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是维护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控制不良网络舆情,维护校园稳定,是高校管理者重要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依据互联网的特点,探讨如何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以及如何疏导舆情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体,网络舆情也迅猛发展,各种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负面舆情也日益增多。如果对这些负面舆情不及时、有效地加以管理与引导,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危机,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形象,增加政府管理难度。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与政府、网络媒体及网民3方均有关:首先,是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网络舆情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机制不健全有关;其次,是与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快捷性和难控性有关;再次,是与网民参与的主动性、网民舆情的主观性、网民素质的差异性有关。要有效遏制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首先,政府要加强沟通交流,保障民众话语权;完善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络管理;建立舆情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危机舆情;加强舆情应对体系建设。其次,网络媒体应增强危机预警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和协调监督作用。最后,网民应将自律与他律统一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新闻传播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频发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研年轻网民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情况及其受网络舆情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年轻网民对网络舆情事件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网络舆情事件对年轻网民的价值观影响不大;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网民的网络舆情鉴别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据此,对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创新引导方式、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是当下高校管理的常态工作,若处理不当将损害高校的整体形象,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危机传播理论为视角,探析高校网络舆情演化机制及危机管理机制。高校网络舆情是一个危机信息驱动的过程,主要分为危机爆发前、危机爆发中和危机爆发后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危机信息的传播特征,我们可建立并逐渐完善高校危机声誉的管理机制,以在需要时可随时启动危机应对响应机制,建立良好的危机形象修复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许多问题: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能力不足,政府网站在网络舆情引导和控制方面的作用不大,如政务信息公布不及时,更新速度缓慢,在线服务功能发挥不足。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从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新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兑现服务型政府承诺,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往往贯穿事件全过程。事件本身的衍生性、多样性特点与网络空间匿名性、泛在性特征叠加,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广泛的社会危害,导致民众恐慌、引致次生舆论灾害,还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舆情治理的难点和症结体现在健康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网络监管和政府公信力维护等方面。从生成动因来看,社会矛盾和现实风险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根本动因,事件走向和主体行为为舆情危机提供了直接动因,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则为舆情危机提供了放大效应。为消解舆情危机,维护网络晴朗健康,应优化舆情监测预警、完善舆情回应引导、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高校校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舆情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网络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引导机制和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减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詹永珍 《国际公关》2023,(18):173-175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获取、传播信息愈发便捷,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和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尝试从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类型入手,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细致阐述,并围绕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开展现状,提出构建完善舆情引导机制、积极搭建宣传引导平台、建立专门舆情引导队伍、重视学生思政网络教育等措施,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与处理,也希望阐述内容可以为其他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提供路径指导。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以其便携性、隐私性、智能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使得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基于江苏省2012年网络舆情的调研数据,提出了自媒体大发展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引导路径的相关政策建议:完善网络管理法律体系;全面推行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构建网络新把关人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协同处理机制;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主动设置议程,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和舆情主体自身特征有密切关联。从高校网络舆情诱因的分析视角来看,青年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其理性认知能力不足、自我及社会认同受挫、从众心理明显、被边缘化的现实及猎奇心理和娱乐态度等特征经过某些相关敏感事件的催化及自媒体的传播,就有可能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社会体制、多元文化背景、公众话语权缺失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做好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主体的引导工作,就必须在深入分析和把握舆情主体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以疏代堵”的互动对话机制、“因势利导”的舆情引导机制、“以情人理”的多重教育机制以及“理性、自省”的自我调试机制,以期多层面教育和引导高校网络舆情主体及舆论走向,营造开放、包容、平等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爬取的方法,对近几年的121条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词云图、语义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的特征分析进行语义挖掘。挖掘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了解阻碍网络舆情防控与治理之因。文章提出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论治理机制、健全传播者和接受者引导与培育机制、完善网络舆情法制与追责机制、优化网络舆情的多元联动共治机制。以期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有效监管,整治网络谣言乱象,较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简论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进入微博时代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是网络舆情形成与传播的“生力军”。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变的重要因素。加强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已成为事关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重大任务。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焦点热点多,传播快、难监控,应该本着宜快不宜迟、宜疏不宜堵和依法打击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组织保障、舆情预警和舆情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将大众带入全媒体时代,也将高校网络舆情推向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关乎校园的安全稳定,也关乎大学生对高校声誉的评价、对自身行为的理性认知以及对社会的情感投射。本文以梳理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作为逻辑起点,厘清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掌握舆情治理的主动权、遵循舆情回应的基本原则、建立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提升舆情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素养等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和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的崛起是新时期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成果,也是民众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从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及舆情的引导策略进行分析,主张政府应先入为主,以积极的态度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健全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加强网络公关队伍建设;对政府官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公关培训,提高政府网络公关的能力,即从网络公关的视角探究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表达诉求、发泄情绪、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的新情况给高校学 生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从而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以实际案例为 据,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高校学生工作者网络舆情引导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风向标和睛雨表.能否正确、快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关乎到高校教学环境的和谐、稳定.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多途径入手提高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的意识和处置能力,建立一个制度监管、技术支撑、队伍管理的“学校——辅导员——学生——网络”多维互动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体系,提高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危机公关的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17.
重大疫情视阈中对自媒体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治理非常重要,其能够消减社会不良的舆论氛围,引导网民正确表达观点、意见和情绪,为抗击重大疫情提供正确的舆情导向和氛围.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重大疫情视阈中对自媒体网络舆情进行必要干预的重要意义,梳理了自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重大疫情视阈中自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相关主体与特征,论述了其传播机制、动力因素、传导路径和演变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大疫情视阈中自媒体网络舆情的干预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加持的快信息时代,重大突发事件容易引发网络舆情的泛道德化,给国家治理带来危害,包括加剧公共治理难度、弱化公众理性思考力、导致舆论监督失焦等。泛道德化是思维、环境、机制等多方面要素在网络舆论场中互相影响的产物,其表征为当事人身份标签化、叙述表达偏见化、评价标尺非理性化、情绪抒发负面化等。公众心态受失德事件引发、媒介推波助澜而走向群体“极化”,技术机制的缺陷造成网络舆论的弱把关,最终形成网络舆情的泛道德化现象。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纳入公众参与、增强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包括:增强治理主体多元化,寻求泛道德化舆情治理的价值共识;搭建多元主体德育交流平台,建立泛道德化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智能化道德引领平台,合理开拓泛道德化舆情治理中的技术赋能。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表现出信息传播的直接与快速,表现形式多样化复杂化,舆情内容的从众化等特点,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MMC(Monitor Management Control,监测管理控制)预警机制的构建,可以及时发现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并掌握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做到准确预警,积极进行疏导,化解舆情危机,消除不良影响,使得高校校园网络成为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表达方便快速,信息多元,方式多样,区别于传统媒体。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上涉检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的此起彼伏,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受到冲击,日益危及检察工作的开展和检察队伍的建设。本文针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从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一些策略,试图为基层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供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