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怒族神歌是怒族于古苏(巫师)在主持祭祀活动时所唱的祭词,是怒族先民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媒介.怒族神歌中蕴含了人与鬼灵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思想内容,怒族神歌中的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反映了怒族先民在探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2.
[摘要]困扰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不是日常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的问题,而是如何认识和对待自然的生态伦理问题。生态伦理从道德和价值的层面支配着行为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根本上影响乃至决定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命运。生态伦理具有化解旅游发展中各种矛盾冲突的天然禀赋和促成旅游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立的特殊作用。生态伦理可以转化为推动旅游持续发展的三力合一综合性动力。生态伦理发挥其作用既有单向作用的路径,也有主体间相互强化的多向作用路径。  相似文献   

3.
[摘要]生态文明是生态的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模式),更是文明的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之一,同时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过程。建设生态文明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基础,对建设好生态文明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当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伦理道德的缺失。就业中,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要认识到营造道德的就业环境的重要性,保障就业市场健康发展。要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应然状态:一是强化道德认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制定道德规范,建立约束监督机制;三是践行道德义务,实现利益共生共赢。  相似文献   

5.
[摘要]天地自然孕育了人,也孕育了人以外其他的生命。所有的生命共同构成互适互利的生态环境,和谐恬适是各种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进一步繁荣昌盛的基础。人类具有超凡的生命张力,不受约束的行为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伤害生命和谐的主要原因。人类必须努力提高自觉维护生命和谐的伦理水平,其前提是充分认识维持生命和谐的伦理意义,科学把握维持生命和谐的伦理原则,进而努力提升维持生命和谐的伦理水准。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通过对《圣经·新约》中审美表达的分析,指出了《新约》神学人性论下审美思维的特点,并提出了应重申基督教审美思维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作者认为《新约》并非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只有神学训诫没有美学,反而是隐含了丰富而连贯的人生论和伦理美学思想,并阐释了审美体验对生存的意义,指出《新约》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摘要]中国梦不单纯是一个国家政治理念的传达和建构,而且是对每一个中国民众理性自觉的不断唤起和激励。并在基于个体人生的价值追求与幸福期盼的同时,为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而共同奋进。中国梦不只是一个政治号召,在其内涵与外延上充满着理性的品质,尤其饱含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着“坚持民利”的价值追求、凝聚着“人民幸福”的美好期盼等政治伦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摘要]我国工程领域频发事故的原因之一,是工程人员在整个工程领域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既受制于行政指令,加之无明确可依的职业伦理规范,缺乏独立的职业伦理判断,工程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往往不能保证。因此,加强工程职业自治势在必行。工程职业自治以工程伦理规范建设为核心。我国的工程伦理规范建设,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但必须本土化。本土化可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改革工程管理制度;二是要厘清我国工程实践中的价值关系与伦理主题;三是要确立中国特色的工程价值观;四是要建立有体系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9.
[摘要]人不讲道德不立,国无伦理治理不兴。理论和实践表明,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伦理治理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欲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必须充分认识伦理治理的内涵及其价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强伦理治理,进而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普世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价值观、"知和去奢、少私寡欲"的消费观.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符合普世伦理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普世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1.
[摘要]经过漫长岁月的适应与重构,侗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定型为温湿山地丛林区的林粮兼营定居农耕类型文化。近5个世纪以来,侗族的这一文化样式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生态智慧以及有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特点的专门技能。翔实的田野调查表明,侗族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生态屏障功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价值等生态智慧与技能即使从今天的科学技术角度看来,仍然具有明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蕴含丰富的哲学意蕴,包括:一分为二的观点、普遍性的观点、统一性的观点。阴阳哲学的特征是:强调互补与共生,追求和谐与平衡。崇尚互补共生、和谐平衡的阴阳学说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智慧资源和有益的启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都是互补共生的阴阳关系,理应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摘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规划所强调的四个“更加注重”之一,这不仅对于我们继续抓住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就其坚持人本主义理念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内含着深刻的“民利”理念,凸显着强烈的“正义”原则,具有鲜明的政治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者,斯宾诺莎在批判基督教传统与笛卡尔实体论的前提下,确立了上帝、实体与自然的"三位一体"自然观,建构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组成的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自然观是广延与思想的统一,这表明自然界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有着什么样的质的差异,都存在于统一的自然界中。在伦理学探究中,从上帝、实体与自然"三位一体"自然观基础出发,为了使人心臻于完善,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走出人心对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等外在善的追求,仅在正当、合理的限度内才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幸福本身。只有"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才能获得最高的幸福。对斯宾诺莎自然观的伦理探析,不只是还原理论本身及其阐释,更是为了促进当代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目前生态伦理探究处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对立的"两难选择"胶着状态,使自身理论的整体性无法显现。如何从"两难选择"的僵持状态走向生态伦理观的整合,是自然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要求。斯宾诺莎的自然实体论及其幸福伦理观探讨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状态走向统一的和谐思想,启发人们重新发现并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限定人的知性的能力范围,唤醒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因而对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态伦理观研究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有某种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5.
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存在于壮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神话中,体现了壮族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这种生态意识对解决21世纪的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三亚回族无论语言还是历史都与中国大陆的穆斯林有相当大的差别,这引发了人类学者的极大兴趣,并涌现出一系列学术成果。本文首先回顾关于三亚回族的研究实践,发现三亚回族研究堪称人类学个案研究的范本,进而通过分析三亚回族研究经验与理论的结构,挖掘出三亚回族研究在区域研究中的意义:一方面,三亚回族无疑是中国民族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其特殊的民族文化值得进行精细的描述与分析;另一方面,三亚回族社区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部分,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具有极大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7.
[摘要]我国重要的牧区位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区民族生态习惯法文化成为构建草地生态补偿制度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重要背景。在草地生态补偿领域,牧区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存在暗合与差异,惟有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接、整合与补缺,才能有效实现牧区草地生态保护领域的生态正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话语能够折射出发话者的意识形态、生态思想理念、生态伦理道德准则和生态价值观。通过梳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生态话语,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的传统生态话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意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依正不二"等话语不仅蕴含了我国先圣对大自然深切的人文关怀,而且提倡一种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宏阔的生态宇宙观;"少私寡欲""节用裕民"等话语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智慧;"参天地,赞化育""众生平等"反映了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谐""畏天""无为"折射出极富启迪意义的生态价值意蕴。开展我国传统生态话语研究,可以促进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传承,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以及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神歌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事象之一,原初的土家族神歌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极强的宗教功能,随着人文历史的衍进发展,土家族神歌的文化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土家族巫傩神歌的个案解析,可以发现土家族神歌的文化功能,有着从族体神灵祭祀到与宗室家先祭拜并行、从合族禳灾祈福的神圣宇宙普泛到日常劳动生产空间等具体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