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光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44-147
[摘要]西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西藏地区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藏族传统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作为藏族生产、生活的活态人文旅游景观更是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西藏旅游不断发展,国内外游客大量进入,可能会对当地文化带来影响,进一步影响藏族传统文化个性和特质的保持。因此,以藏族传统文化为核心,同时加大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实现西藏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阳宁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41-144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以田野调查所得的信息、资料为据,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为旅游开发所利用的过程,揭示出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演进的互动关系,指出旅游的发展演进为民族文化的复制、再造、建构、消解等现象提供了平台,而这些文化的重新生成又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化及其功能的转化,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和演进。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得以实现,民族旅游也成为一个重新诠释地方和民族文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朱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47-151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行为的大众化、常态化促使旅游的潮流席卷世界各地。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旅游业蓬勃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理论,分析探讨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尽量规避其负面影响,使民族旅游积极影响实现最大化,让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共赢。本文通过“利益驱动”的设计实现文化系统的传承,寻找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共赢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值、传承的创新性手段,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文章在CNKI数据库基础上,以2005至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文献为范围,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社会评价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评估,提出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的结论与建议,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39-142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重庆市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是国家和重庆定位的渝东南及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也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区。近年来,黔江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仍然存在总体规模偏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骨干企业缺乏等问题,黔江区要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紧紧抓住民族文化这个特色,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着力培养文化骨干企业和文化经营人才。 相似文献
6.
严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48-151
[摘要]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村寨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不同区域传统村寨旅游的经济发展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四川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地震前后传统村寨旅游开发的运作模式,分析了传统村寨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论文提出了羌族文化保护及开发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如何解决羌族传统村寨中普遍存在的开发与保护相矛盾的问题,将开发中的各要素的有效配置,以传统村寨的民族文化为内涵,实现羌族传统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7.
晏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21-27
[摘要]文化自觉可以促使民族国家的每一个民族通过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找到自身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丽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文化自觉意识是民族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产业发展观,也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9.
[摘要]侗族跨省区聚居的特点决定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必须走三省区合作的道路。集三省区之力,在统一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通过确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精品博物馆、倡导日常生活传承、培养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民间文化活动、民族文化进课堂等诸多形式,促进侗族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冬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35-138
[摘要]连续八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三农”工作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农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仍然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研究民族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其意义重大。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秀山县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农业发展重点在于六个方面: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农户万元收入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机农技推广和提高农业经济服务水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摘要]我国对历史街区保护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将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融为一体,用动态方式保持历史街区的延续性,由此形成了近年来对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商业形态。成都宽窄巷子的旅游开发是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从模式建构理论上系统分析其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特点,可确认成都宽窄巷子商业模式的性质基本属于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型。这一商业模式运行成效集中体现在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其实现路径突出四个保障: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市场化营销。这一商业模式虽然在文化保护中需要调整一些错位现状,但总体上为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探索了一种较为可行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陈云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03-108
[摘要]民族自治地方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民族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形塑了民族文化中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朴素思想,由此积淀的少数民族习俗、禁忌以及民族习惯法蕴含着诸多与现代环保法理念高度耦合的积极因素。面对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过度耗费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软约束”已不能全面担当民族自治地方环境资源保护的重任。民族自治法规——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式制度和“硬约束”——既有利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建设,又有效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环境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3.
李少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29-36
[摘要]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化体系,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分离的部分,而作为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的宗教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着特殊地位及其影响,因而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如何吸纳宗教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资源,进而实现二者的互动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导入公共文化的价值理念以实现文化转换与创新,而民族传统文化更是公共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公共文化也必须建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获得持久深入的回应和精神共鸣。两者通过对接和互动而形成新的合力,必将实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大庄村为个案,就旅游开发中如何进一步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包含的特征,并以佛山黄飞鸿狮艺武术馆为例,剖析“活化”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征在其发展中的作用,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各特征的“活化”表现,从而得出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摘要]彝族口传文化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用书面语言是无法表达的,更是无法翻译的,如果将其移植或复制到书本上就会失去其原有的精髓和灵魂。本文结合语言学、语音学、语音声学、语音生理学以及民族学的相关原理和技术,简要介绍了基于电子设备和实验仪器等数字化手段,以科学、合理和适用的原则对彝语口传文化(本文里只提毕摩、苏尼、口弦、阿都高腔)语音、视频、嗓音以及呼吸等信号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过程,最后提出如何利用数字化的方法对彝语口传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7.
[摘要]从怒江州丙中洛地区多元文化认同分析来看,多民族共聚地区多元文化认同往往经历了从单一认同嬗变为多元认同、从认同冲突嬗变为认同和谐、从强迫认同嬗变为自愿认同的过程,呈现出认同危机易受政治波动而影响、特殊的地理条件与经济关系影响着多元文化认同、婚姻弥合着多元文化认同、组织实体的影响不可低估、“多元一体”十分明显等规律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羊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3-17
[摘要]本文立足于青海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现象并存的实际,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田野调查情况,着重从语言、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族际通婚和经济交往等方面,分析并论述河湟地区各民族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和谐的民族关系,探寻其兼容并包、寻求共识、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发展特点及原因,从而为我国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李金容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归纳法,根据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特点,结合鄂西南恩施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实际,对恩施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恩施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优势,提出恩施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水平、经济增长速度方面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强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倾斜性的扶持政策,以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