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在灾难人类学的研究范畴内,人祸是灾难的一部分。从人类学整体论的角度,以艾滋病为例分析人祸的特点,不仅可以发现艾滋病不单是生理上真实的疾病,同时也是社会建构观念下的疾病。对艾滋病的理解可分为四个层面:艾滋病病毒层面、流行病和公共卫生层面、社会影响因素的层面及社会与文化建构的层面。作为一种人祸,不仅要看到生理的艾滋病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死亡数字,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属性给这类疾病带来的社会舆论、歧视和污名。  相似文献   

2.
[摘要]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发生了从解释性报道向调查性报道的转向,这主要缘于新媒体时代广泛的社会动员,为调查性报道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故宫失窃案系列报道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环境促使调查性报道敏锐地感知复杂的社会矛盾,深刻关注社会问题,精准记录社会变迁。因此,调查性报道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3.
[摘要]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地方而言,关于灾难的预防控制与应对实践,往往牵涉到其生活世界知识图景的形成过程。因此,从地方知识体系的生成与变迁的考察出发来展现当地的知识状况和灾难图景,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灾难的社会属性与文化肇因,这不仅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灾难,也有益于我们更加整体地把握所研究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摘要]一个世纪以来,国外灾难研究从研究视角和研究特点而言经历了十大转变。这些转变标志着人类社会百年来灾难表现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改变,同时也标志着学界理解、分析灾难的深度与广度在不断改变。这些转变趋势的梳理对于中国本土的灾难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灾难叙述是灾难人类学行为反应研究取向的视角之一。文章以1933年川西叠溪地震的灾难叙述为个案,尝试了解特定时代中各色人群对这场灾难的叙事方式。透过邓锡侯灾情通电、叠溪积水疏导纪念碑文、《叠溪地质调查特刊》、《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等四份灾难叙述文本的阐释,不仅可获悉书写者对灾难本身的情绪、企图与立场,更能深刻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与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6.
[摘要]文章回顾、总结了1978-1996年间我国新闻理论研究史上关于新闻是否属于商品的三次讨论的基本过程和大致情况,其结论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时期发生内容重复、几乎没有学术进展的讨论,可能是一种“中国特色”;同时也说明,现实的语境基本上是不允许新闻理论超前的,一个小小的基本认识,需要如此反复讨论,可见观念转变之艰难。  相似文献   

7.
灾难新闻的精确报道在我国新闻界已出现多年,但很少有学者对二者的结合形式和效果进行理论阐释。本文从数字化新闻、公众心理及行为调查、舆论反馈和互动、灾难事件的精确报道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灾难新闻引进精确报道方式有利于报道的真实、强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媒体明确报道方向和政府决策。同时,二者的结合方式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灾难总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伴而行,难以避免,森林火灾就是其中之一。体现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森林火灾报道就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学界对这方面的关注还很不够。因此,关注我国森林火灾新闻报道,剖析其固有的报道模式和理念以及存在问题,反思灾难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责任,十分迫切。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基础上,阐释了我国森林火灾事件报道的范式,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社会责任问题,提出了灾难新闻报道应满足公众知情权、指导公众、重视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摘要]灾难的定义, 如同文化之概念, 纷繁驳杂, 无清晰之定论。斯密斯认为, 灾难定义的不确定性并不妨碍学术的研究, 其持续的争论恰好说明灾难研究领域的活力。灾难定义之争表现为:(1)主观性和客观性;(2)常态与非常态;(3)社会与环境。斯密斯认为,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是灾难研究的要点,而人类学之传统的适应(adaptation)观念或其对立面——适应性缺失,也即脆弱性(vulnerability)为解释灾难因果与过程的关键。人类学需要强化从政治生态的角度来研究人、环境和社会政治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摘要]新的传媒业态使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深度开发,手机报的兴起,微博的方兴未艾,使新闻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记者普民化。在有手机就能发布新闻的“全民记者”语境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既要坚守该专业的根基,这是大学教育有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点,同时开阔专业视野,又是大学新闻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方向所在。要让更多的新闻学子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张扬专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构筑坚实的文化基础,并拓宽专业视野,打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才能在全民记者语境下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1.
作为灾难报道的马航失联报道,因现场缺席、多元报道形态、综合性等特征,成为中国政治传播的绝佳案例。本文以“马航事件”为例,分析了政治传播的国内外经验,提出其提升的四个基点:人本主义、有效性原则、新闻机制改革和政治修辞。  相似文献   

12.
[摘要]版面调整体现了报纸新闻生产的空间定位变化。本文指出了三种有效释放新闻生产力的调版方式,即新闻强版、本地优先;以编统采,速推特别专版;“报中刊”调整与报网互动延伸版面空间。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北京晚报》2012年的调版实践与走向为例,分析了目前报纸构建媒介社区的战略选择,指出将调版转化为构建媒介社区的动力机制与创新机制还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其本质是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而形成的人口数量、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进程,藏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其城镇化进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本文将从人口流动、空间转移、产业转型等多个层面对藏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现象、本质、问题、对策作一考察,以期形成较合理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本文考查了自1979年到2011年文本细读研究方法在国内的发展状态及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运用情况。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过慢的现实,梳理了文本细读的阐释体系和发展脉络,并以具体的实例阐明文本细读方法在新闻传播专业领域内的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从耶稣与犹太会众的关系,本文具体地阐述了《马可福音》的社会逻辑中的人人关系。它们都关涉耶稣是谁这一基督论的主题。这同时是马可写作的目的,是马可要向其读者传递的讯息。他们可能是两个群体,形成一定的张力:一是接受第一条诫命(12:29-30)、把耶稣的到来看成预演大卫之国的犹太人(11:9-10);一是第二条诫命(12:31)的信仰者、称“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的外邦人(11:17)。不过,他们共有一个关于耶稣的形象:耶稣是基督,是人史关系(犹太传统)、人人关系(帝国文化)背后的人神关系中的上帝本身。  相似文献   

16.
[摘要]1980年代以来,伴随新启蒙思潮,“重写文学史”运动以“现代化”的观点重构了文学史视野,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典范。1990年代,中国知识和思想界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从追求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17.
[摘要]英汉民族文化内涵的差异导致数字习语中数字反映的文化内涵存在差异,但人类文化的进化发展又使得英汉习语中的数词具有共性——模糊性。本文从文化视角探讨数字习语中数字反映的文化内涵、模糊性的表达方式以及英汉文化交流过程中处理这种模糊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摘要]新媒体言论传播的主要结构可从主体、载体、内容三方面展开分析,其传播主体具有相对的广泛性和年轻化特点,并把传播行为与生命行为融为一体,一同构造了生命的价值。传播载体具有多样性和交叉性,传播内容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成都电视台对民生新闻模式的运用,在众多新闻报道中保持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民生新闻模式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在灾难报道中具有突出的优势,代表了灾难报道中的一种"民众话语",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一切文化事项都成为消费资本,作为地方性知识的遗产,如何在与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互动中继续传承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思考在遗产旅游消费过程中同一性与多样性如何的协调,从而使得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原真性的、活态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