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传佛教学问寺是专门学习藏传佛教教义和研究藏传佛教修持的寺庙,它培养了大量的学僧、医僧以及密宗修持者。本文通过对内蒙古的藏传佛教学问寺的研究,阐述了藏传佛教学问寺与其他寺庙的异同,并探讨了学问寺对藏传佛教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赤峰地区现正常使用和基本保护的藏传佛教寺庙有29所。赤峰市境内藏传佛教进驻历史悠久,个别寺庙可追溯至辽代。赤峰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风格大体分为3种:一种是“汉式”;一种是“西藏式”;一种是“汉藏混合式”。藏传佛教在赤峰地区影响久远,寺庙是赤峰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承传、发扬的场所,是各族信众精神寄托的圣地。强化宗教事务管理,维护信众的合法权益,是赤峰市民族宗教事务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佑安寺始建于大清康熙六年(1667年),是当时全国由皇帝亲自授匾的六十座大型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在东部蒙古有很大的影响,其盛衰折现出民族、宗教的许多内容,其主要建筑尽毁于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详尽考述了该寺的修建过程,寺庙的布局及佛事活动,对藏传佛教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中的寺庙“羌姆”是藏族面具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寺庙“羌姆”的形成与发展是研究藏族面具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对藏传佛教宁玛、萨迦、噶举、觉囊、格鲁以及苯教寺庙“羌姆”及其面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扒梳,同时也展示了寺庙“羌姆”及其面具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寺庙是建立在社区之上的宗教实体,社区则是寺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二者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探讨寺庙与社区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认识寺庙的内涵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原因,同时,也是了解寺庙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的有效途径。1989年9月,我们对壤塘县的夏炎寺与夏炎村的关系进行的调查,使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四川藏族聚居区的藏传佛教建筑起源早,数量多,发展成熟,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形成了自己完善的建筑外部空间体系以及川藏寺庙的建筑格局,为藏传佛教在川藏地区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探析川藏佛教寺庙的建筑外部空间体系时,以寺庙建筑外部空间形式为基础,对照其他藏族聚居区寺庙建筑外部空间系统的异同关系,从功用及文化角度,分五个方面论述四川藏族聚居区寺庙建筑外部空间层次的内容,可以看出其的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是黑龙江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蒙古族医药发展、蒙文传播、文学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很多藏传佛教寺庙与其他地方寺庙诵读藏文经卷不同,其日常课诵是以蒙文经卷为主,因而喇嘛成为传统蒙古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阶层。直至今天,藏传佛教仍在黑龙江蒙古族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延续的信仰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各宗派共同遵循的修法程序,起始于公元8世纪莲花戒论师的《修道次第三论》;公元11世纪初,阿底峡针对当时藏传佛教的现状所撰写的《菩提道灯论》是藏传佛教修道次第的雏形;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根据藏传佛教见修行的情形撰写《菩提道次第广论》,使藏传佛教的道次第论达到了极致。此外,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中,修道次第在各宗各派中也有其独特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媒是西部社会加速发展的最有利的现代性工具之一,藏传佛教的弘扬也需要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现代传媒作为一种"新事物",由外引入到藏区,使得藏传佛教传统的传播方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在藏区尤其在寺庙和僧侣群体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及效应。藏区的现代化必然带来藏传佛教的现代化,所以,这一社会发展进程将越来越需要现代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四川藏区藏传佛教信仰在老年信徒社会支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以及突发地震灾害后宗教的支持功能的变化.调查表明,四川藏区藏传佛教老年信徒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有:家庭成员、亲戚、邻居、寺庙神职人员、地方政府等.不同的支持来源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支持又在不同层面上调节着藏传佛教老年信徒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宗教信仰对老年信徒来说仍然提供着常态生活中的归属、慰藉以及危机状态下的心理补偿功能.但在宗教世俗化、行为理性化的背景下,宗教对于老年信徒的支持在逐步式微.  相似文献   

11.
寺庙建筑在西藏地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通过一系列的实例,以平面形制为出发点,探讨了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发展历程。萌芽期主要是吐蕃王朝时期,佛教由大唐和尼泊尔同时传入藏地,寺庙建筑作为外来建筑形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受到了来自汉地、印度和尼泊尔等佛教文化发达地区建筑文化的影响,此时的寺庙建筑平面形式以对印度寺庙的模仿为主;发展期主要是后弘期开始的前四五百年时间,随着佛教文化与藏地文化的融合,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逐渐有了自己的雏形,就是“前堂后殿”和“前堂侧殿”形式的出现;伴随着格鲁派的发展壮大,寺庙形式趋于成熟定型,三段式的平面布局,“前堂后殿”式成为平面形制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佛教绘画艺术在蒙古族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把内蒙古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寺庙经变壁画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整理内蒙古西部地区寺庙壁画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不同时期藏传佛教对于内蒙古西部地区寺庙经变壁画的影响,总结出内蒙古西部地区寺庙经变壁画的三大艺术特征及内涵。  相似文献   

13.
藏区社会呈现出一种垂直分布的空间样态,且信仰社群的分布多与寺庙形成一定的聚落,因此,寺庙的社区类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宗教社会特质具有重要性.按照在全国五大藏区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初步划分了藏传佛教寺庙分布的4种典型社区样态,说明其分类依据并描述了4种不同地理类型的社群及其信仰生活的环境概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理类型、社群分布、宗教虔信度及藏传佛教寺庙社会功能定位之间的联系,以期为现代化进程中藏区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提供一个宗教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北方草原地带,始于匈奴时期。此后统治北方的各个民族都推崇佛教。由于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推崇,辽代以及明末清初,佛教在赤峰地区的传播形成两个高潮,寺庙作为佛教的载体,在赤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通过对赤峰地区佛教寺庙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今天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存在着喇嘛人数少、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和呈年轻化趋势;喇嘛的生活比较世俗,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宗教活动少,仪式简单,而民俗色彩浓郁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外八庙作为我国著名的皇家寺庙群,不仅融汇了多民族建筑艺术之精华,同时也是清朝藏传佛教政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6.
"恰木"是一种系列性的大型宗教音乐舞蹈,是藏传佛教音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只在一年一度的藏传佛教寺庙宗教节日中表演.恰木舞者的动作形态和所饰戴的面具及使用的乐器,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在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信仰与否,当地蒙古族与它都有紧密的联系。受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和牧区蒙古族对藏传佛教的心理可能存在差异。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分析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城镇和牧区蒙古族对藏传佛教的心理现状,研究发现,用宗教知识作为衡量标准,城镇宗教认知略好于牧区,但是二者宗教认知都较差;牧区的宗教情感以安全感为主,城镇宗教情感出现安全感为主,多种情感并存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一个地区的文化总是会受到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其对于藏传佛教的传入、形成、传播与分布、习俗与教义、寺庙建筑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兼具出版文化功能,它是藏传佛教文化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特殊的形态。文章从藏传佛教寺院的佛典翻译、典籍出版、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分析了藏传佛教寺院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详尽考述了该寺的修建过程,寺庙的布局及佛事活动。通过对佑安寺的始建时间、创建人及其盛衰过程的考述,分析了佑安寺对东部蒙古的重大影响和它所折现出的民族、宗教内容,以期对东部蒙古藏传佛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