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论题。《古兰经》对伊斯兰哲学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其信仰理念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宗教人生哲学思想。在探讨人的起源和在宇宙中的地位、规定人的属性和本质、构设人生理想与归宿等人性问题上,《古兰经》开辟了不同于其他世界性宗教的探索;并且《古兰经》中的人学思想,还具有不能忽视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论题。《古兰经》对伊斯兰哲学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其信仰理念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宗教人生哲学思想。在探讨人的起源和在宇宙中的地位、规定人的属性和本质、构设人生理想与归宿等人性问题上,《古兰经》开辟了不同于其他世界性宗教的探索;并且《古兰经》中的人学思想,还具有不能忽视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人学思想并构建了其人学理论的基本雏形。当前的"中国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在新时代的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文化发展来看,人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老子》正是通过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亦即其道论开始他的人学思考的,依照“天人之学”这一内在的逻辑展开他的人学思想。以“道”论作为本体论根据、以性自然论作为人性论基础,在探究“天人之际”的理论背景中敞开其全新的人学视界,最后归人生最高境界于“道”的境界。文章认为,这是《老子》人学思想展开的基本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通过对资产阶级现实活动的为人和非人性质的分析,注目于无产阶级的现实际遇,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蕴涵。而“自由人联合体”的阐发则是《宣言》人学思想的逻辑旨归和现实旨归。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因素,但纵观对《水浒传》的各种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水浒人物内在生命的细致考察,这种情形使得《水浒传》中人学因素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水浒传》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体验和反思,对水浒人物的情绪、意识、价值观和思维逻辑、行为特征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评判,对他们的理性和欲望、文化内涵和生理本能的构成因素及其矛盾冲突的过程作出完整的描述和清晰的揭示,进而为当代社会的人格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典籍 ,也是关于人生启示的经典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古兰经》给人以超越万物的至尊地位 ,尊重人的现实生活 ,提倡奋斗人生 ;注重人的社会关系 ,重视社会稳定和谐 ;揭示人的善恶二重性 ,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这些内容都对阿拉伯社会进步以及穆斯林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也是伊斯兰教成为世界宗教并保持其生命的奥秘所在。研究《古兰经》人学思想 ,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伊斯兰教的精神实质 ,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穆斯林民族精神、社会心理、性格气质产生的深层文化底蕴 ,促进民族团结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学思想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处于核心的地位;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学思想的基石都是“以民为本”;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人学思想都反对抽象地谈论人、人性。由于两代伟人面对的历史任务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对人的关切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毛泽东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尤其在晚年,有忽视客观规律,夸大意志作用的唯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爱弥儿》与《庄子》虽属不同语境下的多维性专著,但它们都有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倾向。因文化时代背景各异,"自然"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体系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将卢梭与庄子的自然教育理念横加比较,二者虽因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诉求,但我们也会惊喜地发现卢梭和庄子的思想有着微契合之处。厘清两位哲人的自然教育观,对现如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氓》和《孔雀东南飞》两部作品 ,尽管产生的时间、地域不同 ,但其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方面体现出的深刻的悲剧美打动着古今无数读者 ;两个主人公的性格 ,也分别具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而其悲剧性的结尾 ,更是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拓之作,《三国志》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两书均属“前四史”。本文从体例、写作方式、著史思想三个方面对这两部史书作了一些初步的考辩,得出了部分历史比较学意义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词史上,相隔600余年,均以小令独擅胜场的晏几道与纳兰性德相似多于相异。他们性格一致,多情而笃于友谊,真挚而忠于爱情,词作凄清委婉,“绮梦”含蓄。《小山词》和《饮水词》好象两个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灵魂。本文试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生平、思想以及作品的实际出发,对两位词人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3.
论《史记》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 ,史学也是人学 ,作为文学和史学婚媾的宁馨儿 ,《史记》体现了深沉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从体裁上看 ,《史记》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 ,司马迁不但把传主作为历史的人来看 ,还把他作为人性的人来看待。《史记》记录了最广泛的社会人物 ;并对所写人物的“为人”表现出特别的关注 ;还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整体地反映各阶层人群的历史活动。从内容上看 ,《史记》把神话素材进行了历史化处理 ,体现了远神重人的理性取向 ;并通过对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一系列关系的考察 ,展示了重人事的思想 ;重才智 ,尊文明也是其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佛、道两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生这些联系的原因除了历史政治等因素,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老子》与《金刚经》作为道家与佛教的两部重要典籍:对两个哲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为老子的思想作了更为详尽的阐释,老庄哲学与佛教思维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文学的演变注入了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和《百年孤独》分别描写的是两块相距遥远的国土上发生的不同故事,两位作家都把自己进步的思想倾向融于两部作品里。它们犹如两面镜子反射出动荡的社会、政治风云、更替时代与历史的变迁。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两部名著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6.
《沉沦》和《挪威的森林》分别是中国、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小说,它们在艺术风格上颇为相似:两部小说整体上均有浓厚的“私小说”性质;具有忧郁、孤独、颓废、感伤的世纪末情调;具有挥之不去的田园情结。但由于作家所处的民族、社会、时代不同,造成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又存在一些根本的差异,《沉沦》较之《挪威的森林》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787-1798年,对诗歌的共同兴趣使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成为近邻,密切往来,相互借鉴,创作了奠定他们诗人地位的佳作。但由于诗人气质迥异和诗歌选材的不同,他们分别选择了超自然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相似的诗歌中存在巨大差异。《古舟子咏》和《退役兵》就典型地反映了两人在诗歌上的共同探讨和合作,忧伤明智或欢乐明智的诗人气质与诗歌主题。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篇小说《流逝》,与她后来颇负盛名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流逝》和《长恨歌》都讲述了一个旧上海的名媛闺秀在1949年以后的生活遭际。对这段历史的想象和描述,这两部作品完全不同。首先,两部作品表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景观,一个是平淡琐碎,一个是优雅闲致:其次,《流逝》细致地展现了人在非常岁月里生存的艰辛;而《长恨歌》沉醉于讲述的则是某种生活方式和情调。在艺术真实性上,《流逝》显得实在可信,而《长恨歌》则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及逻辑性。这些差异性不仅有时代文化氛围的变迁,也包含了作者所采取的写作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朱熹与王阳明作为采明两代的大儒,其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朱熹以《大学》为“为学纲目”,阳明更是以《大学》为其思想的阐发点,两位大儒都选择《大学》作为其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本文通过对两位大儒所作《大学》的目的、对象、方法上的比较,进一步探究其在《大学》中所阐明的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沉沦》、《田园的忧郁》分别是中国、日本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名著。两部小说整体上具有忧郁、孤独、颓废、感伤的世纪末情调 ;均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特色 ;均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各自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均具有“自叙传”色彩和相同的结构形式特点。但是 ,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现实、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创作观念的不同 ,造成两部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主题的根本不同。《田园的忧郁》凸现的是日本隐逸文人的孤独寂寞感、人生无常感和虚无感 ;《沉沦》表达的是当时中国知识青年的个性解放得不到实现而生出的苦闷情绪和爱国的反抗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