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古斯丁和卢梭《忏悔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圣·奥古斯丁和卢梭《忏悔录》的比较研究 ,分析了两部《忏悔录》有关人性方面的各自不同的观点 ,即 :奥古斯丁的人性本恶和卢梭的人性本善。这将对于我们研究不同时期人性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忏悔录》是中世纪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代表作。它是奥古斯丁改造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基督教学说的典范之作,是奥古斯丁有较为完整的人学思想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理性是信仰的基础”、“人人皆有原罪”、“上帝救赎”、“禁欲苦修”和“往生天国”等人学命题。这些论述对中世纪的哲学、美学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间接地孕育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研究奥古斯丁的人学思想,是深入研究中世纪人学、哲学和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奥古斯丁在思维理性中建构神人关系的重要概念,他以灵魂、上帝和回忆为基础,在神哲学张力中和超时间的目的中,阐释和分析了作为伦理宗教核心品性的以及作为人格行为的时间概念。尽管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从《圣经》出发,但却是在普遍的伦理宗教的意义上提出他对时间概念的这一思考的。本文尝试在本体形上层面提出问题,以探讨奥古斯丁时间概念的内在逻辑的出发点、逻辑思维的过程及其收束。  相似文献   

4.
奥古斯丁在西方解释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圣经》解释学上,而且也表现在哲学的解释学方面。他接受了西方古代的斯多葛学派关于“内在逻各斯”与“外在逻各斯”的区分,并将其运用到基督教教义(如“道成肉身”、“三位一体”)的解释中,明确了在上帝那里,这两者只有理论上的差别,而在实际上是统一的,但在人那里,这两者并不总是能统一。这种差别导致了人在对内在逻各斯的追求中的过程因素,并体现为一种辩证法的精神。这些思想对伽达默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后者对解释学的普遍性的理解方面,而这种普遍性指的是内在的逻各斯,而不是外在的逻各斯。伽达默尔在这方面与奥古斯丁存在着的内在的一致性,是我们深刻地理解哲学解释学的思想之关键。  相似文献   

5.
《忏悔录》所叙述的"转变"就是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走向大公基督教的过程。按照该书卷五的文学呈现,在383年与福斯图斯相遇之后,奥古斯丁就对摩尼教"开始绝望",是故其摩尼教时期仅为"九年之久"。本文指出,当时奥古斯丁的中心目标就是依靠摩尼教的关系谋求世俗的前程,"开始绝望"的叙事实为文学修辞的产物;但这番叙事并非旨在掩盖当年"畏罪潜逃"的凭空虚构,而应当被理解为作者在"转变"之后的语境中有目的地进行回忆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在黑格尔看来,这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内在本质,是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的“客观思想”或“客观概念”。“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了的本质。”然而对于绝对观念是怎样领先于自然界和社会的这一理论,人们却有着不同理解,因而构成了近年来黑格尔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早期思想中的人道观念片议蔡乐苏《康子内外篇》和《实理公法全书》是康有为早期思想的两部代表作。这两部代表作就象两株饱满的胚芽,隐孕着后来康有为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信息。康有为思想的基本框架是由“义理”与“制度”两大部分组成的。“人道”观念是“义理”...  相似文献   

8.
《逻辑学》是黑格尔的主要著作,而“概念”是逻辑学最核心的内容,其对于黑格尔哲学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逻辑学》“概念通论”这一节内在层次的梳理,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为什么和传统逻辑学不一样,黑格尔逻辑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概念论”要在“本质论”和“存在论”之后才可以出现?2黑格尔概念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作为主观逻辑,它和真理、现实的关系是什么?3黑格尔的“概念”是如何受到康德“先验统觉”的影响,并对之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自己的相关思想的?只有在对这三个问题先行做出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理解黑格尔概念哲学的本质及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无法理解上帝形而上的精神本性问题是阻碍他皈依基督教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而奥古斯丁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依托于对灵魂的认识来进行的。在其早期关于“灵魂”的哲学对话录中,奥古斯丁就指认出一条通过认识灵魂来认识上帝的路径。在《论灵魂的宏量》中,奥古斯丁深化了他对灵魂的认识:一方面,奥古斯丁深受柏拉图主义影响,采用哲学论辩的方式,借助于理性论证而非依靠权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灵魂乃是无广延的精神性实体,反驳了唯物主义的灵魂观;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在这篇对话录中第一次建构了其灵魂学说的本体论,同时也对其自身皈依基督教之前的思想历程进行反思与审视。可以看到,对“灵魂”的思考既帮助奥古斯丁解决上帝的本性问题,也成为其皈依之旅中重要的思想转折点。由此在柏拉图主义哲学思想训练和基督教信仰的双重影响下,奥古斯丁完成了最终的皈依。  相似文献   

10.
儿童“反差行为”是在其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现象。依据现象解释学逻辑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结果表明儿童的“反差行为”是由双立场多层次因素相互交错,致使其在环境冲突背景下产生的,其本质是儿童维护自我统一性的被迫选择。由于儿童的“反差行为”具有典型的被动适应性特征,其只能是儿童维护自我统一性的权益之计。自我统一性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者需在理解儿童“反差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内在意义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教育引导策略,以促进儿童自我统一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在《理查三世》和《麦克白》这两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屠夫”形象——理查和麦克白。本篇通过分析他们野心形成的内在根源和个性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两个“屠夫”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对罗马公民伦理和政治的态度非常地复杂,他一方面揭露了罗马人在内战和扩张中犯下的罪行,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他们为国献身的美德。鉴于奥古斯丁的这一矛盾态度,一些研究者认为他笔下的罗马是一个悬于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之间的非善非恶的政治空间。然而,这一深受政治自由主义影响的经典解读,近几十年却遭到了严厉的批评,批评者们不仅从总体上拒绝对政治领域的世俗主义理解,而且特别反对把罗马的形象进行中性化处理。本文基本赞同第二派学者的观点,但会通过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展开论证。具体地说,本文将直接切入罗马公民德性的核心原则,切入罗马人在公共领域行动的终极动力,对《上帝之城》第五卷的“荣誉之爱”概念展开一种“个案分析”,通过探索该卷关于荣誉之爱的不同甚至相反的论述之间的逻辑关联,重构出这种爱是如何从自身内部产生出一种辩证运动,由原本维护公民德性的积极力量,一步步地“自我解构”为作为德性之最大破坏者的“权力欲”的。而通过对这一“堕落的辩证法”的全程重构,本文亦将揭示出在奥古斯丁眼中,以罗马为代表的古典国家的伦理与政治,在终极层面上的无根基性。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们哲学界把矛盾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看成是一个概念。最近,有的同志提出辩证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不是一个概念”。那么,究竟辩证法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含义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本文想就这两个问题作以探讨。(一)关于矛盾的同一性的含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明确指出:“与自身的同一,从一开始起就必须有与一切别的东西的差异作为补充。”(《自然辩证法》第193页)显然,“同一”是作为“差异”的对立物出现的,同一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的“同”。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说:“同一性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和狄更斯表面上很少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在、深层上却是互相关联的。他们最大的相似之处是对家庭一社会冲突主题的关注。卡夫卡称他的《美国》是对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不折不扣”的“模仿”,是从狄更斯那里借来的梦,箱子意象、无罪者负罪、父母形象的投射是两部作品共同探讨的问题。比较研究是一个双向阐释的过程,卡夫卡的《美国》受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启发,而从《美国》的角度来反观《大卫·科波菲尔》,我们对狄更斯的作品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刘勰对写作主体的建构予以高度重视,其《序志万一篇可证,此篇是全书的总序,是写作缘由与写作意图,全书总体构思与理论框架的一个总交代,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压轴”的“重头戏”,它以“1”与“49”相对应,从把握全书内容的角度看,它的分量几乎是“1=49”。它殿于全书之后,真可谓“举足轻重”了。如此重要的一篇序文,其开篇第一句话是:“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这句话为《梁书·刘勰传》所引,可见是重中之重了。这句话“释名以章义”,是对书名的解释,它高度概括地揭示了全书的理论起点,揭示了全书理论内容的…  相似文献   

16.
奥勒利乌斯·奥古斯丁(354—430)是罗马帝国晚期著名的基督教教父。他根据其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主张。本文首先将他的学习生涯略作评述,然后把他的教育思想作一剖析。根据奥古斯丁自传体著作《忏悔录》记载:公元354年n月13日,他降生在罗马帝国疆域内的北非努米底亚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的思想和活动,在中国近代化的曲折进程中,是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的。他早期思想中的人道观念,可以看作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一个标志。本文清理了康有为早期思想的两部代表作《康子内外篇》和《实理公法全书》中的人道观念,分析了这一观念的四个层次的内涵及其与中西文化的内在联系。以“人道”观念为切入点,对认识中国近代思想主流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功利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水浒》是一部以精雕细琢为特色的现实主义巨著,其诗词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书中那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体现在诗词中的有两点最为突出,一是人物刻画的现实性,一是自然景物的社会化。这些诗词,对把握“官逼民反”这一主题,领会“梁山思想”,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渥伦斯基—吉提恋爱事件(以下简称渥、吉)在《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庞大的故事系统中,只是一个很小的子系统。全书8部228章,涉及这个事件的,充其量不过7章,而且都集中于第1部。 最初谈到这个事件的是第1部第11章。列文刚从乡下来到莫斯科准备向吉提求婚,但在“英国饭店”与奥布朗斯基共进晚餐时,却从谈话中得知自己有了情敌。并从侧面交代了渥伦斯基与吉提的恋爱关系。 第1部第12章叙述了吉提同公爵夫人的一段谈话,公爵夫人说—— “两位认真的求婚者已经在这头一个冬天出现了:列文和在他走后不久出现的渥伦斯基伯爵。”  相似文献   

20.
事实证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依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不断深入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和开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山东社会科学院韩民青研究员的新著《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近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2050:中国展望——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下卷为《2100:全球抉择——全球调适性工业化和新工业化发展战略》。全书具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努力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通观全书,这是一部努力探索现代化建设新模式的力作,书中充满了作者的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