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息在中国西部的侗族、苗族、藏族、撒拉族、回族和蒙古族,其传统生计能做到对水资源维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在“复原”这些民族传统生计的基础上,不难发现他们对水资源的维护与利用可以为今天的水资源管理提供诸多的启示,只要能做到认真发掘和利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技能,使之与现代科技接轨,并加以推广,那么水资源匮乏的困境可望得到缓解,最终实现对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的完美兼顾。用  相似文献   

2.
地方性生态知识对区域生态资源维护与利用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本土生态知识都是特定民族文化在世代调适与积累中发育起来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都系统地包容在特定族群的文化之中,本土性生态知识的本质在于对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生态资源靠文化去定义,生态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靠文化去实现,而达致区域的生态安全.因而,具体的生态问题需要依靠特定的文化去解决.如果忽视或者在无意中丢失任何一种本土生态知识,都意味着损失了生态维护中不可替代的生态知识与技能.因此,利用本土生态知识去维护生态安全是一种最有效的生态维护方式.  相似文献   

3.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得针对自己所处的生态背景进行不断的汰选、调适与应对,在这样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去能动的适应自身所处的生态背景,使自身的文化得到不断的延续.每个民族能动适应所处生态背景的方法和途径千差万另,通过对黄岗侗族的调查,生活在这里的侗族居民采取稻鱼鸭共生的生计方式,不仅使自身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的传承与创新,而且...  相似文献   

4.
当代生态维护的种种失误,是工业类型文化中某些民族谋求世界霸权以后派生出来的生态维护问题,它不仅是工业类型民族的事情,也是所有民族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生态民族学认为匡正这些失误的基本方针是尽最大的努力有选择、有分寸地利用好工业类型文化提供给人类社会的物质条件和全球生态观,促成多元文化的稳定延续,利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去逐步消解当代生态维护失误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能协调各民族具体生态维护的泛化生态维护格局,才能有效的消减生态危机,赢得世界各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谈侗族传统生态观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侗族的生产、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的传统方法和观念。文章对侗族的这些方法与观念进行了归纳 ,并认为这些方法与观念对侗族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有一定影响。国家在侗族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 (草 )、封山育林等方面 ,除给予一些政策扶持外 ,应当重视侗族传统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侗族梯田是侗族居民充分利用当地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开垦出来的生态农业奇观,在梯田的构建过程中,侗族居民积累了丰富的自然性适应成果和成套的本土生态知识。本文将侗族地区的梯田分为四类并分类描述其构建方法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侗族梯田的制度保障及农耕习俗,探讨侗族梯田在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维护上作用。认为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侗族梯田所蕴含的构建智慧和生态安全价值愈加凸显,对今天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消防理念、消防措施与侗族村寨文化传统存在诸多冲突,大聚落、纯木屋的火灾隐患被放大,导致侗寨重大火灾持续不断。防火保护的关键在于重新调适侗族文化与生态变化的关系,在传承传统和确保消防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节点。  相似文献   

8.
之前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及实践,由于较为重视物质和文化的视域,往往遮蔽了其他重要维度,而社会维度与生态智慧、物质与非物质等维度的互嵌性视角,是重新认知农业文化遗产的关键。本文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尝试探寻深嵌于侗族梯田社会的标志性文化及其内生的互嵌结构,进而挖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社会价值和意义,即以梯田为主体的侗族同胞的社会记忆与合作传统;以鼓楼为中心的侗族社会规范和集体情感;“四个鬼”释义中的侗族人民的世界观和文化表达。并藉由梯田社会的知识和运行机理,提出遗产地建设的新思路,在推进在地性产业发展的同时,亦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与社会永续。  相似文献   

9.
侗族服饰是一部“凝固侗族历史”的史书,是侗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审美心理的物化.侗族服饰的制作无论从纱线、织布机、印染染料到成衣后的雕花刺绣,所用材质均来源于自然,其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生态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发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力量型"科学,它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可以为克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作出贡献.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对于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程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发掘与利用关涉到中国现代和谐科学体系的建立与传统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1.
结合汉文献的相关记载及实地踏勘,从布努瑶传统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技能入手,对现今布努瑶石化山区资源利用方面所陷入困境及如何救治等几个方面做一个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地扪侗族生态博物馆为例,对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的新思路,即将地方生态博物馆与文化旅游的发展相结合,同时注入民间资本,由社区居民来管理社区文化,解释自己的文化并选择其发展的方向,从而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实现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关于生态博物馆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哆耶舞”是侗族人最喜爱的一种自娱性的集体式舞蹈,具有宗教文化与农耕文化特征,显示了侗族文化的神秘性与娱乐性。侗族“哆耶舞”在形态、结构、音乐、表演及生态生成等方面的原始性与不成熟性,为侗族民间艺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哆耶舞”中所表现出的祭祀性、封闭性、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等文化特征,体现了丰富的侗族人文精神,蕴含着侗族人朴素的审美追求。生态与民俗的结合、审美与环境的结合、文化与自然的结合,构成了侗族“哆耶舞”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侗族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风俗习惯、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系统梳理。旨在说明:侗族日月神话信仰习俗所标举的"人本于天"自然观,与作为前理性和超验性神秘体验载体的神话遗存,其所蕴含的具有超前智慧性的生态生存理念,对于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存在危机之途,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态维护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已有的生态维护都是从具体文化出发所做出的。生态安全是一个文化概念,不同文化规约下的不同民族对生态理念内涵的界定也因文化而异,以至于我们所今天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也需从具体民族入手,对其传统生态知识进行发掘与整理,激发当各族人民对自己拥有的传统知识的自信,不断地提升该区域生态知识技能,充分地发挥该区域各民族生态知识价值,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具有能动适应于环境的禀赋,这是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结论。但前人基本上是就文化的生态适应而展开研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世界各地生态危机频发,文化对生态的适应失去效用。文化的适应存在双重性,它既要适应所处生态环境,还要适应所处的社会背景。前人对文化的社会适应缺乏关注,正是无法解释目前生态危机频发的原因。为此,以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和彝族在近500年间的文化变迁为例,通过文化政治分析,去揭示这三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如何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政策作用下发生变形、扭曲和缺失,力图弄清文化的社会适应原则,希望从中找到复原和利用这些地方性知识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史中,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智慧吸引着不少作家的深情目光。其中,青海作家古岳尤其值得一提。他的生态散文是对大自然的顶礼,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彻底批判,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他对青藏高原近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危机作了全景式的扫描,建立了极为自觉的生态整体观,敬畏天地,敬畏生命,并把悠久的藏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汲入了个人的生命中,通过描绘藏族人的生态人格正本清源,呼唤现代人再次与大自然重建和谐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的侗族乡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众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如根据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质、不同有害杂草的差异,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其生态价值在于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抑制水土流失,延续传统稻鱼鸭生产模式,使该侗族社区的生态环境维持了较为稳定的良性循环,还能为珠江下流地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关切理念,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以儒释道文化为例,分析了其传统理念中蕴含的“生态关切”这一公因子及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可能路径,认为儒释道文化从生态关切的心理驱动转化为积极参与生态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既需要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又需要自身的主动适应,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使其生态保护潜能的释放,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融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无锡的水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精髓,助力无锡水文化建设,是无锡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智慧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