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背倚明王朝,采取开放的、吸纳周围多元文化的态度来统治多民族交错的滇西北。纳西族历史发展的脉络,多元文化在丽江纳西族地区的相互影响、融合以及传播,在我国的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卓有特色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丽江纳西族福寿剪纸的构图特征及文化背景的分析,找出它与内地福寿吉祥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它所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章指出,丽江纳西族福寿剪纸属中国福寿主题纹样,在造型上受内地传统福寿纹样的影响较深,与内地常见的福寿纹样有相似之处,同时它又是在丽江地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民艺之花,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是汉文化与丽江纳西文化融合之果.  相似文献   

3.
档案是一种遗产。纳西族文化档案化与纳西族档案在丽江旅游中的价值既是民族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人类学家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论文基于民族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在结合旅游人类学中景观符号、遗产怀旧、宗教朝圣、艺术审美、文化变迁、舞台真实、博物馆旅游等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了纳西族档案在旅游中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符号价值、怀旧价值、宗教价值和美学价值。明确旅游人类学视阈下纳西族档案价值之所在,一方面可以拓展民族档案学的研究领域和创新研究视阈,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在大旅游背景下对纳西族档案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而这也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丽江撤地建市并提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就旅游业对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只有保护好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才能保持丽江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要保护好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提高本民族素质是根本。  相似文献   

5.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大型音乐组曲,保留至今的尚有八章。我们在对整部音乐的乐曲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分别与纳西族本民族传统音乐、昆曲、伊斯兰音乐和蒙古族音乐有关。由此可以发现,“白沙细乐”这一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乃是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殉情在世界上备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强权政治和强制性的风俗变革,纳西族传统性爱观、婚姻观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冲突,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与纳西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导致了众多的殉情悲剧.  相似文献   

7.
纳西族殉情现象及其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丽江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以至于外人把丽江称为"殉情之都"。丽江纳西族的殉情之风有深刻的社会、宗教、文化、心理原因。殉情是改土归流后严格的包办婚制与原有的自由婚剧烈冲突的产物;为殉情者提供理想乐园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对情死者的同情和安排;殉情这种极端做法源于封建礼教在丽江的盛行和严格规范带来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压力。如今,社会制度的转变消灭了殉情现象,但在一个民族中曾经出现过的悲剧现象,仍是研究这个民族民族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丽江有着数量不少的白族.丽江的白族与大理的白族同源,主要是从唐代开始逐渐由大理的剑川、鹤庆等地迁入的,至清代丽江白族的分布格局逐步稳定下来.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对当地的主体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丽江白族与当地纳西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关系和睦.对丽江白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对丽江多元民族文化及其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的鼎盛时期是在明代。这一时期,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曾有过迅速的发展,探究它的原因,不仅有助于纳西族历史的研究,对今天的民族经济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明王朝平定云南后,为了迅速建立由中央王朝控制的行政机构,在一些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丽江木氏土司便是这种制度的代表之一。公元一三八二年明军攻克云南,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率众归附,朝廷赐木姓,次  相似文献   

10.
杨福泉研究员的《纳西族文化史论》一书最近已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洋洋45万余字的学术新著,是作者30年来致力于纳西历史文化研究之集大成者。该书由8个部分组成:1·纳西族社会与历史概述;2·纳西东巴教文化发展史论;3·纳西社会的佛教、道教文化史论;4·纳西族哲学史论;5·纳西族艺术史论;6·清代“改土归流”与纳西族的文化变迁;7·纳西族哲学史个案研究;8·从丽江古城看历史上的纳汉文化交融。书前专设“导论”,附录有“主要参考书目”,洋洋洒洒蔚成大观。我认为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强烈地表现了所独有的特色。一、总体把握纳西族…  相似文献   

11.
丽江纳西族女性披用的羊皮披肩是该民族非遗服饰中的典型代表.该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披肩的整体造型与局部装饰设计特征进行了详细解读,从中引申出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内蕴与观念传承.就造型而言,结构安排中渗透着该民族对"七"的数字崇拜,形制、廓型与材质的设计上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原始辩证法思想,色彩搭配中体现出对黑与白的色彩崇拜.就装饰而言,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器制作,七星圆盘传达出的是该民族价值观中对勇敢、勤劳美德的强调,披肩背带则折射出与自然"情同手足"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2.
徐霞客笔下的丽江土司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徐霞客在云南丽江土司地区的亲见亲闻,系统收载在《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对于了解明末丽江纳西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交流、风俗习惯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茶马古道”上长期的纳西族、藏族贸易中,滇西北藏区和纳西族地区产生了一种别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房东伙伴贸易”,它是在滇藏贸易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商形式,特别流行于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贸易中,历史上,它随着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一些历史记载中可看出,在明代木氏土司统治迪庆时期,纳西族与藏商的贸易交往十分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就已有了“房东伙伴”的商业贸易习俗。这一贸易习俗到清代以后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西北和西南的其他例子也可看出,这种最初基于经济互助、贸易往来的“伙伴家庭”关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于商贸和生产上交往较多的相邻民族。这种各民族特定的基于家庭的伙伴关系,是促进和睦和谐、相帮互扶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提要]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兴起,出现了丽江土司木氏、大研桑氏、大研牛氏、大研杨氏、石鼓周氏、黄山杨氏、束河和氏七个文学家族,共计三十人,一门能文,簪缨彩笔。其形成原因与当时的自然生态风貌、政治制度的推动、文教事业的发展、文学家族家庭环境四个因素最为密切,纳西族文学家族创作颇丰,文学创作较为全面,民族特色与儒家思想水乳交融。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贡献卓绝,既为纳西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又利于保存、弘扬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为我们进一步阐释纳西族文学家族的内在核心创作价值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茶马古道"上长期的纳西族、藏族贸易中,滇西北藏区和纳西族地区产生了一种别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房东伙伴贸易",它是在滇藏贸易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商形式,特别流行于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的贸易中,历史上,它随着纳西族和藏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一些历史记载中可看出,在明代木氏土司统治迪庆时期,纳西族与藏商的贸易交往十分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就已有了"房东伙伴"的商业贸易习俗。这一贸易习俗到清代以后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西北和西南的其他例子也可看出,这种最初基于经济互助、贸易往来的"伙伴家庭"关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于商贸和生产上交往较多的相邻民族。这种各民族特定的基于家庭的伙伴关系,是促进和睦和谐、相帮互扶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分析界定,认为纳西族文化的本体实质是通俗文化。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媒介文化全球化,纳西族社会文化有部分呈高雅文化变化的倾向,在与大众文化的交汇中,纳西族高雅文化无力应对其侵袭。为了保持纳西族文化的持续发展,提出应当要创造出纳西族大众文化,与汉民族大众文化和西方大众文化进行同质谈判协商,最后达到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而要创造纳西族大众文化就必须回归本民族通俗文化内核,同时借鉴先进大众文化的形式和传播渠道建设,从而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纳西族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7.
纳西族认为人和自然是兄弟,这也是纳西族生态伦理观的宗教和哲学基础,并有对自然界"欠债"和"还债"的观念,认为人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应感激和回报,须善待大自然.反映了纳西人的生存状态亦取决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人类则需要依赖于大自然才能生存.纳西族还有本土的"署神"信仰与外来的龙神信仰的差异和整合;同时还具有社区生态保护习俗;反映了纳西族生态伦理观中的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谈论东巴,大都从宗教方面着手,也有许多论及东巴与纳西族文化的文章,惟多侧重于文化的某个方面。对创造,传承纳西族传统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东巴经师的全面研究则多少有些忽视。从纳西族文化的发展来看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七世纪以前为原生文化,从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唐宋)为形成纳西族传统文化——东巴文化时代;元明两代为双轨文化——东巴文化和接受汉族文化并行,从清初丽江改土归流到公元1949年,东巴文化与汉文化逐渐交融,形成新的纳西族文化。本文试图将东巴放在纳西族文化总体发展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9.
丽江纳西族化賨的文化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賨是丽江纳西族社会特有且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纳西族密切人际关系的纽带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本文从基本特征、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化賨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作者认为,化寅是一个象征的体系,它反映了纳西人的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化賨更是一种群体的生活方式,是纳西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时尚.  相似文献   

20.
纳西族文化中独特的殉情作品和殉情现象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和思考。纳西族殉情现象不是纳西族文化孤立的一面,它与其现实生活、民族心理性格、宗教信仰和世界观有着直接的或千丝万缕的关联,是民族文化中多种力量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