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利美”,也称“利美运动”,是19世纪兴起于康区的由藏传佛教著名学者降央钦则旺波、贡珠云丹嘉措等倡导和发起的一场宗教文化复兴运动。“利美运动”虽然是藏传佛教内部各教派之间展开的一次互动、调和与对话,但它以开阔的视野和多样性的表现方式深刻影响了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促进了宗教之间的和谐与对话。本文通过对“利美运动”的历史追踪与文化分析,对这一运动蕴含的丰富学术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提出了摒弃宗派偏见,在沟通与对话中建构中华宗教文化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佛教在藏区传播并融入藏族文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将藏族族源传说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通过附会、建构、整合等一系列努力,藏传佛教话语系统中的藏族族源传说,完成了佛教化的改造。藏族族源佛教“神话化”的过程,不仅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同步,也是佛教在不同阶段建构文化权力策略的体现。从宗教的角度而言,藏族族源传说的佛教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进行宗教竞争的工具,也是格鲁派在西藏创建政教合一制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3.
[摘要] 山神信仰是藏区社会重要的集体表象、历史记忆和社会文化认同标志之一。本文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近来创建的“祁连山·格萨尔·东纳拉孜”为例,调查分析多民族聚居区藏族民间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的复活与变异,透视新兴山神共祭活动在民间表述本土文化情结、记忆共同历史、强化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以及民间村社整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摘要]“戎亢”是甘南藏族自治州霍尔藏部落普遍存在的“公房”。它是当地藏族群众举行日常宗教活动、节日聚会、解决纠纷的场所。目前,麻当乡“戎亢”处于新旧建筑形式交融并存时期,本文拟通过分析“戎亢”的建筑文化内涵及公共空间意义,探讨“戎亢”与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契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藏族宗教各宗派在本质上无差别的思想观念藏语史称“瑞麦”,其历史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前后。17世纪,班禅洛桑曲吉坚赞明确提出了藏族宗教各宗派在本质上无差别的观点,并培养出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坚赞这样持藏族宗教各宗派无别观念的历史伟人。19世纪,先后出现了嘉央钦泽旺布、贡珠元丹嘉措、夏察扎西坚赞等主张践行“瑞麦”的藏传佛教大师。面对21世纪,随着藏传佛教走向世界,深刻理会“瑞麦”观,依法践行“瑞麦”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在滇、川、藏交界地区,玛里玛萨是一个弱势群体,与傈僳等民族一样,先为丽江木氏土司所管辖,后又受土司与喇嘛寺院的双重统治,宗教文化既带有东巴教与藏传佛教的深刻烙印,也受傈僳族原始宗教的浸染。玛里玛萨的宗教文化既有统治势力的影响,也有地域民族接触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摘要]神灵与神灵概念本身,是神学和宗教的研究任务,而神灵意象是指人们内心中对于神灵的形象、特征及其与人的关系的观念与情绪体验。心理学使用神灵意象这一概念,将神灵或内在神性转化为心理现象或心理学变量而得以开展深入研究。本文分三个部分介绍了当前关于神灵意象的宗教心理学研究之进展,着重探讨了神灵意象的界定,神灵意象的内涵、测量工具,形成过程的心理动力学假设及其在临床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摘要]语法意义的感染是指一个本无某语法意义的词通过句子中词与词的组合关系从其他具有该语法意义的词获得该语法意义的现象。它不同于前人曾探讨的词义感染。词语组合是语法意义感染的条件,语言社会的重新分析是语法意义感染的社会原因,句法上的“左移运动”对词在语法化过程中所获得的语法意义起着固定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新媒体言论传播的主要结构可从主体、载体、内容三方面展开分析,其传播主体具有相对的广泛性和年轻化特点,并把传播行为与生命行为融为一体,一同构造了生命的价值。传播载体具有多样性和交叉性,传播内容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寺庙是藏传佛教的组织机构,了解寺庙的经济、人员和功能状况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寺庙的现状,本文围绕以上维度概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藏传佛教寺庙的现状。研究发现,寺庙收支基本平衡,存在收入少,来源渠道狭窄的问题;寺庙僧源缺乏保证、缺少师资,出家人学历低、生活条件差;寺庙传统功能保存较好,精神慰藉作用价值巨大,社会功能有待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1.
[摘要]《五史鉴》是吐蕃时期的宗教文献合集,现已经失传,不过在12世纪的一些教法史著作如《第吾宗教源流》、《娘若宗教源流》中有其文本的抄录,13世纪以后的一些著作还不断引用这些古代文献。本文主要根据上述藏族传世的教法史著作以及其他文本如《拔协》等中所保存的有关《五史鉴》的史料,通过对《五史鉴》文本的系统整理就其中涉及的古代神灵而加以归类和综述,系统的将《五史鉴》记载的神灵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求这类古代神灵在后来藏族宗教主要是苯教和民间宗教中的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12.
[摘要]在信仰多元的加拿大社会,宗教团体与个人、群体之间因宗教事务产生的矛盾日益增加,所引发的诉讼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法庭在处理相关诉讼时,基于多元文化与公平原则,判决结果亦呈现多元化倾向。分析诉讼产生的原因和事件结果对社会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多元社会下以法律途径解决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3.
[摘要]藏族传统习惯法是藏区历代地方政权以及各部落加以确认或制定,并通过地方政权或部落组织赋予其强制力,保证在本地区或本部落实施并靠宗教组织、部落组织或盟誓约定方式调解内外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规范。藏族传统习惯法中既有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等诸多成分,又有吐蕃和西藏地方政府时期所颁行的法律政令及其遗留。同时,藏族社会深受藏传佛教的基本行为规范和法度等影响,以致藏族传统习惯法的核心机制和原则直接来源于藏传佛教,因此,藏族传统习惯法的性质不仅是宗教,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摘要]任何发展均表现为发展主体依据发展标准、创造发展客体并付出发展代价的一种价值建构过程,发展客体是生成、表征并规制发展性质、发展价值的一种客观历史性标志。科学合意的发展,既不是“发展主体”脱离发展客体的客观运行状态去膨胀主体需要之孤立性的自为发展,也不是“发展客体”脱离发展主体合理需要的牵引而自我设定、自我实现之单向性的自在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是自觉回归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发展客体之原生结构;“五位一体”建设的发展客体地位即从属、手段、工具地位,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发展主体地位,防止各种“发展异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摘要]大姓与小姓的“族姓”之别是明代史家区分川西北族群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影响明代前期川西北政教格局的潜在因素。受“族姓”的族群归属约束,明代前期川西北番人内部的本土政治表现为大姓与小姓的合纵与纷争,并对川西北的政局演变与族群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渗透到川西北宗教信仰领域。明代川西北宗教格局的主要特点是“道教”与“僧教”的并存与交融。汉文文献记载的“道教”与苯教关系密切,有别于“僧教”,两者的差异性在不同“族姓”的族群与政治纷争中被有意突显出来。宗教信仰虽然具有跨“族姓”的影响力,却并不是大小“族姓”区分的真正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摘要]本研究基于“西部社会经济变迁” 大型调查中的藏族居民样本数据,从网络资源社会资本视角探究了藏族居民对其他民族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藏族居民的社会资本有助于缩短其与其他民族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但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藏族居民经常与其他民族的人交谈和拥有其他民族的朋友这两种途径来发挥作用的。同时,那些拥有党员身份或自认为处于中下社会阶层的藏族居民更能从正面积极评价与其他民族居民间的社会距离。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东纳藏族部落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是现居于于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部落,人口约为2800人。诸多原因导致学术界对东纳藏族部落关注不多,其社会历史与部落文化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文章结合文献资料及部落文化现象对东纳部落族源历史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在实现平等权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少数民族在各方面权利的事实平等进步显著。这些进步表现在沈村藏族农民那里具有清晰的现实性,同时,在深入广泛地发展事实平等的过程中,沈村藏族村民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他们由此对事实平等产生了新的诉求。  相似文献   

19.
[摘要]借助“意识形态——制度变迁——发展绩效”的逻辑分析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制度变迁和未来发展绩效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我国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用的能动主义”的基本策略取向,同时又体现了我党对解决社会发展转型时期新矛盾、新问题的主动回应与系统筹划。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完善和全面贯彻落实,我国正在经历从“增长共识”到“发展共识”的过渡,并正在通过更加广泛深入的改革开放实现新一轮经济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最终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的展开,必将使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意义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20.
[摘要]序跋等副文本广泛存在于翻译作品周围,是读者从作品外部走向正文所必经的一道门槛,编者和译者在此设计了一套阅读路线和阐释规则,直接影响并干预读者的解读。译者在此阐发的翻译思想、推介的文学手法,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和史学价值,是建构翻译理论不可或缺的史料,也是中西文学理论比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