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金融危机之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传媒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植入式广告作为一种新型广告方式,日益成为文化传媒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植入式广告在我国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不过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本文以植入式广告的发展现状为基础,从伦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植入式广告作为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植入式广告应该恪守怎样的伦理规范才是符合其自身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市1,252名大学生学术论文规范认知状况的问卷调查,运用频数统计、交叉列联表和卡方分布方法,了解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知现状以及对待学术论文写作的态度。建议从树立学术意识、重视学术积累、强化学术训练、恪守学术道德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摘要]保持党的纯洁性既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研究的重要对象。同属道德范畴与政治范畴的语境,纯洁性不仅是执政党建设的内在道德要求,也是执政党伦理建设的理性基础。纯洁性建设与执政党伦理建设具有“执政为民”的共同旨趣,纯洁性自我净化的主体性与执政党伦理的自律性要求相通,纯洁性追求的价值理性及情感共鸣与执政党伦理浸润的公共理性体现一致。在实现路径上,基于伦理学视阈从“是”与“应该”、实践理性与道德评价、自律与他律等重要关系,把握保持党的纯洁性的价值与事实、理性与现实、“应然”与“实然”,具有重要的政党理论价值和道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道德典范效应的常态化有两个寓意。一是道德典范的示范作用必须坚持;二是道德典范效应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思路,完善创新。典范效应常态化不仅是我国道德建设的实践使然,也有着鲜明的理论依据和制度依据。转型期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在制度设计上创新典范效应常态化的路径。其一,打破道德精英主义的壁垒,走官方典范与草根典范相结合之路;其二,充分尊重与保障典范权益,弘扬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5.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进入急剧变迁的转型时期。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呈现增强趋势。作为综合反映民族生存、发展和其自身特征的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反映出很强的排他性、依赖性、多层次性、动态性、阶级性、社会遗传性和群体过程性等特征。适度的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的发展,过强的民族意识则不利于国家、社会与本民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摘要]1980年代以来,伴随新启蒙思潮,“重写文学史”运动以“现代化”的观点重构了文学史视野,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典范。1990年代,中国知识和思想界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从追求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中西伦理学理论形态、道德范畴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西古今道德规范与体系之比较,从中可以看到中西在道德原则规范,伦理学体系的特殊性与共同性,对建立完善的科学伦理价值观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职能的拓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品牌的塑造。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形势决定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工作在高等学校事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促进我国高校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工作要在思想认识上、工作思路上和政策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摘要]新儒学在中国哲学范式现代转型的宏大背景下,以其成熟的理论体系、概念系统、话语转换、学术系谱和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哲学范式转型的重要标志。现代新儒学所建立的道德形而上学思想体系集中彰显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学术特征,突出展示了其理论成就。唐君毅会通中西,融贯三教,创造性建构了一个以心灵生命为体,从三向三观的角度开出三类九重之境的道德形上学体系。这个体系不仅继承和阐释了儒家传统,凸显了儒家哲学所具有的内在超越精神,从而在理论上为寻求儒家的精神追求完美实现提供了可能,圆润了儒家心性论。同时,这个体系也十分鲜明体现了现代新儒学所独具的学派特征,充分展现了现代新儒学为推进中国现代哲学范式转型所做出的实际努力。  相似文献   

1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藏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藏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藏区自然环境脆弱、以高寒农牧业产品为主以及藏传佛教影响深刻的现实,鼓励和调动当地人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以藏区实际为出发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藏区特点的人本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摘要]藏族传统习惯法是藏区历代地方政权以及各部落加以确认或制定,并通过地方政权或部落组织赋予其强制力,保证在本地区或本部落实施并靠宗教组织、部落组织或盟誓约定方式调解内外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规范。藏族传统习惯法中既有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等诸多成分,又有吐蕃和西藏地方政府时期所颁行的法律政令及其遗留。同时,藏族社会深受藏传佛教的基本行为规范和法度等影响,以致藏族传统习惯法的核心机制和原则直接来源于藏传佛教,因此,藏族传统习惯法的性质不仅是宗教,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摘要]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土地保障制度一脉相承,土地的占有形式和经营方式决定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土地保障基础上历史和现实的农村保障属于低水平制度安排。农村土地属于农民个人所有或者属于集体所有都不足以解决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低水平社会保障问题,其唯一出路在于土地国有化。农村土地国有化不仅是农村土地制度同城市土地市场利用导向接轨的必要前提,也是农民社会保障同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同等化的必要制度基础。唯有如此,我国才能实现土地使用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私人所有,社会保障国家责任的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3.
[摘要]20世纪50、60年代德性伦理出现了复兴之趋势,著名学者安斯库姆(G.E.M.Anscombe)、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等纷纷撰文强调品格和德性在伦理抉择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界,东西方学者对安斯库姆和麦金泰尔德性伦理思想的讨论很多。尽管西方学者以及部分港台学者对侯活士的德性伦理讨论相当热烈,但是,内地学者对侯活士的认识却似乎不够。侯活士是当代伦理学界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笔者期望通过对其伦理思想的介绍以引发学者的相关讨论与回应。  相似文献   

14.
[摘要]我国工程领域频发事故的原因之一,是工程人员在整个工程领域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既受制于行政指令,加之无明确可依的职业伦理规范,缺乏独立的职业伦理判断,工程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往往不能保证。因此,加强工程职业自治势在必行。工程职业自治以工程伦理规范建设为核心。我国的工程伦理规范建设,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但必须本土化。本土化可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改革工程管理制度;二是要厘清我国工程实践中的价值关系与伦理主题;三是要确立中国特色的工程价值观;四是要建立有体系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5.
[摘要]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中的一种“想象”,从其出现之日起,它在实践与精神层面的背离就已经存在;但是,人们却依然努力地进行着现代生态旅游的“制造”工作和工程。本文从生态旅游知识谱系,我国当下热议的“原生态”等方面进行摸索和分析,进而提出“原旅游”的概念,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6.
[摘要]报告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作家创作无疑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进而在文本场域中进行表达,最后完成文本的主体建构。这个过程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在意识形态的视域下,突破静态的、表层的文本分析,追寻作家、文本、语言、读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理论为出发点,以症候式阅读为基本方法,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奖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进行评析,并以此观照少数民族作家的主体建构。  相似文献   

17.
[摘要]阿英的史料观实际上是一种传统历史主义史料观。阿英的新文学史料工作,在观念、对象、方法方面,具有值得注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些成就和特色,对于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建设,留下了不可忽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麦克道尔的心灵哲学中,“动物是否具有感觉经验”的问题与他的经验论关系密切。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麦克道尔对“感觉经验”的自然主义构想以及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其理论的批判,“概念论”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便可清晰地突显出来:由于感觉经验在结构上是“不可分析”的,麦克道尔实际上无法为之提供一种构造性的理论模型,这使得他始终无法为经验命题与“专有感觉”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确然的说明。鉴于这一困境是概念论所无法逃避的,即使如唐热风那样将其强化为一种“信念论”,后者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19.
[摘要]汶川大地震以后的对口支援是中央政府根据灾情的轻重与各省市经济实力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政治安排,这一政治过程暗含着道德与市场的影响。援建政府与受援政府因为立足不同,期待亦有所不同,这也导致双方在援建与受援的互动中出现分歧与错位。究其原因,威权体制、财政体制的分权化及晋升锦标赛是这一错位的根源,但双方在错位之中同样寻找到共同行动的基础,即在强制性的政治任务中寻找持续互利的合作模式,同时实现组织与个体层面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摘要]记者之“优”的道德评价标准,应经由高低不同层次范畴“法—道德”、“道德”、“道德—伦理”及“伦理”逐层考量。优秀与否的判断尺度,需从是非标准比较清晰的较低层次的自制要求,到强调职业价值社会共享的高层次的人性关爱与价值自审,逐层度量,越能恪守属“伦理”范畴而非“道德”范畴中的评价标准,才越接近“优秀”。评价标准体系应该辨明作为高层次范畴的伦理抉择、道义自律、准则恪守,与作为合格记者应具备的底线道德,在“优秀”品质内涵中占有的不同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