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与十     
龙潭崇信禅师未出家前是一个卖饼的。道悟禅师怜他穷苦,就将寺中一间小屋给他居住。崇信为了感恩,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道悟禅师收下以后,每次总叫侍者拿一个还给崇信。有一天,崇信抗议道:“饼是我送给你的,你怎可每天还我一个,这是什么意思?”道悟禅师解  相似文献   

2.
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为佛性思想体系的马祖禅法,成为南禅宗的主流。然而它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禅宗的危机。马祖弟子基于对乃师禅法问题的认识与弘法实际的要求,围绕着乃师禅法中的佛性思想、修禅方式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适当的修正。马祖弟子之所以能够和敢于对乃师禅法作出修正,是缘于禅宗特别是马祖禅的开放创新体系及其对乃师禅法的忧患意识。马祖弟子的修正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对马祖禅法的维护与发展仍颇具积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禅宗在语言、文字之外,另辟蹊径,以非言语的方式接引学人,画圆相正是其手段之一.纵观禅师以圆相示机的公案,中、晚唐时期洪州禅系及嗣法的沩仰宗重圆相之相.五代时期曹洞与法眼二宗对圆相进行文字义解,将其转变为图形文字.到宋代,禅法思想无甚新变,“文字禅”的兴起直接让非言语交际的禅教手段失去其存在价值.“圆相”与禅宗其它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一起,隐匿在禅宗史籍的话语之间,成为供后人揣摩品味的圆相文字.  相似文献   

4.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禅宗是以禅悟为达到成佛的目的和修持方式的 ,这种独特的修持觉悟方式决定了它是超越思维、推理的 ,是排斥语言文字作用的 ,“不立文字”也因此成为禅宗作为佛教特殊一系修持实践的本质要求。但是 ,禅师在传达禅理、禅法乃至禅悟时 ,不可能全面地、彻底地排斥语言文字的功用。从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播禅法至明清时代 ,禅宗的语言观大体上经历了由“不离文字”到高唱“不立文字” ,再到回到“不离文字”的演变过程。禅宗的语言观一方面充分而深刻地揭露了直觉体悟与语言文字的矛盾和关联 ,为探讨和总结直觉和语言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方面又有力而全面地推动了中国语言的艺术化 ,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禅者的祝福     
《阅读与作文》2009,(12):79-79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相似文献   

6.
论大慧宗杲批评默照禅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临济禅师大慧宗杲曾经猛烈批评当时的“默照禅”,研究者多认为是针对曹洞宗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及其默照禅,笔者考察这是误解。从禅法的角度,宗杲所批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根本不同;从宗杲与真歇、宏智彼此关系的角度,宗杲对二人的评价很高,并称赞了他们的悟境和禅法。在宗杲看来,其所批评的是类于“二乘”的“禅病”。对该“病”不仅宗杲给与了批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也作过批评。  相似文献   

7.
丈雪禅师在破山海明禅师门下受学,又远访破山之师天童密云圆悟受传临济禅法,这些经历对丈雪通醉以后独立门庭聚徒传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临济宗遵循禅宗的传统,不重语言说教,而以启发学人觉悟自性为特色.丈雪不仅要求学人"学不废参,参不废学",做到"行解相应",他还引导学人甘于过艰苦清淡的生活,努力断除无明烦恼,以做到"一切放下",休歇身心,成为一个达到解脱的"无事人".丈雪在不少场合将佛性说成是世界万有的本原、社会治理的依据、众生觉悟解脱之本,为自修自悟的禅法奠立理论基础.临济义玄提出的四料简、四照用的意蕴到明清时渐趋含糊,禅师让学人围绕禅宗心性法门展开思路任意发挥,以呵佛骂祖的做法来启示学人断除对言教的执著,丈雪在传法过程中也经常采取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州湘山宗慧禅师是牛头宗径山法钦禅师的法子.无论在古代民间信仰还是禅宗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民间,由于他颇多神变,生前已被佛教信众尊为无量寿佛,圆寂后则形成了地跨数省、时越千年的无量寿佛信仰;在禅宗史上,他的<牧牛歌>开创了以牧牛偈颂讲宣禅法的历史,不但开出了新的说禅方式,而且丰富了禅文学的内容.但是,由于禅宗灯录失载,人们几乎遗忘了他,近来不多的研究也不尽人意.文章运用新材料,初步推定出禅师的生卒与世寿,考定出今本<湘山百问>非其著作,并对其<牧牛歌>的思想及其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作出了初步论评.  相似文献   

9.
东林常总禅法以平常实在为其特征,时称"平实禅",要在见相识性,讲究自悟;圆悟克勤禅法以公案为其入处,时称"公案禅",要在当机起用,讲究接引。两者分别承继于黄龙禅法与杨岐禅法,并为临济宗南下后适应南方温润平和文化传统的转变,向上则可直接马祖洪州宗风。东林常总禅法不重教示,庸愚之辈难以寻到入处,故其数嗣即寂;圆悟克勤禅法接引学人温和亲切,后嗣因之独步天下。  相似文献   

10.
德山缘密禅师为云门下一世,禅法精湛,门徒众多。缘密“三句”及抽“顾”对于云门宗风之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对禅宗早期史料中关于缘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及推理,对包括其生卒、参谒文偃时间、经历朝代等生平作详细考证;对其禅法思想之于云门宗风的定型与发展,云门宗在宋初的兴盛所起之重大作用作相关阐释,为了解、研究缘密以及宋初云门宗发展状况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禅诗是随着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兴盛起来的,它携带着禅的信息,具有禅疗和心理保健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禅诗宣扬的四个方面的禅理中:自性即佛、空观世界、无念为宗、随缘任运。仔细体悟禅诗中蕴涵的禅理,可以调整认知结构,改变不合理信念,化解不良心态,疗愈心理痼疾。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以来,禅宗在湘东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湘东禅宗对禅宗五派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元明时期念佛禅从湘东辐射全国;清初以后湘东禅师促进了曹洞宗的传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耶律楚材与孔门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门禅”是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禅宗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耶律楚材是“孔门禅”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和行为虽体现为出世和入世两端,但仍以佛学为指归。其“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禅法思想和阐扬行秀一系曾洞宗学说的禅诗集中体现了孔门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来面目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佑禅师,一天灵佑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禅师一时语塞,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对禅师说:“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沩山灵佑神师斩钉截铁的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弘忍大师是禅宗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他的生平事迹却在《神会语录》之后的禅宗史传中处于空白和缺失的状态。细究其原因,主要是弘忍禅法著述罕见、惠能与弘忍相处日短、弘忍将禅法付嘱多人等因素造成的。依据敦煌文献,弘忍的禅法也将达摩以来强调一念顿悟作为自己的根本,以一行三昧为禅法之正行,与惠能不同之处在于一念顿悟之外,也注重以各种方便法门接引弟子,如禅修之方便、通经之方便、度人之方便等。这些方便法门也成为禅宗禅法风行天下时殊胜的增上缘。  相似文献   

16.
颂古是宋代“以诗明禅”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禅宗创造的偈颂新体裁,体现了宋代禅宗“以文字为禅”的特色.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圆悟克勤编撰的《碧岩录》一书是宋代禅宗“颂古”的集大成之作.其弟子大慧宗杲虽然焚烧了《碧岩录》版,但是自己也创作了110首颂古作品.慧宗杲并非对颂古这种形式不满,而是不满于学者的“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大慧宗杲的“颂古”之作,是宋代禅宗由“文字禅”转向“看话禅”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说,是在扭转北宋中期以来禅宗向文字禅发展的方向,恢复禅门“言语道断”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楚山绍琦禅师在继承五代时期永明延寿“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禅净融合理念与具体的修持方法,我们可以称其为“念佛禅”。这种思想与实践不但使楚山禅师成为塑造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一代领袖,对中国佛教内禅净融合趋势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佛教宗派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汉传佛教的复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无际禅师和楚山绍琦师徒振兴禅宗,形成四川禅系。记载无际史迹文献的发现,揭示了无际在明初禅宗的地位和贡献。楚山继承无际而发展了四川禅宗,其禅风具有自己的特色。无际、楚山挽禅宗于既颓,为中国禅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香严智闲是晚唐五代时期在河南地区传播洪州系禅法的代表禅师。他把盛行于湖南、江西一带的沩仰宗思想传播到河南南阳等地。在传法过程中,他延续了沩仰宗的特色,采用较为温和的教化方式,启发学人;在义理上,他把禅宗中传统的"参禅"改造成道家色彩浓厚的"参玄",普及了无为无修的祖师禅思想。与河南浓厚的地域文化相应,他在教化时多采用诗歌体的颂辞,创立了独特的个人标签。这种形式密切了与士大夫间的联系,为宋代禅宗的文学化转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的《中华佛学学报》第7期发表了冉云华教授的《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考》(下称“冉文”),对1945年西安出土的《慧坚禅师碑》作了详细论证.慧坚(719—792),俗姓朱,从慧能的弟子神会(684—758)受禅法,后在汾州受戒,又住洛阳,曾历安史之乱,移住长安,历受唐代宗、德宗两朝恩宠,敕住招圣寺,参与宗教会议,奉诏讨论佛法邪正,定禅宗南北两宗,尊神会为七祖.论文对与慧坚有关的人物事件,对神会的“荷泽”禅法,也有介绍.文后附有碑文录文和照片.除此碑文以外,慧坚之名不见佛教史书.此碑虽早已出土,但亦未被佛教史学界注意和利用.本文和碑文资料的发表,对中国早期禅宗、特别是荷泽神会禅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冉云华教授对慧坚禅师碑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早期禅宗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碑文虽只有一千多字,但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冉文对其中涉及的历史的、佛法的种种问题作了周详的考释.然而,笔者经过核察和反复思考,认为冉文对某些问题的见解、论断尚有重新推敲之处,故不揣冒昧地提出一些新的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