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革命对身份认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不但破坏了身体、身份与角色的一致性,而且破坏了人格和自我的统一性。与此同时,它又为身份的社会认证、文本认证和心理认证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公民身份是当代多学科研究的焦点,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还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尽管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差异主要局限在公民地位、权利、义务等外部特征,公民身份的内在属性——"公民性"没有变化。当代公民身份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诸如女性公民身份、亲密公民身份、文化公民身份、生态公民身份等,这些形态的公民身份形态拓展了公民的外延,使之从主流群体拓展到非主流群体,从公共领域拓展到私人领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些拓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民身份的内涵,只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的小说《奇幻山谷》聚焦于欧亚裔混血女孩薇奥莱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成长经历。本文以伦理身份理论为基础,探析文本中人物薇奥莱的伦理身份构建,从而分析社会边缘群体为摆脱伦理身份困境、积极重构自我认同与族裔共同体等所做出的努力。谭恩美以宏观的眼光看待多元文化的冲突和对立,将实现家园和谐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在文学创作中积极建构伦理共同体来消弭种族、性别、阶级间的不平等,展现其对人类发展伦理道德问题的深刻关怀与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分大学生党员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认同出现弱化的趋势。根据现代社会身份理论,建构当代大学生党员身份,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领导作用,建立合理有效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完善党员的吸收及退出机制,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5.
从流散的视角重审当代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与重构,可以看到,非裔美国人是典型的流散族裔,他们身上体现着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身份的焦虑困惑和游移意识。非裔流散作家以文本游戏的策略重构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重写了被白人垄断话语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恢复了黑人在多元共存的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私法中的身份是具有私法调整意义的主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身份在私法发展过程中逐步由等级维系之标尺转变为矫正正义的工具。现代私法中应有身份制度的存在空间,应坚持契约下的身份和身份上的契约的统一。现代私法中身份主体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个人、团体、群体与社会阶层等都可借助身份制度诉求其利益。身份制度也通过赋予个体身份权与阶层性身份利益的方式给予主体的全面发展需求以回应。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始终是最值得关注的特殊身份阶层,保障实现其阶层身份利益是我国当代身份制度社会化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7.
身份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交互与差异中建构的,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建构。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身份建构的主体是一种传者、用户及新闻角色之间交互的间性主体。主体间性身份建构的肯定性功能是实现主体间的理解,最终达成道德共识,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有时这种肯定性功能也会失灵,由否定性功能取而代之,表现为多主体间的误解甚至冲突。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期墨海书馆内以王韬、李善兰、管小异等为代表的华人译者与西方传教士一起,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及科学书籍,对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译学界对他们译者身份研究较少。墨海书馆的成立为传统文人转换为近代译者提供了历史契机:科举落第、时代动荡、生活所迫,他们从传统文人转换为近代译者,当时社会根深蒂固的华尊夷卑思想,使得他们无法认同自己的译者身份,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作为译者的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文章从身份认同视角,整合了时代、译者、身份和文本几大因素,结合文本内外因素,考察墨海书馆译者身份认同,为译者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语言与身份的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话语身份和社会身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一堂初中英语课上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为语料,从教师作为话语的提问引导者等六个方面阐述教师身份的维系。话语中的社会身份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话语参与者这样或那样的社会身份其实是具体的语境和社会因素的互动结果。  相似文献   

10.
人口的"流动性"是当代社会的一种人文景观。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和融入现代性社会的身份凭证,当前人口流动和社会迁徙的频度几乎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从而生产出新的城市文化形态——移民文化。电视受众的当代分析,无法回避这一文化形态。受众迁徙所带来的文化融合与对峙,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的媒介境遇。一方面,外来人口在迁徙后"遗失身份",地方电视正是这一身份焦虑的始作俑者,在电视镜像里,外来人口被普遍的"悲情化"和"妖魔化",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外来人口的数量累积、阶层上升、话语权也相应增加,电视转而又开始迎合外来人口的文化取向,为其"重拾身份"。两个既相悖又相依的社会过程,共存于我国现代都市与媒介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1.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文化史中 ,知识分子一直是权威意识形态的同构体。随着权威意识形态经历了由奠立、畸形化发展及至重建后逐步松解的动荡性变化 ,知识分子也同步经历了从“身份转换”经“身份确认”到“身份超越”的艰难嬗变。作为知识分子灵魂的栽体——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由此也显得扑朔迷离 ,从无奈的“改造者”到痛苦的“自省者”最后到迷乱的“萎顿者”,清晰地表征出知识分子复杂而微妙的心路历程。其中 ,异质性的复合形态是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生成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黑天鹅》讲述了资深的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黑天鹅"形象,大胆改变自己性格的过程,现实中的妮娜是纯洁、乖巧的,但在排练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狂野、邪恶的一面。依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纯洁乖巧,狂野邪恶分别是妮娜自我和本我的表现,在演绎黑天鹅的过程中,妮娜经过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强烈对抗,最后完美的蜕变成一只真正的"黑天鹅"。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妮娜性格的蜕变做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从Lam 博士关于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建构自身身份认同(identity)的过程里提高外语能力的研究成果出发,探讨了外语能力与身份认同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对外语教学理念上的影响.外语能力获得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社会角色得以重构,性格角色得以创建,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为学习者的文本身份和多重认同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习者创建自身文本声音和重塑外语能力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激烈变迁,其中个体化是现代社会呈现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在个体化的影响下,农民从传统社会"先赋性"身份脱域以后,逐步经历了集体主义时期集体化身份建构及改革开放以后个体化身份建构的历史变迁。研究认为在个体化社会,农民现代公民身份的塑造是农民身份整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或排斥都具有安全效应,认同将带来安全和团结,而排斥则带来威胁和不稳定。自我与他者的安全效应揭示了身份对于安全研究的重要意义。反映在国际社会中,从静态的观点来看,国家身份尤其是国家的文化身份很好地解释了国际安全结构的构成;从动态的观点来看,国家身份变动尤其是大国的身份变动将引起国际安全结构的变迁。就中国而言,新中国国家身份的三次选择对东亚地区和全球的安全形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在未来的国家身份选择上应尽量符合世界期待,选择'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的国家身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吉姆》被公认为是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古卜林关于印度题材的巅峰之作。文章以这部小说的文本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族群认同危机和思想价值认同危机两个方面入手, 分析了小说中诸多人物的身份认证危机,指出殖民统治是这种危机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性别身份就是作者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社会关系特别是男女关系中设定的位置。它并不是单纯地指男性和女性两种身份,它就像一个指针一样,重点在于它偏向哪种性别。在劳伦斯的小说中,性别身份一直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在这种背景下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所致。分析这种历史发展中的性别身份变化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对研究劳伦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闻一多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兴趣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文化身份转变过程。这次文化身份转变具有特殊的意义,表面上看,诗人与学者的文化身份是对立的,但其内在文化心理却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存在统一性。换句话说,闻一多的文化心理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改变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和载体而已。反映在其学术研究中,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在精神、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的语言表达方面,都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诗人与学者两种文化身份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20.
身份政治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社会运动,并非所有与身份相关的议题都可以纳入身份政治范畴。在如今的欧美社会,身份政治已经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图谱的重要颜色之一,它超越了传统的左右之分的意识形态光谱。身份政治是西方个体化社会的政治表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政治”。既要认识到身份政治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身份政治与普遍主义的公民政治不可避免地存在紧张和冲突关系,二者能不能调和以及如何调和,仍然有待于未来政治理论的创新来解答和政治实践的发展来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