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社会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人的因素、思想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最活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的物质力、精神力和关系力,人的利益诉求,人对理论的掌握程度,人对实践环境和实践中介的利用程度等等,左右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程和走向。  相似文献   

2.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二项结构”,人与对象的关系“三项结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对象的观念化和观念的对象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间需要借助于实践工具 ,建立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以及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审美创造本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创造的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人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符合“美的规律”,亦即审美创造主体的才能与客观世界的必然性在实践的统一,审美创造离不开创造的外在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4.
科技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化”的过程;科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自身,其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化人”的过程。科技在“人化”与“化人”的互动中呈现出协调性、系统性、反射性、全球性等特征。由于人类在使用科技的过程中受制于不同科技价值观的影响,科技在“化人”的过程中出现偏颇。因此,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保持“人化”与“化人”的一致性,必须强调人文在“化人”过程中的导向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进步来助推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发展的认识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历史性飞跃,具体生动地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加强对"三大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伟大结合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希改革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发展的认识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历史性飞跃,具体生动地展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加强对“三大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伟大结合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在美学理论中,激情是创作主体进行创作的动因,通过实践冲动实现主体的对象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主体对于未来对象化成果的预设”[1]“在艺术家这里就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受胎’于宇宙意识,成熟于文艺家的创作思维即艺术思维中。”[2]既然审美理想受胎于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探讨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联。互文性理论与翻译之间的关联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即译者对原文中互文性现象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译文对原文的正确表达;二即翻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马克思文艺理论认为文艺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文艺是整体性的社会规划的一部分,这与互文性理论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及克里斯蒂娃的观点,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文化文本的意识形态中.莫里森的文学创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以及互文性的理论框架中成功地将边缘文化中心化,揭示了阶级制度下劳动与人类本质异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1.哲学是世界观,是人对所观的世界的诸种看法、态度、思想之总和,哲学的世界观实质上是借助于主体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以表达人自身本质的理论表现方式,因而它是在思想的范围内将思想对象化以映现人的能力的特殊方式。哲学是世界观,不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知识,而是提供如何看待、分析、评价关于世界知识总体的角度、框架与视野,它涉及的不是在世界之内某些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涉猎人之主体与整个世界的根本关系问题,它力求在思维与存在的普遍理论层次上使之思想对象化以改造客观的现实,同时又使外在的世界具有主体的特征。哲学是世…  相似文献   

12.
“对象化”是关涉到美的本质的核心范畴,这一范畴的发展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对象化”这一角度透视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人的本质的现实对象化,即求偶、发泄性欲之不能实现,必须要找到弥补的办法,这就是在虚幻的对象化——做梦和游戏中实现利比多转移,从而消除压抑.而虚幻的对象化的现实化即升华,就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我们欣赏艺术的原因,一是因为艺术中的人物形象是我们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因为这种对象化所用的形式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论主客体实践自由与美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实践美学将美的发生和美本体仅置于人类社会领域里对待,仅就主体实践自由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不大可能完备地解答美的本质问题.美根源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的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即自然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化,由此而生发出客体实践自由和主体实践自由,产生了自然美和人化美.美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宇宙自然的非自觉自在的客体实践自由和人类社会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实践自由而形成的无限永恒的自由创化.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得到不断地丰富,并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新胜利。理论指导着实践,而实践又不断地丰富着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更是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文章从"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与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提供的理论框架是结构与人的关系,该理论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寻求可以互通的中介,通过场域、惯习连同各种资本来探索社会实践的奥秘。本文采用场域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分析当代城市社区调解制度,首先对该理论进行“社区调解学改造”:把社区调解人行动的社区空间视为一个场域,即调解场域;把社区调解人的素质看作调解场域的惯习,即调解惯习。指出在社区调解制度的运作过程中,调解场域与社区调解制度的核心机制——信任机制之间是互动的,信任机制是完成调解主体之间互动、简化社区纠纷解决过程的重要因素,它受到社会宏观结构和社区中观结构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社区调解人在调解场域中的调解行动发生作用。信任机制的构建受到社区调解人的调解惯习的影响;同时信任主体,即社区调解人与被调解人的互动也对信任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被调解人对调解人的信任导致调解过程中的合作,合作又进一步增强信任。本文认为,通过对上述一系列关系、互动的行动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提炼出社区调解信任机制的构建法则,即可以从社区调解人的选拔、该制度的本体建构及其与法院诉讼的衔接机制、社区信任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进行构建,进一步发展社区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6.
当代科学哲学之科学实践哲学的新趋向和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突破了表象主义、理论优位的科学观,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实践的科学观和技术观,为科学与技术认识论、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使得科学与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沟通、统一成为必要和可能;科学实践是为了认识自然而去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技术实践是为了改造自然而去认识自然的活动;无论是科学实践,还是技术实践,都涉及关于实在、形而上学信念、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方法、规律与规则、发现与发明、事实与价值、理论与解释、检验与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逻辑化,即形成科学技术认识的动态过程和发展;以虚拟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人的实践形态由现实实践向虚拟实践的拓展,科学技术认识模式从现实性向虚拟性的转换,使得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发展成为描述性认识和建构性、虚拟性认识的互补、互渗、互进的过程,把人类的科学技术认识活动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一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中国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即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本民族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两个内涵不完全相同的命题,把二者等同看待是对“中国化”的严重误解和误读,必须在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再释。  相似文献   

18.
以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3份重要文件为线索,从历史性和整体性的视角,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逻辑进行分析论述。研究表明,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没有系统理论和经验可供借鉴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进程,既是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制度创新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通过干中学,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顶层设计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在市场作用逐渐扩大乃至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的同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从而形成能够充分体现兼顾效率与公平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体制探索实践过程,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本质上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之间相互结合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面向中国实际,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理论,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用实践不断验证理论和创新理论。要保持这个过程连续不中断,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另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本质关系内在要求二者不仅要结合,更要开拓。  相似文献   

20.
审美是人的渴望自由发展的心灵对于不自由的现实世界的虚幻的超越,瞬间的自由也是对人心灵的抚慰。有了这样的抚慰,苦难的人生不至于太沉重,有了选择的抚慰,人可以一定程度上从现实中超越出来。一般说来,实践是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是一个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的过程,是人类超越自然和自我超越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活动。而审美的自由性质正在于其超越性。  首先,从需要的层次来看,审美就是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关系的对象化,也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的对象化。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