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抗战时期基督教夏令儿童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令儿童会是近代在华诸差会为养成儿童“基督化人格”。为教会造就生力军而开展的一项涉及儿童的教会工作。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由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发起倡导的夏令儿童会,在中华基督教宗教教育促进会的领导推动之下,迎难而上.除每年七八两月按时照例开办之外.并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战时难童救济工作。本文以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月刊《中华归主》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对其中有关夏令儿童会资料的梳理,探求国难时期协进会系统下夏令儿童会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中国基督教的正确选择。广东基督教的传入时间最早 ,教派众多 ,又处于先进思潮不断萌发的地区 ,外界对其自立与本色化的要求也更加强烈。广东基督徒的民族意识、自立意识强 ,在上世纪 2 0年代开始的本色化运动之前 ,广东就已有了不少华人自立教会。在 2 0年代的反教风潮中 ,广东基督教界进行了护教意义上的积极回应 ,并自我反省 ,开始了本色化运动。广东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最大成果是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的成立 ,它为广东基督教的本色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教会的本色化进程。文章试图通过对广东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全过程的考察 ,说明这一运动是广东基督教界爱国爱教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推进边疆服务运动的开展,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创办了《边疆服务》期刊。该刊以引起国人重视边疆、关心边胞为宗旨,主要刊载边部同工对边民的认识、对工作的研究性文章;选登边疆问题研究专家、在边地领导边民实际服务官员的文章,介绍他们对边政、边民生计、边地医疗卫生等边疆问题的研究成果。刊物还介绍“边疆服务模范人物”事迹,选登政府有关边疆工作反应及对时局的意见。该刊是边疆服务部在抗战时期活动的重要历史记录,是认识中华基督教会本色化运动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4.
从1922年到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非基督教运动。这场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讨论阶段,陈独秀对基督教时贬时褒,态度比较矛盾;在非基督教运动前期,陈独秀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阶级斗争学说分析和批判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教会);在收回教育权运动阶段,陈独秀积极支持收回基督教会控制下的教育权,对运动多有指导。  相似文献   

5.
非基督教运动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政治、经济侵略的深入,基督教会势力也得到飞速发展。据一九二三年中国基督教教会年鉴报告:“基督教在全国一千零七十三县中,没有占据的只有一百二十六县,其余都树了基督教的旗帜”。二十年代初,基督教(包括新旧教)在中国的信徒总数达到二百多万。教会在中国所办的学校更是取得惊人的发展。一八八九年,教会学校学生总数为16,838人,一九二○年则为245,049人,三十年中学生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化的百年历史中 ,基督教会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教士为使中华归主 ,他们开医院、办教育 ,广泛传播基督教。辛亥革命时期 ,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孙中山先生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使基督教会得以迅速发展。对于此段历史 ,史家论及不多 ,本文试就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会本色化的要义是中国信徒在中国事务中担负责任,基督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相适应.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是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在边疆地区的重要实践,扩展了基督教的活动范围及影响.边疆服务部在川康民族地区开展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等社会服务事业,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改良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边疆服务体现出采的"边疆化"与"政治化"的特点,恰是中国教会本色化在边疆地区的具体表现.边疆服务推动了中国教会本色化的历史进程,也印证了中国教会本色化努力中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20年代中国曾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以基督教为对象的批判运动和空前规模的讨论,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与学者们对基督教的批判,并没有对信仰本身构成多大的威胁,同样,基督教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影响到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简论基督教社会主义田海华宗教与社会主义有协调的一面,也有不协调的一面。了解基督教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我们当前正确看待和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公正秩序所做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与四川羌寨早期社会改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督教在四川羌寨中的影响历来较为微弱,直至1939年底,中华基督教会成立"边部"开始从事边疆服务,基督教在四川羌寨的活动状况才得到改观.边部在四川羌寨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提高边民精神生活的基督教传播;增进边民智识水准的教育服务;试图改善边民物质生活的农业生计服务;希望能解除边民疾病痛苦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服务提高了羌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在边地产生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边部的宗教事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羌民对基督教的认知,固有的宗教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不仅如此,经过边部努力,以前采取各种手段与政府对抗的边民,也逐渐配合政府实施边疆建设与改造.  相似文献   

11.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创立於1920年,服务多圆化,共有60多个工作单位,遍布香港、九龙、新界和离岛。服务对象包括男女老幼。每年超过15o万人次使用该会的服务,该会始终致力於推动基督教运动,会员运动,妇女运动及促进国际友谊。并通过专业社工和义工,协助弱势社群,改善本身、巩固和强化家庭与社会功能。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  相似文献   

12.
1922—1927年广东非基督教运动是全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主义思潮主导了运动的全过程 ,在国共两党的引导下 ,运动得到健康发展。运动影响深远 ,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基督教的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苏南基督教史的研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本文论述清政府从禁教到弛禁的政策变化背景下,基督教(新教)向苏州地区的渗透、开教和初期传播。文章根据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对基督教在苏州开教和初传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证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基督教各宗派(英国伦敦会、美国监理会、南长老会、北长老会和南浸会)在苏州的早期传教事业的历史面貌,并对这一时期基督教在苏州地区活动的正负面影响作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析基督教视野中的信仰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基督教视野中的信仰观的分析,探讨作为宗教本质的信仰问题。作者论述了基督教学者所关注的信仰同基督教对神圣、超越的观念的假定的联系,揭示宗教信仰要求知行合一的特征,并略评宗教信仰对信仰者的生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工作是人的基本生活样态,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基督教对工作有着独特的理解:认为工作是上帝对人的要求,是上帝对人的呼召。在此基础上,基督教提出了基于神学立场的工作伦理思想,内容包括:每个人都有工作的义务;所有的工作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工作中应当勤勉、忠诚尽责、互相尊重;工作者应当得到工资和休息的权利。这些工作伦理与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要求存在着相互契合的一面,发扬基督教的工作伦理精神,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会世俗化不仅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内容。基督教会世俗化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1922~1927年,我国爆发了一场反对基督教的运动,史称"非基督教运动"。1924年底,上海非基督教同盟倡议,各地的非基督教组织应于每年的圣诞节前后一个星期(12月22~28日)发起"非基督教周"活动,以示威、演讲、散发传单和小册子等形式宣传反基督教,这一倡议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非基督教周"活动实际上成为非基督教运动得以开展的主要平台,使得非基督教运动每年至少有一次和一周以上时间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新基督教右翼运动是指美国宗教特别是基督教新教中一些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宗教保守派及其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新基督教右翼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三次大觉醒运动为新基督教右翼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基要主义运动是新基督教右翼运动产生的肥沃土壤;二战后美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如科学的发展、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受主流文化排斥的群体反应和传统宗教地位的丧失与危机是新基督教右翼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基督教精神对悲剧艺术的影响力不同 ,悲剧对基督教精神的态度也不同。我们永远也不能忽视基督教对我们的生活和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基督教精神会继续为西方艺术家们所关注 ;《圣经》所传达的信息会继续在悲剧艺术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 ,宗教和强权因素使基督教与佛教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基督教会因得到列强的保护 ,冲突的结果是惩罚反对基督教的僧民 ,僧民对基督教会赔款 ,转让庙产。这使许多人背离佛教 ,加入基督教 ,佛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大降低了。基督教与佛教的冲突虽然夹杂着一些文化因素 ,但本质却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