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使技术创新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就必须在技术创新决策中引入伦理分析。从本质上看 ,技术创新决策中的伦理分析就是利益相关者分析 ,就是把“对他人、社会和生态环境有利”这一标准纳入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 ,对决策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和监督 ,以避免技术创新带来人为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决策是指依据企业战略目标,为实现特定的企业技术创新任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创新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性被视为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本质属性。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决策至少应当包含四个要素:目标、主体、方案、过程。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决策目标包括技术目标和经济目标两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决策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创新采纳客体的现状,还取决于各个阶段的决策主体对技术创新采纳决策过程的了解和掌握,即取决于决策主体的创新采纳能力。  相似文献   

3.
刘勰对中道思维的运用已成为《文心雕龙》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细化中道思维,本文试图从情采观中单个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入手,分析刘勰如何从不同的层次上运用了儒家、道家、佛家的中道思维,以透视刘勰的立论思路。  相似文献   

4.
刘勰对中道思维的运用已成为《文心雕龙》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细化中道思维,本文试图从情采观中单个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入手,分析刘勰如何从不同的层次上运用了儒家、道家、佛家的中道思维,以透视刘勰的立论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所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状态.中道是相对意义上的中道,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中道不是折衷主义或者调和主义,中道的实现并不容易,必须依靠人的理性不断地去追求.  相似文献   

6.
杨红军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1):39-42,60
为了对治外道种种邪见,佛陀讲出种种中道,中道思想一直是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史的思想中心。梁启超的中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十二因缘和五蕴缘起观念的独到解读上,这种缘起观是中道思想的根基。梁氏认为因缘观是如实观察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出发点,人们由于不明因缘,一直在痛苦中轮回。“十二因缘”说明了异时的因果关系。“五蕴”说明了共时的依存关系,两者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万事万物“空无自性”的真相。破除有无断常偏见,而进入非有非无。非常非断的中道实相。人通过中道修行可以进入理想的涅榘境界。  相似文献   

7.
从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动力和西方“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及其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等视角,论证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基于当代全球性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反思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指出必须重构技术创新价值观.由传统的唯经济价值取向的物本主义技术创新价值观转向经济、生态和人性多维价值取向辩证统一的人本主义技术创新价值观;由以“天人对立”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技术创新价值观转向以“天人和谐”思维为基础的相对人类中心主义技术创新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作为产业集群主体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原因在于其选择的技术创新行为是模仿创新而非率先创新。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以微观经济学为视角,通过构建利润函数模型,阐明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选择模仿创新的合理之处,进一步揭示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在于企业规模、产量水平、市场份额以及固定成本,以期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和长期内的技术创新行为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9.
直觉思维与课堂决策何素萍管理学家西蒙博士的名言“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论断反映了管理活动与决策的紧密关系。思维过程与决策过程相伴随,管理者如何进行思考,管理者应当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思考?管理者采用何种方式、何种工具进行思考(也就是管理者如何进行决策思维)等...  相似文献   

10.
国外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在从技术创新采纳的动因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内涵和性质作了初步界定,同时还通过不同领域专家的实证研究说明了具体产业内企业采纳的特征,特别是从企业、社会、市场、技术间互动的视角分层探讨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速度、时机、方式、内容等方面的因素.描述了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过程中的选择决策阶段特征,并指出在企业创新采纳过程中既可能存在按照时间序列依次发生的线性有序特征,也可能存在更复杂的交叠和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中道”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作为一种美德,“中道”就是适度、适中,它是对过度与不及的否定,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观,在当时条件下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作为选择时的一种实践智慧和选择美德的方法论,在今天仍具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2.
论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及其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其治理模式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民营企业的初创阶段,采取了以业主制、合伙制为形式的家族管理模式。为了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在第二次创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制度管理模式,股份公司的外在形式、集体决策的机制、利益共享的分配方式以及职业经理人的引进成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僧肇的著名论文《不真空论》,运用印度中观般若学的中道遮诠方法,阐述了“空”的真义.通过对般若学三宗的批判,就“有”说“无”,强调“立处即真”,在非“有”非“无”中显中道真谛,阐释了“不真故空”,“不真即空”的“不真空”道理,揭示了般若性空的根本意旨.僧肇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厚养料,对魏晋玄学“有”、“无”等问题加以总结,适应了当时玄佛合流的实际并把它进一步推向深入,标志着玄学的终结和中国化佛学的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主体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生态价值取向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并协同演进.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从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后工业文明社会大体上经历了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还原主义思维方式-(新)整体主义思维方式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与之对应的是,西方社会的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经历了朴素生态价值取向—(基本)无生态价值取向—高层次生态价值取向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生态化技术创新其实是对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历史演变进行理性把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一种符合中道的品质,因此,理解亚里士多的"中道学说"是理解其德性论的关键所在.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并不是一种纯粹数学意义上的过多和过少的中间量,而是一种不同主体根据具体情境通过实践理性而选择的行为的相对正确性.中道的相对性并不会导致道德上的相对主义,因为德性已经决定了中道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只有具有实践理性的人才能在具体行为中找准中道.这一学说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德性的行为培养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双重强调,体现出了亚里士多德时人的完善所需要的道德关系的深刻自觉.  相似文献   

16.
决策思想、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和到当代的高科技与社会心理学、逻辑学、创造学等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软”、“硬”兼施的决策三个阶段。当代科学决策仅靠“定量”决策是难以保证决策的成效的,须结舍各种“软”科学,特别是思维学与创造学。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社保征管与企业创新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社保征管和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动态过程,模型解析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企业处于创新起步期,无论征收部门是否尽职,企业始终选择维持原有生产;当企业处于创新成长期,征收部门的策略选择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即当征收部门不尽职征收时,企业选择维持原生产,当征收部门尽职征收时,企业选择进行技术创新;当企业处于创新成熟期,无论征收部门是否尽职,企业总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并在敏感性仿真分析中引入“社保入税”和“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场景,发现“社保入税”会使处于创新起步期和成长期的企业从维持原生产转变为进行技术创新,“大规模减税降费”则不会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建立了技术创新的动态评估决策模型,探讨了各个阶段评估决策的内容、方法和标准等,最后说明动态评估决策模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制定的理性选择模式一度是公共政策理论界最为流行的决策理论之一,但由于理性选择模式要求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法实现,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在此基础上,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本文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制定这个具体案例的研究,尝试打开有限理性决策过程的“黑箱”,透视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理性发挥作用的实然状况,特别关注制度因素对理性决策的约束。研究发现,《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是在制度约束下的工具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技术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引擎”作用更是日益显著。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作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探讨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