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民族理论界对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民族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拟就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对民族问题积极地予以探索和研究.刘少奇结合中国革命的特点对民族斗争理论进行了重点阐发,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斗争主张;通过领导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指导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为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提出和贯彻作出了贡献,并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对民族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刘少奇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为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民族问题特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民族问题特性的理论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中明确指出:“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回顾民族问题特性理论的发展,准确把握民族问题特性的内涵,正确认识当代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目前理论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周边中亚国家间跨界民族问题的存在及其影响是当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长久安全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量因素,关系到“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进程中我国与中亚命运共同体建构和中国—中亚跨域一体化合作的行稳致远。着眼于兹,有必要围绕“一带一路”跨域治理的目标与框架,针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理性认识与科学处理展开深入、系统地研究。对此,本文结合理论与现实,沿循“利用理论解构现实”到“建构理论指导现实”的逻辑路径,就“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视域下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应对进行探索,分析了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内涵及其对“一带一路”跨域治理的多重影响;从主权维护、区域安全、民生发展等三个维度探讨了“一带一路”跨域治理语境下应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主要旨趣;继而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稳定与合作,由国际合作体系完善、公共产品协同供给、多元机制复合运用等若干面向提出了应对中国—中亚跨界民族问题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如何深刻吸取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认真反思我们党经历过的挫折,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永葆党的先进性,高方能书记《不忘历史教训永葆党的先进性》一文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在本期“民族法学研究”主打栏目中,吴宗金教授《依法执政与民族问题》一文,从“执政理论”的“依法执政”与“民族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出发,对观察民族问题主要之素的“民族问题内涵、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等问题,探讨其创新性诠释与全民性共识的意义。徐晓光博士与黄逢贵《重庆市民族法制建设问题研究》一文,对重庆市法制建设的工…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执政理论”的“依法执政”与“民族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出发,对现实民族问题主要元素的“民族问题内涵、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关系、全面建设民族地区小康社会、依法推进西部大开发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健全民族政策法制机制”等问题,探讨其创新性诠释与全民性共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征稿启事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2007、2009年入编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4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扩展版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进入“中国期刊网”。本刊突出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特色,现设有“藏学研究”、“宗教学研究”、“土族、撒拉族研究”、“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历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语言与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迅速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民族文化符号的表象化及泛商业化,文化主体缺乏保护动力,“前、后台”文化断层等问题严重威胁着民族文化的传续。文章将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从“前台、后台”理论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以期为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45年来,我国的民族研究工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探索有关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民族研究体系。 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是民族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对整个民族研究工作起着指导作用。建国初期,在对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广泛的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找出了一条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壮大民族上层人士统一战线,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  相似文献   

10.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制定并实践了民族平等团结、保障宗教权利、调整统战对象、培养民族干部、恢复和发展经济民生等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这一时期党的各项民族理论由“教条主义”逐渐走向“实事求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照搬”到“结合中国实际”的转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关系斗争性与同一性辩证统一原理的解读,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统战政策对象,遵循既团结又斗争的原则,联合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实证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长征深化了党和红军对国内少数民族的认知,促使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民族考古学”自产生以来,学术界对其学术史、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民族考古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有赖于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加强。只有多学科学者的多角度研究、多学科方法的介入,中国“民族考古学”研究才能在研究实践基础上有所深化、研究理论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2.
深入探究民族学前教育研究体系对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通过对1993-2023年中国知网(CNKI)民族学前教育研究的文本进行主题编码分析发现:从历时的角度而言,我国民族学前教育研究经历了起步探索时期、特色发展时期以及全面深入时期,呈现出“起步-发展-深入”的系统演进规律;从共时的角度而言,其学术逻辑遵循域外经验引进与本土实践问题研究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空间统筹发展研究的统一、民族地方特色与中华民族文化研究的统一。回望过去,民族学前教育研究存在学科协同研究不深、理论建构缺失以及结论指导性不强等问题。面向未来,民族学前教育研究可为进路是:多学科深化推进研究,构建民族学前教育的理论本体;规范化开展田野调查,聚焦凝练时代议题的经验性成果;凸显时代问题意识,专注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和经验迁移。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民族”入手 ,分析了中国近代史上在“中华民族”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中国人”内涵认识上的变迁及其国共两党之间认识上所存在的差异性。介绍了日本、欧美学术界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情况 ,批判性地评价了日本、欧美学术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偏颇。介绍了运用ethnicity论和ethnicity论的复合identity这一视角所进行的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提要]新时期以来,我国民族文学研究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着对“民族”“民族文学”等元概念缺乏明晰界定、对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联动性关系认识存有不足、其研究方法路径仍需丰富多元等问题。以此,马克思主义文论能够为新时期中国民族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其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史观、自我批判反思品格是开展民族文学研究的根本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人民性本质和实践性特征能够为民族文学研究提供鲜明的理论目标和价值定位;马克思主义文论所具有的开放性姿态决定了推进民族文学研究是其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必要内容和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回到马克思”为理论追求能够为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本土与世界对话、联通、互融等命题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明确与提出,民族理论研究也正在进入一个深化的新阶段,若干理论问题,需要进行再认识、再探讨。近年来我国出版的民族类辞书,给人启发颇多。笔者有些不成熟的看法,准备逐一写成学习札记,就教于同行。文章不求全面系统、长篇大论,而是采取不拘一格的短论形式。笔者在《民族问题理论基础》一书导言部分,对《共产党宣言》中论述资产阶级经济与政治集中、打破封建分割状态、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一段话,列宁论每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两种“民族文化”,以及恩格斯认为所有无产者生来就没有民族偏见等三个问题的探讨,都属于这种短论。以下就“民族意识”的涵义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脉络中,“民族团结”概念形成了独特的意涵,有其自身的演化历程及特色。1934年“民族团结”一词出现在中共文献之前,中共在没有明确“民族团结”这一理论工具的阶段如何思考相关问题并展开探索,构成中共民族团结思想的“前史”。这一时期中共以“中华民族的大联合”为目标,发动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联合战线运动,逐步实现了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的组织与动员,开启了对少数民族自觉进程的引导。中共持续探索将各阶级各民族组织到现代中华民族之下,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创造了组织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研究中共推动民族团结的早期探索,有助今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源,对今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是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本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专栏中,来自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王希恩研究员重拾这一话题,深入细致地剖析了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因素对民族问题不同的影响方式,着重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新形势下阶级斗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民族压迫”等重要话题做了深刻的分析。金炳镐教授着眼于民族发展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从理论角度对民族发展规律作了全面阐述,提出民族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民族生存和民族演进的质和…  相似文献   

18.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题的文章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涉及城市(社会)融入、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城市民族工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研究主题创新性不足、优秀民族志成果偏少等问题。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该主题的研究体系与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视域,加强田野调查,丰富个案研究,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征稿启事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2007、2009年入编CSSCI来源期刊目录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进入“中国期刊网”。本刊突出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特色,现设有“藏学研究”、“土族、撒拉族研究”、“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历史研究”、“民族宗教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语言与文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等栏目,并适时推出贴近学术前沿的焦点、热点问题相关专题特色栏目。欢迎有创见性、理论性及较强逻辑性且资料翔实的高质量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投寄本刊。稿件在本刊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并随寄样刊两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任务而随时增加新的内容。邓小平的民族问题理论侧重于无产阶级政党在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如何发展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后进民族、后进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民族问题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