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十九《谢裕传附孙朓传》:“朓好奖人才,会稽孔觊粗有才笔,未为时知,孔珪尝令草让表示朓。”(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 标点本《校勘记》〔一三〕:“‘孔觊’各本作‘孔觊’,据《宋书》、《南史》本传改。前沈约曰:‘孙兴公、孔觊并让记室。’各本亦误作‘孔觊’,并改正。”今按:朓所奖之“孔觊(顗)”与沈约所曰让记室之“孔觊”,实为二人。据《宋书·孔觊传》,觊明帝泰始二年(466)被斩,时年五十一。而据《南齐书·谢朓传》载,朓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孔觊被斩时朓方三岁。又,觊“转署记室,  相似文献   

2.
沈约在齐梁时以诗名,与任昉享有“沈诗任笔”之誉。梁元帝萧绎说:“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眺、何逊。”可见沈约一生写作了许多好诗。沈约诗作到底有多少?可从他诗文的结集与散佚情况推知。《梁书》和《南史》的《沈约传》都记载有“文集一百卷”,《隋书·经籍志》连目录作一百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  相似文献   

3.
“四声”之说在转读佛经的直接影响下,肇始于南朝宋齐之间。这一点,学术界似无异议。但是,“四声”之目是谁最早提出的,却是长期以来颇多歧异的论题。择其要者,我以为至少有三说。其一是王融首创说。钟嵘《诗品序》云:“王云长创其首,谢(月兆)、沈约扬其波。”又《梁书·庾肩吾传》载:“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月兆)、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把王融置于前位,似亦主此说。其二是沈约首创说。王通《中说·天地篇》称李伯药说诗“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  相似文献   

4.
谢朓高祖辨     
中国文学史研究者在考察南齐著名诗人谢朓的生平、家世时,往往提及其高祖。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一九五六年版)、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九五七年版、一九八二年版)、孟瑶《中国文学史》(台湾版)均称“谢朓高祖拔”。然而,查《廿四史传目引得》、《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无谢拔;《世说人名谱·陈国阳夏谢氏谱》亦无谢拔;甚至《晋书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也不见谢拔此人。今据《世说人名谱·陈郡阳夏谢氏谱》云:谢据子允,允子述,述子纬,纬子朓,则谢朓高祖实名谢据。沈约《宋书》卷五十二谓谢景仁“祖据,太傅安第二弟。”亦其证。然沈约以谢据为谢安之弟(伍叔傥《谢朓年谱》和今人《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等均取此说)则误。《世说新语·文学》云:“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总角,新病起,体未堪,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相似文献   

5.
谢脁及其诗     
谢脁字玄晖,南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家也显赫,与琅琊王氏齐名,号称世族之首。《南史》本传称脁“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并非虚语。当时人很推重脁诗,文坛领袖沈约认为他的诗是二百年来从没有过的作品(《南齐书》本传),有重名无所与让的刘孝绰常把他的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颜氏家训》),连梁武帝萧衍也备加称道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本事诗》)。后代作家受他的影响和对他的推崇就更多了,如李白论诗“目无往古”,而一生低首于脁(见王士(礻真)《论诗绝句》),如杜甫也说脁诗“篇篇堪讽诵”(见《寄岑嘉州》),其他就无须多述。 关于脁的身世,论者不一。就其死来说:有的说是因事牵连(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有的说是被诬(北京大学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有的说是由于畏祸(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以下  相似文献   

6.
《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都记载了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与沈约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勰完成《文心雕龙》之后,干之于沈约。沈约“大重之”,谓其“深得文理”。对于《刘勰传》中的这些记载,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刘勰为何“欲取定于沈约”、为何“无由自达”及沈约为何“大重之”等问题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7.
萧梁文坛,自始至终不离今、古文体之争。天监十二年(公元513),沈约逝世前,梁代文坛的今、古文体之争主要表现为以任昉为代表的“京师文体”与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之争。 梁代初年,吴均、柳恽的创作即呈古文体的气象。《梁书·吴均传》云,“天监初,柳恽守吴兴,召为主簿,日引以赋诗。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萧衍早年为文旨趣略近新文体,此为“竟陵文友”风气所染。梁国建立后,萧衍遂改追新之风。《梁书·何胤传》载高祖萧衍手敕何胤云:“自非以儒雅弘朝,高尚轨物,则汨流所至,莫知其限。治人之与治身,独善之与兼济,得失去取,为用孰多。吾虽不学,颇好博古,尚想高尘,每怀击节。”又萧衍《敕萧子云撰定郊庙乐辞》云:“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武帝治梁,虽兼取释道、杂糅儒墨,但颇重上古礼治之风和秦汉文章,其重古之文风对任防等桢干之臣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令狐楚(766—837),字壳士,太原人,唐贞元七年(791)进士,宪宗时官至宰相,后又节度天平、河东诸镇,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人白居易尝一再呼为“诗敌”,刘禹锡目之为“今日文章主”,而《旧唐书·元稹传》则更称之为“一代文宗”,由此可见其当时文坛之地位。那么他倒底曾有过哪些诗、文创作呢? 综括《新唐书·艺文志》、《宋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唐以后诸家公私书目的记载,令狐楚诗文创作的结集(包括与他人唱酬的合集)总共  相似文献   

9.
有关谢宣城诗歌的阐释,开其端绪者,当为玄晖本人。诗人于《酬德赋序》中云:"沈侯之丽藻天逸,固难以报章,且欲申之赋颂,得尽体物之旨。"[1]诗人所慕者:"沈侯之丽藻天逸",而对己则求"得尽体物之旨";又,《南史.王筠传》(卷二十三)载沈约称王筠诗云:"谢朓常见语曰:‘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2]所谓"得尽体物之旨",即指体物写貌,穷形尽相;而"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者,不仅指声韵易畅,亦指诗风之自然流美,无生硬堆砌、板滞繁缛之病。  相似文献   

10.
鲍照和江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江鲍”并称大约始于隋末的王通,他在《文中子·事君篇》中说:“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王通是一位思想家,他对鲍照和江淹的评价纯系就思想倾向而言,并非对他们的创作风格进行评价。相反地,在梁钟嵘《诗品》中评论江淹时,却只是说他“诗体总杂,善于模拟”,并未提到他学鲍照,倒不如评沈约时,还提到一句“宪章鲍明远”。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江淹的诗,实在远比沈约之作接近鲍照。这一点,似乎唐代人早已看出。如:杜甫在《赠毕四曜》一诗中说:“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流传江鲍体,相顾免无儿。”日本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集论》中也提到“搴琅玕于江鲍之树”的  相似文献   

11.
梁武帝和“竟陵八友”曹道衡"竟陵八友"是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齐武帝永明年间招集的"文学之士"。《梁书·武帝纪》上云;"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王融、萧琛、范云、任、陆等并游焉,号曰八友。"其实这八个人年辈相差很大,进入萧子良府邸有所先...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宫体诗”就很容易让人回忆起萧纳或“质徐”,但对作为梁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萧绎来说,他的身影似乎并不会那么清晰地显现出来。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到烟尘中的南朝旧地,看看萧绎是如何介入的,由此,我们将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关干“宫体”的明确记录最早见于《梁书》,一是{梁书·简文帝记}}中的“(高祖)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瘤,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一是《梁书·徐掩传})中的/搞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在这里萧纲、徐招作为代表人物出现了,他…  相似文献   

13.
论汉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汉赋的评论分歧是很大的。毁之者如西汉的扬雄,视汉赋如同“童子雕虫篆刻”,因而誓曰:“壮夫不为”(《法言·吾子》)。誉之者如南朝的沈约则说:“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簿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宋书·谢灵运传论》)但对汉赋最推崇的莫如近代学者王国维,他视汉赋为汉代四百年文坛的总代表,并把它放在与唐诗、宋词、元曲并驾齐驱的地位。解放以后,人们对汉  相似文献   

14.
“雀”辨     
《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句,前人多释“角”为雀之喙。窃有疑焉: 第一,如毛奇龄《续诗传》指出,“角”乃鸟噣之锐出者,“雀”虽有噣而不锐出,因此仍是无“角”。第二,诗中“雀”“鼠”对文,理应并指恶物。国风中之恶鼠,可证之于《魏风·硕鼠》、《(?)风·相鼠》,而恶雀别无他例。《古今注》:雀,一名“嘉宾”,《说文》四“隹”部:“雀,依人小鸟也”,均不以为恶物,与鼠同列,有悖情理,且雀亦非“穿屋”之鸟。  相似文献   

15.
《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躬讨郎”,李贤注曰:“谢躬为尚书仆射。”余按:正文及注皆误,谢躬为“尚书令”,非为“尚书仆射”。《后汉书·马武传》:“更始立……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后汉书·吴汉传》:“初,更始遣尚书令谢躬率六将军攻王郎,不能下。”《后汉书·庞萌传》:“更始立,以为冀州牧,将兵属尚书令谢躬,共破王郎。”又《后汉书·岑彭传》注引《续汉书》、《后汉纪·光武皇帝纪》皆云谢躬为“尚书令”。而据《后汉书·鲍永传》、《初学记》卷一一引《东观汉记》鲍永是为“尚书仆射”。《后汉书·…  相似文献   

16.
《诗·国风》中周、召二南的含义,说者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或指“南”为“南国”。如宋朱熹《诗集传·周南序传》下即谓:文王“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后成王继位,周公居摄,“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取法后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故“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但此江沱汝汉一带,周初本属荆蛮之地,后即为楚之封域。《史记·楚世家》虽记有楚人先君鬻熊曾“子事文王”,故  相似文献   

17.
沈约(441-513)在其《宋书·谢灵运传》(卷六十七)后面写了一篇文章,沈约在此文中阐述了一些有关声律论问题的主张,颇受当时文学界的欢迎,并且泽被后世,在文学史上开辟了诗的格律化的时代。店代诗增皎然在《诗式·明四声》中说:“沈体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放风雅殆尽。后之才子,天机不高,为沈生弊法所媚,借然随流,溺而不返。”①激烈地表明了反对声律的态度。另外在漫长的文学批评史中也形成了几次与其相关的文学论争。本文为了“知人论世”,主要与文学论争联系起来考察“沈约自诩论”以及“沈诗中品不当论”两个问题O(-…  相似文献   

18.
颜延之诗美成就论吴功正在六朝时代,元嘉诗坛的双雄是谢灵运与颜延之,至于陶(渊明)谢并称,乃是后代之论。钟嵘《诗品》说:"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仅是一二把手的差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也说:"爱逮宋氏,颜谢腾声。"又说:"灵运之兴会标举...  相似文献   

19.
按《梁书·儒林·范缜传》载,范缜于天监四年因王亮一事而被谪徙广州。“缜在南累年,追还京。既至,以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官。”又按《梁书·裴子野传》:“二年(?),……时中书范缜与子野未遇,闻其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曰:‘伏见前冠军录事参军河东裴子野,年四十,……。’由此可知,范缜先任宫中书郎,以后又迁为国子博士。那么,范缜是在哪一年任国子博士的呢?上面提到的“二年”不知具体为何年。按范缜上书推荐裴子野时年四十岁,而《梁书·裴子野传》称裴子野卒于梁中大通二年(公元五三○年),共活了六十二岁,依此,则裴子野四十岁时正好是梁天监八年,亦范缜任国子博士是在天监八年.但这与前面记载有矛盾之处。据《梁书·裴子野传》载:“天监树,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  相似文献   

20.
论刘桢     
一建安七子之名来自曹丕《典论·论文》。但孔融比曹操还大两岁,胡应麟认为:“文举自是汉臣,与王、刘辈迥异,列之邺下,其义未安。”(《诗薮》)《王粲传》里也未列孔融,所以实际上只能算是建安六子。曹氏父子罗致这些文人,或以之夸示文苑之盛,或以之代行书簿之劳,或以之交流文章乏乐,主要目的不在培养干练之士为政治效力。吴质与六子同时,就曾说过:“凡此诸子,于雍容侍从,实其人也。若乃边境有虞,群下鼎沸,军书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