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圣人的理想人格形态,是《周易》所内在地隐含、需要、召唤并塑造完成的,它对于《周易》价值系统的建构与《周易》作为文化实践模式的完型,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这种圣人的理想人格形态,通过一种"空心人格"和"负"的主体形态,以放弃其私心、私我层面的方式,使其人格主体本身成为《易》道的实践载体,将广大的价值实践领域,按照《易》道的法则,组织于圣人人格的主体性空间当中,并最终达成《易》道与其理想人格之间的同构关系。这种《易》道与圣人理想人格同构关系的达成,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图谱和文化实践路径、文化实践模型,而这也才是《周易》价值系统建构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2.
张齐 《船山学刊》2022,(2):109-117
《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关于光明的观念,不仅影响于文艺和器物的创制,还突出地彰显于理想人格境界的生成。“光明”虽起源于对外在世界的直观感知,也可表示耳目感官的功能,但更重要的则是形容君子内在的智识与德慧,这涵括了忧患、勇敢、诚信、谦卑、恒久、无私、自然等多重价值。光明与幽暗两者相反相成,君子人格修养既要追求光明而克治幽暗,防止幽暗对光明的侵蚀,更要警惕光明本身的异化。《易传》吸收道家玄思,化解了这种困境。光明之境不独是君子的个人追求,也应推之于天下,“其道大光”的状态是其最终境界。  相似文献   

3.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格义理,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层次的理想人格,君子与圣人.君子是低一层次的理想人格元亨利贞’是君子之德修己’和崇德’是君子之行%君子之上是圣人,具有超越性.盛德大业,天人合一是圣人的特质,法天有为,穷神知化是圣人之行%君子和圣人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对当代社会人格重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论语》理想人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研究<论语>文本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君子",既是孔子<论语>言说的主体,也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而"君子"作为一种区别于"圣人"人格的理想人格类型,主要相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提出,既与知识分子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有关,又与对其作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的充分显现有关.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既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又是对通过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使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性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知识分子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既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以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科学地继承孔子人格理论的合理内核,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崇高追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立心与恒志是颇能体现易学心理学中心理动机的一对范畴。君子要立心以恒,而对圣人则要求能够感化人心,这就是立心的基本含义。所谓恒志是指由恒心所表现出的一种意志现象,体现出非同寻常的人格力量。而这两者对于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关联。因为要成为儒家所说的圣人,首先要立心恒志,这是包括孔子等人在内的易学大师们所一再强调的,因为任何人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和不懈的恒心,不仅不能成圣成贤,甚至连做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的资格也不具备。  相似文献   

6.
论《春香传》中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香传》中提出了理想人格的标准、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以及理想人格的爱情观等内容 ,不仅在研究朝鲜民族伦理思想领域有着借鉴价值 ,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伦理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周易》提出了“时”“位”两个重要观念。“时”与“位”有区别也有联系 ,两者都与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紧密相连 ,是“道”之“时”、“道”之“位”。儒家、道家和禅宗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这种“道”之“时”“位”观作出了回应 ,生成了各具特色的“君子人格”、“圣人人格”和“超越人格”。三者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中华人格。  相似文献   

9.
《古船》的主导价值显示为对人的本质、人性、人格理想以及人类自我救赎使命问题的密切关注。它提供给我们的是在"人原本是什么"的基础上的"人应该成为什么"的证词。《古船》中,探寻人格理想境界的任务主要是由隋抱朴来完成的。而道德人格、智慧人格和独立人格三者的结合,构成了《古船》中人格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理想人格形象突出地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的文化理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拥有的是道德与智慧、情感与理智、利与欲相统一的理想人格模式。当代中国人要达到这种理想人格的标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绝非可望不可及,只要我们自觉自愿地朝着理想人格方面不懈地努力,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会拥有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陈碧 《船山学刊》2008,(3):65-67
《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有深远影响,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阴阳理论、方位观念、吉凶观念、气论和乐天知命观念等。“风水”理论讲究阴阳平衡、五住相得、趋吉避凶、气感而应和天人合一等思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而应该辨证地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12.
孔子提出了"成人",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一种,后世学者有所涉及,但作了全面且有创见论述的是王夫之。他通过对《易传》"继善成性"的阐发,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把人性的完善视为动态的进程,是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对以往的人性论是重大的突破。王夫之以为,人性的发展,是感性欲望满足与德性意识造就的相互统一的过程。这对理学家"无我"禁欲主义人性论,是强烈的冲击。王夫之以人性论为突破口,把"成人之道"看作是理想人格造就的途径加以考察,并把它置于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在人性发展的过程中使自然物人化;另一方面,又在人化过程中发展了人的本质。这使人向着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方向行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贫富差别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贫富差别原因的分析较为全面,其中有些观点不乏理论深度.关于国家应对贫富差别的职能定位和缩小贫富差别的诉求,显示了文化理性和道德力量.历史上的富民主张是我们今天发展市场经济的可贵思想资源.在治理贫富差别的政策设计和思想方法上,传统观念存在着妨碍经济秩序自然扩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人社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叶君远 《河北学刊》2006,26(1):148-153
“社”本为土地神,由先秦时期“把社”的群体行为衍化为地方行政单位。以传承道统为目的的“士”人集团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社”命名的白莲社标志着中国古代结社意识的觉醒。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社团出现于唐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学的民间化倾向使“社”的组织具有多样性,文人社团成为文人士大夫优游林下的精神家园,结社与文学发生了密切关系,不仅促进了文学思想的传播,而且形成了风格相近的文学流派。明代的文人社团有了飞速发展,社团组织的数量急剧攀升,并同政治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尽管这个时代无论从政治、社会而言都充满了动荡纷乱,充满了灾难和悲痛,但此也刺激并唤起了魏晋人意识的觉醒,形成了魏晋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林所追求的人之内外、形神、本末及名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最终达到与天地万物同一、佛道同流的审美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6.
华夏姓氏滥觞于远古神话时代,其主要源头是神话中的始祖赐姓与图腾为姓,中国第一古姓风就是图腾崇拜的结果.神话时代的姓与氏是一种血缘与地缘的标志,同姓不婚是姓氏的最基本功能.随着炎帝黄帝及其后裔的繁衍壮大,中华姓氏不断衍生,姓氏文化趋于丰富.当今华夏姓氏前100大姓其祖姓都出自神话时代的古姓,神话帝王及其后裔为当今华夏子孙的血缘祖先.<山海经>为我们提供了华夏古姓的史前资料.  相似文献   

17.
1963年白先勇飘洋过海赴美求学,异域生活经验形成了白先勇跨国界、跨族裔、跨文化的飞散视角。他的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方面发生了重要的转型,其创作的"纽约客"系列对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探寻,对他们精神家园的迷失、民族身份的丧失表达了深刻的反思和忧虑。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很早就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并在一些学科的研究中形成具体考量网络的指标与核心范畴。在经济学的多个相关领域中,网络也被当作一种研究视角或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但从经济学的特定视角——网络经济学的视域来界定网络范畴的文献并不多见。"网络"是架构网络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和基石,因此,对网络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把它当作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层面上,而应当从网络经济学理论大厦基石的角度和理解网络经济的全部逻辑起点的维度,来深入挖掘网络的特性及其蕴含的网络经济学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