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我们"、"自我"和"他人"三种观念,每个人也都会言说"我们"、"我"和"他".三者互不分离,结合为一个整体.但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个人心目中,三者所占的地位各不相同.中华传统文化以"我们"优先,个人所着重于其自身的,是其所处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即平常所说的"身份";个人之所言,主要地是其所属群体的"我们"之所言,也就是按"身份"言说.西方传统文化以"自我"优先,个人所着重于其自身的,是其不同于群体的独特性、个性;个人之所言,主要地是与众不同的"我"个人之所欲言.  相似文献   

2.
评说现代作家茅盾,将其置于中国20世纪文化语境中,探究其由"矛盾"人生形成的思想复杂性与矛盾性,揭示其处理文学与革命、政治的复杂关系及其创作蕴含的丰富内涵,至关重要。其"矛盾"心态贯穿于人生历程中,体现在"茅盾前"、"茅盾时"、"茅盾后"各个时期,这是中国现代作家复杂样态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3.
"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场域中的重要参与者,其工作行为及绩效直接反映"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在"精准扶贫"场域中"第一书记"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工作绩效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其单位背景、身份地位、社交网络与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其自身文化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具有源远流长的政治协商传统,其历史实践具体表现为政权体制内的"咨询"、"朝议"和"谏议"以及体制外的"清议"和"乡议"。与现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相比较能够突显出中国古代政治协商传统的基本特征,其精华可归纳为"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以义为上、以情为基、以德为重"。面对现代民主的要求,我们还应该在批判地继承和创造地转化中使其"与时偕行",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掘其历久而弥新的伟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从小说艺术视角提出了其独特的美学思想,概括而言就是:"体验"、"直觉"、"激情"、"关系"和"载道".它既体现了劳伦斯的心灵激情与哲学沉思,同时也是对其小说创作的提炼与升华.劳伦斯的美学思想既源于其独特的"血性哲学",也有其浪漫主义文论、叔本华、柏格森和尼采的生命意志和直觉主义的历史渊源.此外.劳伦斯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等均导致他美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肖宁  傅长吉 《理论界》2013,(9):197-199
哲学文化内化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对于其养成真、善、美的性情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求真"、"向善"、"致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赋予"真、善、美"这三个概念以新的含义,使其内涵更切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其行为举止、内在品格的发展和提高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潘重规先生以"遗民"、"索隐"、"经学"三种诠释视野,建立其<红楼梦>论述.此论述不但是其个人学思历程之反映,也反映了其所属之现代中国学术流派,在红学史上自有其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殷墟甲骨文字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此前必已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化.但由于武丁以前的文字极少发现,因而其以前的状况就成了难解之谜.研究甲骨文字的象形图案,由"旦"、"东"可知其造字者的东方为平原;由"莫"、"西"可知其造字者的西方为平原;由"山"、"余"可知其造字者所居的中央亦为平原.因而甲骨文字具有明显的平原性特征,其最初当为一平原部族所创.  相似文献   

9.
王小虎 《理论界》2014,(3):166-168
《吕氏春秋》并非杂家,而实是宗本于道家、兼采儒墨名法之善而已。故其虽未明确提出"元气"概念,但其"与元同气"之气思想却是直接继承于老子"道生一"之论,已然具备《鶡冠子》、《淮南子》所谓"元气论"的理论模型,其突出特点表现在"元气"本体论、"气化万物"的宇宙观及"气化自然"得修养论上。  相似文献   

10.
儒家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直接设计者,其核心就是通过"教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灌输其政治理念,形成其所期待的民众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儒家"修身"与"教化"体系是一个典型的双层伦理结构模式:上层的君子"修身"是其核心,下层的小民服从君子的"教化",是君子"修身"的外化体现。其终极目标则是"致忠孝,明人伦"的人道显现。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14.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20.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是一种不同于协作的行为模式。然而,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起来。其实,在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框架下,所造就的只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需要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起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