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论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位著名青年女作家,她已故半个世纪了,至今仍然成为很多传闻轶事的风流人物,很多人感兴趣的女性作家,以及不少传记、影视文学作家笔底下的人物和文学研究者的研究对象.这对不少人来说,都是一个谜.解开这个“谜”,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萧红及其作品的理解,而且有利于青年作家在文学事业上的成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因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在海内外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萧红热”,一些专家学者并称之为“萧红现象”.研究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对弘扬中国优秀的现代文学,繁荣中国当代文学,可以说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3.
萧红和加兰是中美著名的乡土作家,对故乡的乡土情结使他们的作品深具乡土情怀,特别是对小人物的乡土情结都有着细致、深刻的描写。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将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旨在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对比萧红与加兰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情结的异同,同时也希望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比较,从而加深人们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发表了不少颇有见解的论文和文学史专著,对过去较少注意的领域和作家作品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对一些传统的观点进行了新的探索,对某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也进一步开展了实事求是的争鸣。但是,从整体来看,现代文学研究的总水平还没有出现令人瞩目的变化,特别在体系和方法论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有的文学史论著基本上仍停留于时代背景、思想斗争加作家作品的“三位一体式”的结构体系,沿用着以政治变革的历史阶段作为现代文学分期依据的传统做法,  相似文献   

5.
<正> 《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是三十年代东北左翼作家萧红、萧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都写于一九三四年,同在鲁迅先生的关怀下于一九三五年出版,且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伪统治下生活和斗争,开抗战文学先河的著名作品。多年来研究这两部小说的文章不少,但多数是分别作评析,或者在指出它们若干共同特征的同时,着重论述各自不同的特色。萧军同志在《<生死场>重版前记》中指出:“这两本小说,当  相似文献   

6.
崔向敏 《理论界》2010,(5):138-140
在萧红作品中,对故乡古老习俗的反思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从萧红的小说入手,通过与20世纪早期部分乡土作家的作品相比较,分析萧红在审视故乡民俗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 ,冯至诗歌研究 ,已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视界、疆域 ,思想锐气 ,眼光、心态和方法 ,以及一大批研究成果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内在结构的调整 ,现代文学研究价值观、视角的更新 ,一大批作家作品的重新评价 ,乃至现代文学研究所应有的更科学、更规范的研究方法的确立 ,等等 ,均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喻晓薇 《江汉论坛》2003,(3):108-110
近年来,有研究关注到萧红与迟子建这两位东北乡土作家创作风格的相似,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二人风格追求本质上的不同.本文认为,作为相隔半世纪之遥的两位东北故土的书写者,萧红与迟子建二人的创作,一个表现为张力之美,一个表现为和谐之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实际上为东北乡土抒情文学树立了两面风格迥异的美学旗帜,而这恰恰是被当前萧红与迟子建比较研究所遗漏了的.  相似文献   

9.
中韩两国,共处东亚文化圈,在现代文学史上,韩中两国各出现了一位命运曲折却在本国文学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女作家,她们是中国的丁玲和韩国的朴景利.两位作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真实感,到现在也依然产生着社会影响.两位作家虽国别不同,但人生经历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对两位作家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进行比较研究中,更能真实更深刻地认识她们和理解她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作家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表达对象。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此同期,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体系也处于奠基性阶段,现代作家在理论和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这些重述神话的作品既体现出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望,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古典文学文献学分支学科之一的辑佚 ,就是将佚书保存在现有书籍中的文字资料搜集、整理、考订、编辑成册以恢复佚书全貌或部分面貌的工作。辑佚学则是研究辑佚活动基本规律 ,总结辑佚整体活动过程、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现代文学虽然从发生距今不足百年 ,但由于现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混乱、战争频繁 ,相当一部分作家的作品已经“亡佚”了。但这种“亡佚”并非真的丢失 ,而是指这些作品未收入作家的别集或总集之中。将现代作家已经散佚的作品 ,通过各种渠道挖掘、考证、编辑出来 ,以完整和丰富作家别集和总集的工作 ,就是现代文学的辑佚。本文将以古典文学辑佚的方法和规律为参照 ,梳理现代文学辑佚的发展脉络 ,归纳现代文学辑佚的特点及成果类型 ,并对其文献价值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2.
崔向敏 《兰州学刊》2010,(6):182-18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家,她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文章主要从萧红的小说入手,通过与早期乡土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这种散文化结构给萧红小说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模式。每一时代的作家及其作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代人的看法来确定的。它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即经历代的无数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而论定。自然,今天的文学研究者有自己的特权,即根据今天的文学运动发展的要求,去重新评价过去的作家及作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目光注视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力图去重新估价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成就及不足,就不仅是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有着最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14.
"故乡"与萧红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与其故乡呼兰小城的关系一直以来多被讨论,除了传记性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外,论者多关注作家的乡土情结和作品风格,而萧红对于故乡的"发现"和"想象",或者说,故乡之于萧红写作根源上的价值和意义却并没有得到彰显.与鲁迅、废名、沈从文等男性作家不同的是,萧红同时从情感、性别和底层三个维度寻求自我认同的途径,它们最终都通向和汇聚于"故乡"--一个由文字和想象建构起来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鲁迅,曾成为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研究对象,有关他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这种形势已使现在不少年轻学者望而却步,感到研究的困惑而纷纷转向。近年来,虽然放下鲁迅,促使了不少被文学史忽视的作家不断从历史的灰尘中显现出来,给现代文学界带...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马伯乐》是中国现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在香港时期,在贫病交加,个人心情极为恶劣的条件下所写的一部力作.书中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在当时给世人一个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通过作品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作家那爱祖国、爱民族、疾恶如仇的内心世界,也使我们在欣赏这部讽刺之作的同时看到了作家艺术个性的丰富性和创作潜力.从萧红创作的整体情况看,她并不属于讽刺作家一类,但她的《马伯乐》这部揭露中国抗战现实中“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的作品,却充分地显示了萧红出众的讽刺才华和独具的特色,展示了讽刺艺术的特有魅力.在《马伯乐》中,作家的讽刺艺术具有如下特点:1.在对丑类给予辛辣讽刺的下面,深埋着作家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俄国文艺批评家谢德林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讽刺必须使读者体会到讽刺的创造者赖以出发的理想”萧红写马伯乐,是愤怒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主义,民族失败主义及亡国论,旁及各阶级落后层的麻木不仁和惊慌失措的逃跑主义.作家运用讽刺的手法对此表明了批判的态度,从而也展示了作家反对外敌侵略,反对投降,热爱祖国和民族的赤子之心.例如作家在对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8.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道家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像鲁迅、胡适、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和沈从文等都与道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道家文化贬抑者有之,批判者有之,重新诠释者有之,默默吸收者亦有之;尽管道家文化有着不少消极面,但它确实给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丰富了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精神素养和艺术表现形式,并以其自身文化品格的柔韧性和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9.
1945年,伊万·金于纽约出版的《洋车夫》,是对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进行翻译及删改的产物,其后续译作也一再对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予以删改.伊万·金大幅删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却能够广受英语世界读者的追捧,可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融入英语世界过程中对外籍译者主体创作意识的妥协和包容.因其外籍身份而体现出的文化书写差异,体现了外籍译者与作家、外籍华裔译者和中国国内译者在分别试图构建东西方文化空间时的拉锯痕迹.以伊万·金为代表的20世纪上半叶的外籍译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内涵的重要书写者,他们以"接受—创造"模式进行跨文化交流实践,缓解中国译者译本传播效率低、效果差的困境,为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某些可以借鉴的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茅盾算不上是一位纯粹的乡上文学作家。然而,茅盾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却很是关注,针对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品发表评价,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之《序言》、《关于乡土文学》等文中,提出较为系统的关于乡土文学的见解。同时,作为一个全面描写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的不少作品,如《农村三部曲》等,也不乏地方色彩,富有乡土气息。茅盾这一理论上的探索和创作上的尝试,对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茅盾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