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近代以前,中国城乡的教育与科举制度相联系,属传统文化的范畴.这种局面,在近代随着开埠通商和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新式教育的展开,发生变化.清朝政府宣布改革教育制度和废除科举后,新式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助于以通商口岸为主体的近代文化和工商业的发展.无此依托的广大农村,则明显衰弱.一旦有机会走出乡村求学乃至出洋留学者,很少有人学成后再回到农村;即使那些土生土长的读书人,也不愿呆在农村.城乡间近代文化教育的联系微弱,甚至呈现出明显的断层.  相似文献   

2.
清末政局动荡,为了维护统治,实行新政,进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开办近代学校.清末新政以前,由于特殊的社会原因,长吉图三地已经出现了近代学校,随着“新政”的开展,长吉图三地的近代学校开始得到发展,并形成各自特点.移民的涌入,使长吉图三地人口迅猛增长,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教育虽然蓬勃发展,但旧的传统教育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怎样,清末近代教育为民国以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清未浙江兴学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当时社会形势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在于浙江的官绅们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基础。兴学运动所取得的成果,使浙江近代教育得以初具规模并为浙江近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4.
我国明清时期教育翻译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清之际到清末,我国的教育翻译经历了从发轫到发展到繁荣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明清时期的教育翻译对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摘要]民国时期,针对西康地区比较落后的文化教育状况,西康省各级政府从省主席刘文辉到基层官员都认识到了发展西康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减轻入学儿童家庭负担,实行强迫教育,制定发展民族教育计划,加强对民族教育的组织管理,加强对民族教育实行情况的督导与检查,建立督导制度。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西康民族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小学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小学校和小学生的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同时,中学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些还是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通过这些发展,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为共和国建立后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珠江三角洲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问卷材料就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综合分析。第一部分描述了该地区人口的文化教育现状。这一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第二部分阐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的关系,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而文化教育的发展又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本文还运用非珠江三角洲的材料与珠江三角洲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20世纪初,书院逐渐被学堂取代。平定书院由私办转为官办,政府干预逐渐加强,书院不自觉地被纳入科举取士之中,其功能开始转移。清末改制将书院改为学堂,近代化的教育改革与书院变迁之间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平定书院的近代变迁,一方面推动了平定教育的近代化,另一方面呈现出教育体制革新与平定教育衰落的畸形关系。研究平定书院的近代变迁,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特别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走向以及窥探近代学校改革与城市的近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与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女子教育,最早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产生、留学教育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教育学科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它自身的特色.如师资从牧师兼职逐渐发展到专业教师,从洋化、宗教化走向中国化、世俗化,师资来源多样化等.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在许多方面开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学科的风气之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研究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师资,目的是为当代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张德彝前后八次出洋,旅居海外27年.他对"国家以教务、学问为重"的认识格外深刻,他对西方文化教育,特别是对近代西方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教育受众的普及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观察和考量,他的这些认识有力的推动了近代中国科技文化教育层面的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11.
雷州地区的教育事业至明代获得大发展,培养造就了众多的人才。这是由多方面条件共同促成的:首先是地方官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次是学校教育获得了坚实的经济支持;再次是明代雷州人对于教育、科举的热切追求。明代雷州教育事业的发展,突出的成就之一是使雷州人才辈出,尤其是政治人才;教育的发展,伦理道德规范的宣扬,改善了雷州地区社会的风俗与面貌,也推动了雷州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岭南书院的兴起与中国书院教育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渊源于唐末五代十国期间,正式形成于北宋开国十余年后。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1901年,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书院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中。广雅书院、三湖书院、广州格致书院等,都体现了岭南教育的多样化以及务实、开放、创新的特点。中国书院从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也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从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转型期 ,容闳投身于救国图强运动中 ,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教育 ,有着超越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早期阐发者和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私立职业学校发轫于清末新政之后,至民国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近代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办学者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和实用性以及生存基础的脆弱性等基本特点.民国时期私立职业学校对于促进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在客观上成为西学东渐的桥梁和媒介,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它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文化因子,将西方先进的办学模式带到中国,从课程、方法、规章制度到教材的编写,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国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的发展,传播西学和西艺,培养具有科学知识和新思想的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期间的教育改革,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赤峰地区虽然地处边僵,但近代教育起步较早。本文通过对赤峰地区近代教育发展状况的梳理,来分析其对当今教育发展的启示。故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有很大差别,“学而优则仕”,“学”与“政”的高度统一,虽适应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的农耕经济和乡土社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自然科学内涵,加之后期科举考试制度设计渐趋程式化,对社会生产实践尤其是工商业和科技的发展贡献甚微.因此,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伴随着西学东渐与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产生了启蒙教育思想.在晚清,近代科技与教育甚至被统治者提高到上层建筑和社会制度改革的先锋地位.20世纪前后,政府开始自上而下的教育法律制度改革,引进西方教育法律制度,颁布学堂章程等一系列教育法律规范性文件,规范近代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法律法规以国家干预的形式推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维吾尔文化促进会维文会成立后,本着"地方教育不振兴,不能发达其事业"的精神,从乌鲁木齐的维文总会到各区、各县分会积极兴办文化教育,大致经历了初期、发展、转制三个阶段,成为当时新疆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促进了新疆维吾尔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奠定了解放后新疆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大致经历了清末民初、北京警官高等学校、南京中央警官学校等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中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在最初模仿和照搬日本、欧美的办学经验之后,逐步摸索出一条结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借鉴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受到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的强调警察专业化建设和军事化管理的办学模式,对中国近代警政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是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普及文化教育入手,切实提高少数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教育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