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形词主要有七个来源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 :一种是全部由纯表音字组成的多音节单纯词以及由纯表音字与非纯表音字组成的多音节词。这一类词重音轻意 ,用字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使同一个词形成多个不同的词形。另一种是使用音同 (音近 )义通的字如使用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等。其次还有五个方面可能产生异形词 ,其中通用辞书编写人员用词用字的倾向性和政府语言政策变动可以形成系列异形词。制止新异形词产生的主要方法是保持语言政策的一贯性 ,推广普通话 ,提高全民用字用词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2.
所谓多音包孕异体字,指的是甲字有几个读音,乙字跟甲字其中一个或几个读音的意义相同的异体字。如“犟[强]”,“强”有(一)jiàng(倔强),(二)qiáng(强大),(三)qiǎng(勉强)三个读音,“犟”跟其中(一)jiàng的读音和意义相同。关于多音包孕异体字的整理,已取得了一定成绩。1955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下简称“一异表“)就整理了一批多音包孕异体字,对汉字字形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全面细致  相似文献   

3.
论双声符字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声符字是指由音同或音近的两个声符构成的字,包括两个部件都只表音而不表义的纯双声符字和一个或两个部件都兼义的双声符字。其逐渐增多是汉字音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双声符字的来源主要有:"造字之初就是双声符字"、"在只表读音的假借字上累加声符而成"、"在表意初文上再添加声符,原来的表意初文也表音"、"在造字时有意选用一个构件即充当意符又作声符"、"两个音义均相同或相近的构件组成一个双声符字"、"由于语音的变化而形成的双声符字"、"方言字"、"讹变、饰笔、类化等原因形成的双声符字"等八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 汉字有三病:字数繁多、笔画繁杂、读音繁琐,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文字之一。由于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在字形上不具备语音的痕迹,具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的声符又表音不准,这已助长了汉字读音的分岐,加上共同语的标准音不普及,方言普通话并用,古今音变,文白异读等原因,使汉字的一字多音现象十分严重。据专家统计,汉字中有十分之一是多音字,由于几种读音并存,人们常常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误读现象屡见不鲜。建国以来,为统一汉字的读音,党和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普通话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甲骨文声符与古埃及圣书字音符的表音准确度进行了对比,发现甲骨文声符的表音准确度较低,圣书字音符表音准确度较高,这对认识自源文字之间的差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异写字分为两大类:构件位置不固定形成的异写字和构件写法变异形成的异写字.前者根据构件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左右的不同,上下的不同以及上下与左右的不同;后者根据写法的变异分为四类:部分地改变构件写法,因草书或古文形体的楷化而形成构件不同,因笔画增减而形成的构件不同以及构件形近混用.通过前代的文献材料考察异写字的出现情况、文献记载以及两字或多字形成异体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代汉语异形词的来源非常复杂.从文字角度看异形词的来源,包括因古今字、异体字、正俗字而形成的异形词;语音角度来看异形词的来源,包括因通假字、古今音变、方言音转、听音为字、连绵词、外来词而形成的异形词.有不少异形词的形成是同时具备多种原因的.  相似文献   

8.
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委蛇"之"蛇"的读音应是"也"的上古音(同"移"),"也"为"蛇"的古字,其上古音也是"蛇"的上古早期音;词的书写形式多样不能说明其文字就是表音不表义的,而要作具体分析;"双声叠韵之字"不可求诸文字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9.
汉字有形、音、义三方面,对于这三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古今学者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汉字形、音、义的纠葛,“可以分别下面这些情况:(1)一字多形——异体字;(2)一字多音——异读字;(3)一音多字——同音字;(4)一字多义——多义字”。除了吕先生所说的以外,我们注意到还有这样一类字:一形多字,即几个字形体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这是一种“同形字”,严格地说,应当名之曰“异音同形字”。例如: 柜:gui,衣柜;ju,柜柳。丁:ding,壮丁;zheng,丁丁,伐木声。铅:qian,一种金属元素,符号Pb;yan,铅山,县名,在江西省。这种异音同形字,从语言上看,它们并不是一个词,而是几个声音不同的词共用了  相似文献   

10.
电视节目中常用词语错读的原因很多:把多音字的甲音错读为乙音;受字的声旁或形近字的影响而错读;受社会流行读音影响而错读;几个常用助词多音多义相互影响而错读等。因而对此提出两点思考,一是可以把“了”、“的”、“地”的错读看做音变现象,二是对避免词语的错读提出应注意的几点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