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义相对论运用降维方法研究空间弯曲导致的超维空间。球状有限无界闭合空间的提出实际上赋予超维物理意义。球状空间不同的对称性导致对空间第 4维的不同理解 :镜像对称使“无界”变为“镜界” ,“穿越赤道”变为“自我碰撞” ;中心对称使第 4维成为与原有 3维一样实在的空间维。弯曲状况不同的空间并存可以明显表现超 3维空间。近似开放空间的不均匀收缩导致局部闭合为“空洞” ,可作为显示超维的模型。宇宙可能包含无数并存的空间 ;具体时空的有限性 ,不能作为否认宇宙时空无限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吴鹏同志的近作《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载《学习与探索》1987第3期。以下简称《新探讨》),提出了对“无限宇宙的否定看法。他认为“整个宇宙……全部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物”。吴鹏同志的这个结论,正是哲学界的同志早已坚持的普遍看法。哲学讲“宇宙是无限的”,并不是同“宇宙是有限的”对立着去讲,而正是从对立统一中去讲。由  相似文献   

3.
吴鸣同志在《宇宙是由无数有限天体的总和构成的吗?》(载《哲学研究》1982年第8期)一文中,用四个例证对无限的宇宙是由“无数有限”天体的总和构成的看法提出了质疑。我认为这四个例证是似是而非的,不能成立的,宇宙是由“无数有限”天体的总和构成的命题是一个正确的辩证法论断。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新儒学哲学”与柏格森哲学有着姻缘的关系.梁漱溟接受了柏格森宇宙是“生命冲动”的创造的观点,形成了“尽宇宙是一生活”的世界观;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出发,系统地提出了三量说的认识论模式;梁漱溟的新儒学的文化观,广泛地接纳和溶贯了柏格森哲学,特别是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学术界对彝族古宇宙论的研究中,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应深入讨论的新题:(1)在中国哲学史上,“宇宙”这个概念,能是“宇”指时间、“宙”指空间吗?(2)彝族先民关于天体演化的原始概念,能是“虎尸解成宇宙,虎推动地球”的“虎”说吗?(3)彝族先民对宇宙结构的最早认识,能是盖天说吗?  相似文献   

6.
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天文观测事实的支持,它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在时空上是有限的。本来,这一结论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物质形态是有限的原理的。但有人却片面地理解这一结论,割裂有限与无限的有机联系,向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无限原理提出了诘问、怀疑,甚至否定。对此,本文试图从天文观测事实的结论出发,对“我们宇宙”的无限性进行有关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有界”与“无界”是语言学概念中的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是认知主体对其在时间、空间、性状和心理上的投射。通过分析梳理可以解释语言符号形式或多或少地映射事物本身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主体的认知方式,并且与数量词起制约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句法现象。但对于两者概念的确立与区分,必须适应一定的“认知域”和对其作主观上的“识解”。在“有界”和“无界”范围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准有界,,的认知体,一有界”认知体是认知原型,具有容易学习、记忆、使用等完形特征。“无界”的认知体因为可以被看作为属于另一认知结构,因此可成为新的认知原型。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的源头,探讨中国哲学特有的特征。从社会制度、宗教等角度对社会、人、自然与宇宙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的关系,强调中国人重视主观努力,最终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乐观、积极向上精神。  相似文献   

9.
米利都学派、毕达戈拉学派和赫拉克利特构成了希腊哲学最早的发展阶段,他们探讨的主要是宇宙的本原问题,在这种探讨中,他们分别从质(米利都学派)、量(毕达戈拉学派)和尺度(赫拉克利特)出发对本原进行规定,因而实际上正好相当于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的三个发展阶段,黑格尔提出的“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在希腊哲学发展的最早阶段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五个方面解析了成中英的新儒学思想,认为他的本体诠释学从多方面沟通了中西哲学,他对中国哲学进行解构,并提出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知识与价值合一的心性论和儒家道德的辩证观及管理哲学的伦理工程,努力达到对中国哲学的“重建”和“创新”,使之现代化,进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现实的我们无法真正体验甚至想象未来元宇宙技术的真实效果,但是关于元宇宙的叙事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照现实世界自然态度以及审视心灵哲学疑难的批判性视角。尽管许多设想仅是猜测意义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隐喻或者模型的元宇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考察现实经验得以产生的可能性条件,以及现实得以作为现实呈现在我们意识面前的视域及其界限。对于元宇宙技术前景的未来展望不仅可以使现时代的人们以某种哲学为思考工具来思考元宇宙,并且关于元宇宙技术前景的可能性空间的叙事本身可能也可以激发出全新的思考心灵哲学问题的维度。在以“终极模拟机器”为蓝本的元宇宙中,玩家意识的意向性建立在技术设备的基础上,相关技术设备和玩家的自然意识一起构成了全新的“先验”构造形式。“终极模拟机器”对直接感知的意识经验的整合与重塑所可能开启的实验形而上学或许将使得心灵哲学中的许多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通过技术化的手段加以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媒介社会中,认知带宽表征了个体稀缺的认知资源,认知竞争则提出个体有限认知条件下的信息分配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展开了媒介信息供给与用户信息接收的两个主体。媒介对用户有限认知的争夺形成了认知竞争的效率逻辑,而这一逻辑也面临异化为“认知战”的风险。为解决媒介信息供给与用户接收的矛盾,本文从个体生理带宽、认知带宽与媒介的中介化互动着手,立足于当下为元宇宙时代人脑认知的延展与高连接度的媒介提供理论启发。在4E认知的观点下,以身体与空间为阐释对象,论述元宇宙下个体认知与媒介在感知空间、构想空间与生活空间中的协同关系,以期实现个体的积极认知并解放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前些年方励之散布的宇宙从无中创生的观点作了全面的评析:剖解了方励之的立论基础“时间有起源”的断言,论述了其科学上的毫无根据和哲学上的荒谬;揭露和分析了方励之的创世说中既要坚持宇宙自足又要在宇宙之外寻找第一推动的逻辑矛盾,批判了它以意识的原因来说明宇宙起源的唯心主义实质;用现代科学发展的事实和理论批驳了方励之对宇宙无限说的攻击,阐述了宇宙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正是形而上学的宇宙有限论孵化出了唯心主义创世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前些年方励之散布的宇宙从无中创生的观点作了全面的评析:剖解了方励之的立论基础“时间有起源”的断言,论述了其科学上的毫无根据和哲学上的荒谬;揭露和分析了方励之的创世说中既要坚持宇宙自足又要在宇宙之外寻找第一推动的逻辑矛盾,批判了它以意识的原因来说明宇宙起源的唯心主义实质;用现代科学发展的事实和理论批驳了方励之对宇宙无限说的攻击,阐述了宇宙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正是形而上学的宇宙有限论孵化出了唯心主义创世说。  相似文献   

15.
宇宙学是研究宇宙的起源、物质结构、物质的空间分布、几何特性以及宇宙物质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宇宙,最重要的是抓住宇宙的物质(构成宇宙的材料)、能量(宇宙演化的动力)、信息(宇宙物质普遍联系的重要方式)和演化规律(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转化),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目前:广为人知的是美国科学家伽莫夫等人于1948年创立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此外,对于宇宙的生成、演化,中国从古至今的历代学者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较为成熟的定论当推中国元极学创始人张志祥研究员在深入研究中国太极图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所提出的“元极全息宇宙模型”.分析和比较这两种模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方式有着极强的互补性.研究这种互补,可以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责任感,促进人类共同的科学事业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词源词义和应用意义两个方面论证:“太”为时间联系,“极”为空间联系,“太极”指宇宙在时空极点状态下的空时关系,引申为宇宙从时空原始状态下,生成、演化的发展规律或模式。“一、中、道”三字近义;“太极、皇极、大恒”三词通假;“道生一”与“太极生两仪”哲学意义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文化视角管窥“时空呈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统文化视角 ,提出宇宙 (时空 )的基本存在形式“呈圆说” ,即空间是圆的 ,时间也是圆的。通宏、微两极观之 ,整个宇宙存在都是“圆”的。人类社会作为宇宙之一部分 ,其基本存在形式 ,也是“圆”的。  相似文献   

18.
老子将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表述了丰富的自然哲学思想。(老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其后经淮南王和张衡发展,成为道家和中国宇宙发展论的主旋律k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包含着天道自然的哲学观念;而(老子)对人类生命科学、冶炼术、交通工具等等的探索和成就,不仅表明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自然科学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科学的哲学”杂志1958年7月号发表的约考伯森的评论,对本书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评论开头说:作者虽对四五个主要宇宙模型学说给我们作了异常清楚的概括叙述,但主旨倒不是要我们考虑“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或者“有没有物质创造?”这类问题,而是要我们考虑这些问题的正确意义。譬如说,我们用“宇宙”这个名词时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及我们究竟能给“物质创造”这个术语什么精确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对“场是物质”的观点表示质疑并提出“场是空间”的观点。本文围绕理论物理学将空间理论由“空虚空间”如何发展到“场空间”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介绍,希望它能为人们在哲学上认识场的本质(场并不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