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牧区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从业时间、从业结构、从业地域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其表现是:1.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改革以后,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比较明显。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1996年全区农村牧区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牧业人数达95.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为11.4%;全区农村牧区兼营或经营工业、建筑业、效通运输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其他各业的户数为24.7万户,占7.9%,按收入主要来源看,非农业户…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坚持把农牧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成功的实现了自治区粮食自给有余。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增长最快的地区,并有效地支持和促进了全区乃至全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当前找区农牧业经济形势从来没有这样好,但是问题也比较多。本又试图利用内蒙古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对我区农牧业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投入产出方面的矛盾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有利于深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改革之目的。一、政策投入是最大的投入,实…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1年1月11日,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当务之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逐步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区每年有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这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既为我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也给全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向何方?这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笔者带着问题,深入全区12个片区,20多个乡镇村社进行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度,全区共有农业劳动力52.7万个,年度内有近30万个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率为57%,比199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看,当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一、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就业结构更趋合理.随着我区个体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更趋合理.到2003年底,全区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共计17.86万人,比1995年底增加8.26万人,其中转到第二产业的15.24万人,占转移总数的85.3%;转移到第三产业的2.62万人,占转移总数的14.7%.在转移的地域上,以就地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完全脱离农牧业生产.虽然这种劳动力的流动能够给农村牧区带来经济收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的知识、技能与所从事岗位不适应问题、转移劳动力子女教育问题、劳动力输出地人才流失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给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妨碍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如何开托农村市场已成为全国经济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区是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何开拓我区农村牧区市场,促进工业生产良性循环,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开托我区农村牧区市场作简要阐述。一、我区农村牧区市场...  相似文献   

7.
一、 2 0 0 0年全区农牧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2 0 0 0年我区农村牧区统计工作既有发展机遇 ,又有困难挑战。正确把握机遇和挑战是做好全区农牧业统计工作的关键。只有形势看得清、认得准 ,才能明确方向 ,坚定信心 ,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积极迎接各  相似文献   

8.
一、全区农牧业普查前期准备工作进展情况顺利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下发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政府迅速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区农牧业普查的通知》,组建了自治区第二次农牧业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对我区第二次农牧业普查工作做出总体安排和部署,保证了这次农牧业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区第二次农牧业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展开。3月23日,国家统计局邱晓华局长带领国务院农普办督查组,就我区农普准备工作进行了督查,在听取了由自治区政府副主席余德辉主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于清理的…  相似文献   

9.
达茂旗是内蒙古传统农牧业大旗.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农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牧区围封禁牧全面实施、农牧业综合生产力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截至2008年底,全旗总人口11.4万,总人口中有农村牧区人口81680人,其中劳动力50770人,占农牧区人口总数的62.2%.全旗累计输出农牧民33795人,占农村牧区总人口的41.4%,其中输出劳动力2006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9.5%.……  相似文献   

10.
一、正确认识农牧业普查面临的新形势及这次普查的重大意义1996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区农牧业普查,普查成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掌握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真实情况,制定和完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近十年来,党中央为加强“三农”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做出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  相似文献   

11.
正通常把1980年之后出生的农牧民工,称为"新生代农牧民工"。近年来,伴随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增加,新生代劳动力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牧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全区农牧民工监测调查显示,2013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户的农牧民工中,新生代所占比例达41.1%,按此推算,全区常住农村牧区及举家外出的新生代农牧民工大约有98万人,规模近百万。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统计》2002,(3):17-18
一、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特征:(一)从1979年至1985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起步阶段。由于农村在这段时间里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体也由生产队转变为家庭。在强大的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985年内蒙古的非农业劳动力比1978年增加了11.5万人,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牧区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7.3%上升到8.5%。虽然非农业劳动力增长幅度不大,但农业内部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劳动力资  相似文献   

13.
增加我区农牧民收入是“九五”期间农村牧区经济工作的核心。我区共有2300万人口,而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和牧区,没有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就不可能有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牧民的收入状况如何,不仅是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生活中的大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一、农牧民收入状况的基本评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区农村牧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生活消费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明显。一是食物消费改变以主食吃饱为主向吃好为主变化;二是衣着消费成衣化;三是住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出现的必然趋势。近6年来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加快,有34万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信况1996年全区乡村实有劳动力99.9万人,比1990年增加71万人,增长77%。1996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的比重)为34.7%,比1990年上升1.5个百分点。晋中地区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为90.8%,199O年下降为66.8%,…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内蒙古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把农牧业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深化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农牧业科技含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村牧区经济得到健康发展。种植业生产在受灾之年获得丰收;畜牧业生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牧区市场购销两旺;农民购买力继续增强,农村牧区总体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目标。1.受多种自然…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内蒙古生态农业,加大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经营管理力度,是推进新世纪我区现代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经济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任务,围绕这个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主题.有必要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全区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非农化趋势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8.
在《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下发后,自治区政府迅速启动了我区农牧业普查工作。我区各级第二次农牧业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国务院第二次农牧业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了大量准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现在进入农牧业普查的关键阶段。一、充分认识这次农牧业普查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是国务院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农牧业普查是国家和自治区获得宏观决策和管理基础信息的重大国情国力和区情区力调查,是解决好新时期“三农三牧”问题和推进新农村牧区…  相似文献   

19.
兴安盟是农业大盟,农村牧区的发展事关全盟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农牧民增收是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的核心.因此,兴安盟委、行署及各旗县市党委政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紧紧围绕加快"四个转变"、打造"四大基地"的总体目标,切实贯穿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一主线,以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绿色、有机、特色种养业;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建设步伐;以实施"3338工程"(即到2015年建成30万亩有机农产品基地、30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中草药、甜叶菊、红干椒等高效特色种植基地)和"四个千工程"(即千万亩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千斤粮食增产工程、千万头优质牲畜养殖工程、耕地千元亩效益收入工程)为抓手,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盟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农牧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兴安盟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不断夯实农牧业基础,促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牧业发展进程,加快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确保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年来锡林郭勒草原由于自然因素和人力作用共同影响而导致的沙尘暴肆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实际,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及时提出并大力实施了“围封转移”战略。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就是要按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结合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统一的要求,在转移上狠下功夫,逐步实现草场的利用由超载过牧向科学利用转移,畜牧业饲养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移,农业生产由广种薄收向少种、种好、退耕还林还草转移,品种和增长方式由劣质粗放向优质集约转移,经营方式由产加销分割向产业化经营转移,农村牧区生产力向城镇转移,农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促进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