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研究了1995-2015年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并提出了区域经济追赶模型.研究发现,自1979年“改革开放”到2000年,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差距;然而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并一直保持快于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虽然东西部地区经济的相对差异在不断减小,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指标基数太低,绝对差异还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肖泽磊 《统计与决策》2006,(17):104-105
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划分,是我国区域经济最高层次上的空间划分,是我国宏观区域经济结构发展均衡和差异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东部沿海地区大开放战略,使东部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接着中央政府又提出了西部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1—200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计量方法对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金融规模在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而在东部地区却表现出负方向的作用;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仅在东部地区呈现出显著为正的影响。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VAR模型探讨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需求跟随"模式发生在东部地区,"供给导向"模式在西部地区产生,而中部地区没有出现明显的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王丹丹 《统计教育》2007,(10):53-54
基于经济普查数据,对外资经济的地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如下基本特点:从区域分布来看,外资经济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具体投向来看,外资经济的产业投向以第二产业为主;从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分布来看,中部地区外资经济从业人员数及劳动报酬逊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从经营绩效看,东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水平。  相似文献   

5.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前列。长三角作为东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还存在产业层级有待提高、城市发展定位与分工不合理、自主创新水平需要提升等问题。因此,长三角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区域创新集聚、培育区域创新合力,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和治理策略不同,各省市经济实力差别较大。为了深入了解东部地区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章运用多目标决策理想解方法(TOPSIS),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选取东部10省市的GDP、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进出口商品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项主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近日,黑龙江省政府下发《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支持政策》,旨在把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建设成为以煤电化为主导,相关产业配套协调,煤电资源综合利用,区域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更加良好的重要经济板块和经济增长点.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自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投资拉动、产业支撑”是四川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如果美国经济进入第二次衰退,我国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将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因此,四川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冯阳  钟世和  吴艳 《统计与决策》2008,(11):106-108
文章利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1989~200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后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具体表现在:(1)信贷额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现象,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2)基础货币投放量对经济增长和金融机构信贷影响不大;(3)货币政策在东部地区的效果大于西部地区。并据此,特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采用经济计量模型、因子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以湖北、浙江、上海为代表,对中、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区域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由此对中部崛起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强调能够自觉利用区域差距而不可以完全消除区域差距对于东部地区通过发挥先发优势和中部地区通过发挥后发优势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双重视角出发,利用201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系统GMM模型,实证探讨了市场分割、数字经济及二者的交互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理。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当期产业结构升级对前一期产业结构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依赖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计深远”之策;数字经济和市场分割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交互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市场分割的共同作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无影响,但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市场分割与数字经济能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但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无影响;市场分割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但对东部地区无影响;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均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科技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升,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衡量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状况显得愈发重要。在梳理各国数字经济政策和国内外对于数字经济测算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现有研究,提炼了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指数、消费指数、社会指数、创新指数5个方面维度、10个分项维度以及32个基础指标,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指数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基础指标权重后,又用主客观结合的赋权方法测算出2012—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指数,得出不同地区5个方面维度的指数。比较中国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后,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更高,但是增速较慢。中西部省份增速相对东部地区更快,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收敛趋势。为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相比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更应该加强数字经济方面的投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消费升级,改善数字经济社会服务,尤其要重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推动数字经济关键技术创新。与此同时,东部地区要着重培育数字经济创新能力,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水平。中国需充分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东中西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设计为基础,对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实施效果研究。以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人均GDP为研究变量,融合不同测度方法的互补优势,构建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EIDI)、Theil-L指数和Zenga指数分别测算了2004—2019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发现三大地区和全国的经济不平衡呈现先减少后扩大的演变态势,证实了2004—2016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的研究结论。对Theil-L指数进行分解,发现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引起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总不平衡的贡献度最大,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次之。进一步研究发现,减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是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最优路径,且不平衡程度平均可减少8.24%;缩小区域内差异是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潜在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地区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瑾 《统计研究》2010,27(5):74-80
信息化是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近年来我国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有关资料,运用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变系数模型等,从总指数和分类指数两方面分析了地区信息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信息化指数绝对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西部地区信息化指数增长速度势头强劲,均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效应。随着中西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地区信息化差距缩小,信息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协调。  相似文献   

15.
1、经济增长的差距:经济增长速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增长速度来看,“六五”时期(1981-1985年),全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0.7%,东部为11.3%、银川高15.0%,比东部地区高3.7个百分点。“七五”时期(1986-1990年)全国GDP增长速度为7.8%。东部为8.2%,银川市为9.7%,比东部地区仍高出1.5个百分点。“八五”时期(1991-1995年),全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1.9%,东部为15.6%,银川市为11.4%,比东部地区低4.2个百分点,银川市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东部。“九五”时期前四年(1996-1999年)全国GDP年均速度速度为8.3%,东部为10.4%,银川市为9.6%,比东部地区低0.8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又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上海、广东等六省市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发展差距可部分解释经济增长的差距;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在上海、广东及东部地区表现为正相关,而在中西部地区却表现为不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区划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几经变迁;改革开放后,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地理位置划分,逐步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  相似文献   

18.
刘刚 《浙江统计》2011,(12):19-21
近年来,从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多个领域增速比较分析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实现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换,而且这种经济增长格局将成为一段时期内的常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但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面临可持续性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大。建议中西部地区利用“成本洼地”优势和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实现经济科学崛起,东部地区则依靠体制机制、人才、创新等优势实现经济加速转型。  相似文献   

19.
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其原因有:(1)在地理位置上,东部远远优于西部。我国东部地区沿江、沿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交通信息通畅。这些条件不仅有利于手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交通信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思想,考察了1996~2007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状况。基尼系数分解的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经济总体差距呈现出收敛迹象,但西部地区内、东部与西部间的经济差距却呈现出进一步发散迹象,且中国地区经济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因而,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一方面要求各地区尤其是西部与中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国家给予中西部更大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