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上是否存在明知故犯的人呢?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行为,作恶出于自己无法控制的无知,无人自愿作恶,所以明知故犯的情况不存在;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思想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发展完善了他的思想,如他把意志和情感等非理性部分引入道德,对有知识的状态进行区分等。这些思想为亚里士多德解决明知故犯问题做了铺垫;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明知故犯的人,恶是出于意愿的。  相似文献   

2.
斐奇诺不光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还重视他作为"人"的有限性。作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他认为这一有限性只有上帝可以补足。在他的笔下,苏格拉底终身致力于治愈人的愚昧,真诚地承认自己无知,有助于虚心接受神的指引,从而巧妙地将其与基督教教义融合,斐奇诺特别强调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实践,认同他的爱和哲学的教育。他还将苏格拉底类比于耶稣,认为他是耶稣之前的基督徒,极大地改写了苏格拉底的形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苏格拉底,特别是斐奇诺笔下的苏格拉底,被当做耶稣式的哲学家,成为新时代的精神英雄,也即最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3.
关于知识对道德的影响,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有过大量的论述。古希腊除苏格拉底以外,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都认为:“罪恶即是对道德所应知的许多事情的无知,道德即是知识。”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诗人的但丁,认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法国的启蒙学者卢梭认为:“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天边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中国的老子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说:“智慧出,有大伪”。章太炎则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善亦进化,恶亦进化”。尽  相似文献   

4.
学者们普遍认为,苏格拉底伦理学是理智主义伦理学,其中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德性就是知识,或至少在本质上是由知识构成的,因此,每一个别的德性都是对其所关涉的对象主题的一种理智认知上的把握,人的行动动机也是理智主义的,因为行动者在行动时相信这对自己是最好的,这表示,任何一种伦理上的失败都是基于或者至少部分地基于行动者对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的错误信念或认知。本文的旨趣并不是对苏格拉底的这种理智主义进行辩护或批判,而是更多地通过早期对话中有关德性即知识的段落分析去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即知识的丰富内涵,通过Euthyphro,Charmides,Laches,Protagoras这四篇对话来探寻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即知识的内在涵义。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上大凡比较进步的、明智的思想家,都把人们的知识积累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视为一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知识即道德”的著名命题;我国古代素有“文以明道”的说法。从中外思想史上看,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大都注意到“知识”对道德的积极作用,因而十分重视人的知识,把知识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前提条件。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剥削阶级思想家,由于受时代、阶级地位及唯心史观的局限,他们对“知识”以及知识对道德的作用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其中一个很错误的观点就是把“知识”理解为道德的知识,而把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视为与人生目的无关的东西,排除在“知识”之外。譬如,苏格拉底就说,“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知识就是一切美德的普遍概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又往往把知识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夸大为知识就是道  相似文献   

6.
一天在课堂上,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他一个问题:“怎样学习,学问才能够达到您那样博大精深?”苏格拉底没有做正面回答,他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的动作,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地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三百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以"产婆术"而著称。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征侯式地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苏格拉底方法在诸多方面根本不同于其母所从事的"产婆术",并且他的这种"产婆术"在某种意义上也并不助产。这源于苏格拉底方法所受到的智者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导致了他的对话不仅具有很强的怀疑精神,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着智者所擅长的那种诡辩色彩。苏格拉底所探讨的主要是德性问题,即寻求美德与相关品质的普遍定义,但是他并没有成功地从经验中得出适合于所有个体的任何定义,而后代的哲学家们也都试图以各种方式摆脱苏格拉底方法的内在困难。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人的德行的完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上的完善,另一个是理智上的完善。柏拉图认为,在人的理性能力还没有得到完善之前,有必要首先使人的激情和欲望受到恰当的引导与节制。也就是说人的道德驾驭应该先于人的科学教育。当然从根本上而言,前者是离不开后者的,因为在道德教育中也总是需要某种程度的理性能力作为基础。可是道德教育毕竟有其独立的科目和特定的目的,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认为人的道德主要靠实行一种良好的音乐和体育教育来养成一种“人质彬彬”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趋向。西方哲学家霍布豪斯说,现代哲学已经“沾染上了非理性主义趋向”,他说:“我们最后将把人说成是一种非理性动物,而现代哲学家则是这种非理性动物的先知。”布拉贝利也认为,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的主要趋向是非理性主义。也就是说,如果近代西方哲学是理性的即以追求理智在形式上的完美和对终结实在的把握为目的的话,那么可以说现代西方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的道德伦理思想认为道德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泼灵敏的,是人生命的自觉.他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本能、理智、理性三个层次.其中,理性是人心的主宰,而本能、理智都是工具与手段.人心实现生活的艺术化.通过生活的艺术化可以在社会中培养一种新的风气,一种新的风俗,从而涵养德性.这便是教育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的道德哲学到希腊化时期的斯多亚学派达到顶峰,但其肇端却在苏格拉底。因为苏格拉底的灵魂理论确立了道德实践的真正主体。荷马史诗中的灵魂还不是人的真实自我,奥尔菲教的灵魂为苏格拉底提供了精神方向。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理性灵魂是人的真实自我.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实体。也是道德实践的真正主体,从而为古代希腊理性主义道德哲学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澄清西方政治义务理论源头上的若干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克里同篇》中关于公民服从的道德理据进行梳理,并对当代西方哲学家的各种解释进行比对。分析认为,尽管在说服的义务、服从的理由以及不服从的正当性等问题上,《克里同篇》的主张不一定能获得广泛认同,但是没有人会否认,苏格拉底的论述对政治义务理论的发展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公正,也称作公道或正义。它作为伦理学范畴或道德意识概念,历来为西方思想家所重视。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思想家、哲学家就开始探讨公正范畴。思想家和改革家梭伦认为公正就是不偏不倚,他说:“我拿着一支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又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①另一位著名思想家、改革家伯里克里认为:弱者应该屈服于强者,这是一个普遍的法则。雅典使者在一次关于公正的争论中。引用了他的观点:“大家都知道,……正义的标准是以同等的强迫力量为基础的;同时也知道,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力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②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根据他的“逻各斯”哲学,认为“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要通过斗争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都认为前苏格拉底的希腊哲学主要是自然哲学,而苏格拉底的哲学则纯粹是人事哲学。于是,人与自然的分裂便在这样的划分中被人为地树立起来了。但是,通过对"自然"的词源学考证、通过对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基本思想的分析、通过对柏拉图文献的研读,可以认为苏格拉底哲学仍然是一种自然哲学。因为他的哲学不仅继承了自然哲学的基本思路,将人也包括到了自然这个概念之中,扩大了自然的含义,而且他提出的关于自然"本身"的理论还丰富和深化了自然哲学思想。他创建的研究人的自然方式开启了从存在论上研究人的方向,这为后来形而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质疑17世纪流行的关于动物的认识方式,以二元论为基础,采用演绎法,并借助《圣经》和神学理论,以“奥卡姆剃刀”清除了动物身上具有感觉灵魂的设定。笛卡尔认为,动物没有思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感觉和激情,动物是没有意志的“自动机”,动物不是道德主体,不负有任何道德责任。笛卡尔动物观的革命性源于他的形而上学,他对动物并不持有“工具论”的观点,但他的动物观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观。笛卡尔驳斥动物具有灵魂的说法,突出了人的灵魂的不朽性。他看到了灵魂不朽对道德的必要性。笛卡尔哲学对动物的观点是残忍的,其解释并非完全公正。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是西方思想界向死亡索取生命意义的典范.苏氏之死,引发了两千多年哲学史上持续而热烈的讨论.这一死亡事件折射出人类生存中的道德信仰-理性在人的生命存在中的意义.即人们之间道德冲突的原因不在于对所持道德原则上的不同,而在于对道德原则的感受与认知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关于道德知识的本质的问题与道德辩护问题密切相关。道德虚无主义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在根本上值得在乎,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道德上错的。这个观点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人类状况的一个标记。面对虚无主义的这个挑战,很多道德哲学家已经感觉到为人类道德提供一个辩护的迫切性。传统的道德实在论被认为是回应这个挑战的一种有力方式,但有趣的是,这种实在论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道德怀疑论,而且也不能对道德动机提出合理的说明。另一方面,非认知主义的道德理论在能够说明道德动机的可能性的同时,却被认为也是道德怀疑论和道德虚无主义的一个来源。本文旨在考察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一些主要张力,在批评道德知识的物理知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借助于休谟、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试图表明道德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并由此对怀疑论和虚无主义的挑战做出一个回答。  相似文献   

18.
素材卡片     
最聪明的人一位年轻人决心寻访雅典最聪明的人,并拜其为师。他来到德尔菲神庙,向神求助:“神啊,请你告诉我,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神说:“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年轻人虽然知道苏格拉底是大哲学家,但是怎样断定他就是最聪明的人呢?年轻人想了一个办法,决定去拜访雅典  相似文献   

19.
正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个同学坚持了?"有  相似文献   

20.
康德认为,在任何时候人都不可以撒谎。这一观点引发很多批评。在康德那里,法权论涉及对外在行为的立法,不可以撒谎是一个无条件的义务。但是,人可以通过诉诸"事急无法",即撒谎,来避免更大的恶。德行论是对内在准则的立法,但一些日常看似撒谎之行为是否被禁止,则需进一步反思。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在未出版的《伦理学讲义》中,他认为人可以撒谎。在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信任出现了危机,不可以撒谎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可见,不可以撒谎是从理性存在者的角度来说的,在特定情况下,为了维护自由,人可以撒谎,但人要清醒地意识到,任何撒谎都不是道德的,只是一种例外而已,否则就会导致伪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