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身体和心理健康、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养老期望几个方面探讨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突出需求和特点.对老年人家庭规模、成员构成、居住方式、子女状况等家庭养老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养老设施、社会服务等社会养老资源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空巢家庭的老人已达47.53%;有12.54%的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和农村老年人的认知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经济独立程度提高,但城乡、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异较大;参与正式劳动就业的老年人比例下降而公益活动参与比例提升;我国老年人在享受老年优待、高龄津贴等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养老设施或机构的覆盖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2.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依赖于老年人口的实际养老模式,而实际养老模式的选择又与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珠海市老年人口的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珠海市老年人口调查数据对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珠海市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反映珠海市老年人口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口的年龄、居住地、对养老机构的了解程度和年收入对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珠海市的养老社区和养老机构的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4.
老年人口居住安排与居住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城乡老年人口居住安排现状及居住意愿。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家庭规模日益缩小,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不仅在城市大幅提高,农村的独居老人家庭比例也在持续上升。在老年人理想居住方式方面,能否自理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产生很大影响。在生活可以自理时,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希望独居的比例较高;在生活不能自理时,城市老人希望到机构养老和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提高。此外,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生活费来源等对养老的居住安排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6.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乡超过40%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意愿,拥有独生子女的老年人半数以上预期会入住养老院,远高于拥有2孩及以上的多子女老年人。日常得到子女情感支持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家庭中实际养老照料人越多的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越低。居住社区差异对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居住在街坊型社区与商品房社区的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更高;居住在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多子女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居家养老。区域社会经济差异会促使多子女老年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上升,同时会促使中部、西部地区的独生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降低。城镇户籍会增强独生子女、多子女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同一区域内的多子女老年人中更为突出。少子老龄化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做出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7.
农村发达地区中青年女性的养老意愿与养老方式——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老龄化 ,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偏重于城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忽视占老年人口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在少量研究农村养老的研究中 ,大都侧重于宏观的、客观现状的描述和分析 ,使得研究流于程序化。本文从农村中青年女性的主观养老意愿入手 ,探寻形成当今农村人口选择“家庭养老”的深层原因 ,提出几点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9.
农村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江夏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农村居民养老意愿是影响在农村推行何种养老政策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抽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利用回归模型中的无序多属性反应变量的Logit模型(MNL)对武汉市江夏区农村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性别、年龄等个人特征与家庭子女数、家庭规模、家庭年净收入等家庭特征对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的影响显著,而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个人特征虽然在样本中影响较大,但在总体中对养老模式选择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效的社会风险化解机制,对于以国家为主导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未来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供给的数量与质量,更取决于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对农民真实需求的了解、把握与满足程度。调查地区农民在养老保障项目上可承受的支付金额的平均值为32.06元/月,农民在养老保障项目上的支付上限值为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7.29%,高于此比例,则影响农民正常的生活水平,而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适宜比例值为10.61%。 相似文献
11.
影响城乡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现状——基于1440份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南通市1440份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老年人对各级政府为老服务的满意度、所在村居是否组织老年人活动、村居领导是否关心老人是影响城乡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共同性因素;老年人对村居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老年人所在村居是否重视尊老敬老宣传、村居成员是否关心老人等变量仅影响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无老年人活动场所、村居领导是否尊敬老年人、是否有志愿者服务等变量仅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具有影响。社会应改善各相关影响因素,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城乡空巢老人代际支持状况分析--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从双向代际支持的角度详细对比分析城乡空巢老人代际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城镇空巢老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多,农村空巢老人则更依赖子女经济支持;城镇空巢老人的子女与其日常沟通更为紧密;子女对空巢老人的日常照料相对较少,目前主要还是靠空巢老人自己和配偶。 相似文献
13.
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影响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结合农村实际,详细分析代际间双向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的影响。结果发现,双向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够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但是,老人从成年子女处获得日常照料却加速其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代际支持的显著影响力会以老人的需求为中心产生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市场化养老模式研究——上海市亲和源老年社区个案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迫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使巨大的人口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老年型社会在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先期而至。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口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养老模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陷入无法超越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新的养老模式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上海市亲和源老年社区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对养老问题所做的探索,无疑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启示。这是一种有可能从个案走向模式的案例,它可能成为解决中国未来养老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分析——兼论农村养老保险的效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江苏和四川两省810户农村居民入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重点考察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与同时代非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老意愿上的差异。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是影响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两类父母,在养老意愿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未参加养老保险的群体而言,两类父母在养老经济打算、养老担心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和养老观念转变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如何应对养老。 相似文献
16.
农村老年人口健康视角中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入手,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现状及其背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些基本思路、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变化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人口转变、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家庭资源和自我资源趋于减弱,而制度性资源仍较匮乏。政府应该通过经济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来调整农村养老资源的组合,即提高家庭资源和自我资源的供给,逐步增加制度性资源的供给,当前应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夫妇、农民工和失地农民三类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与农村人口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指引,立足于中国农村人口转型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结合国际农村社会保障最新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度创新问题。文章认为当前农村应着眼于计生家庭、高龄人口及无子女家庭等重点人群,更加重视老年津贴、小额保险和特种储蓄等新兴政策工具,更好地实现社会养老保障同传统的家庭保障、村社集体互助组织等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城乡之间相对独立而又良性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