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传统的代际关系模式研究中,数据往往来自家庭中父母或子女一方的报告,然而仅凭借“一面之词”对代际关系进行测量真的准确吗?这一问题的背后透视出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双向报告视角的缺失。利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及多层Logistic回归方法,探究当前中国老年人家庭中代际关系的双向报告状况、代际关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老年父母的代际关系报告平均得分要略低于成年子女的报告平均得分,但两者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代际利益假说未获支持。其次,基于双向报告的聚类结果,可将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具体划分为结构维度上的“亲子一致型”、“亲近子疏型”、“亲疏子近型”模式与水平维度上的“亲子和睦型”、“亲子有隙型”、“亲子疏离型”模式。最后,从代际关系模式的影响因素来看,代际结构、老年父母特征及成年子女特征均会在结构维度与水平维度上产生显著影响,而家庭特征仅在水平维度上产生显著影响。简言之,两代人的年龄差距越大、父母年龄越小、子女年龄越大,越可能形成评价一致的代际关系;两代人的年龄差距越大、两代人的性别一致、父母年龄越小、父母获得子女支持以及在城镇家庭中,越可...  相似文献   

2.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农村老年人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管对儿子还是对女儿,提供孙子女照料都会加强其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但是子女与老年父母居住距离的差别,造成照料孙子女作为结合家庭的中心资源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其中由于儿子被寄予养老的主要责任,与老年父母代际交换关系受居住距离的影响更大。老年父母与儿子之间的服务性(生活照料)互惠关系随居住距离的增加而增强,但情感回馈则被削弱,且老年母亲通过向儿子提供孙子女照料得到经济回报的互惠关系强于老年父亲与儿子的互惠关系。老年父母向其子女提供孙子女照料帮助符合合作群体模式下交换的目的是增强回报能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外流下农村家庭代际支持性别分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效应的Logistic模型,从老年父母和成年子女两个角度研究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性别分工机制的变化。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换仍然符合合作群体模式,由于不同性别在家庭中的角色和性别分工不同,老年父亲从子女外出中直接获益更多,老年母亲更多地是获得补偿性支持;儿子仍然在家庭养老中承担主要责任,女儿得到老年父母帮助时提供的补偿性支持更多,劳动力外流促使儿子和女儿对老年父母代际支持的性别差异缩小,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人口学刊》2019,(6):19-29
本研究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考察我国老年人对老年再婚的态度和看法,着重分析经济状况和代际关系对老年再婚态度的影响。数据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整体上对老年再婚的态度较为消极,赞成者不足1/3且呈现出很强的异质性,低龄、非农户口、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再婚态度更积极。以房产数量和经济独立性两个指标测量老年人经济状况,通过描述分析和回归模型考察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再婚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经济状况越好则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越高;经济独立的老年人比经济不独立的老年人对老年再婚的态度更积极;经济因素对老年人再婚态度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且主要表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人群中,经济资源匮乏的女性老人再婚意愿最低。代际关系是影响老年人再婚态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分析得出没有子女的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最高,随着健在子女数的增加,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降低且具有统计显著性;拥有关系亲密的子女的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可能性显著下降,比没有关系亲密的子女的老年人减少32.5%;子女性别结构影响老年人再婚态度,只有儿子健在的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最高,只有女儿的老年人其次,儿女双全的老年人最低。此外,本文还发现积极的社会参与、使用智能手机、充分的养老规划和现代养老观念等都会对老年人再婚态度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口学刊》2019,(3):63-76
年龄认同是个体对衰老进程的主观体验,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以往关于照料孙子女与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的研究较为少见,并且没有关注子女代际社会支持的作用,关于中国老年人隔代照料与年龄认同的相关研究也极为缺乏。本文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调查追踪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隔代照料与中国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同时利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考察子女代际社会支持(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和代际情感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即照料孙子女使老年人有更积极的年龄认同;隔代照料与城市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农村老年人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与老年女性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老年男性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的影响具有城乡差异性和性别差异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在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之间发生了完全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及中国家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关注老年照料者的健康问题和生活需求,要重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对于照料孙子女的老年人,其成年子女应给予更多的代际支持,提升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健康和幸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代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如何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宗旨是如何建立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之间正向的代际关系并增强代际间的相互理解。讨论了影响代际关系的因素。家庭趋势的变动对老年人照料提出了挑战。这些发现使未来老年父母一代的前景堪忧 ,例如他们经历了更高的离婚率 ,因此可能会对来自公共和社会保险项目的支持产生更多需求。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之间亲密感情和冲突的并存使代际关系变得很复杂。本文最后探讨了如何建立正向的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婚姻稳定性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预示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经历子女离婚,然而子女离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老年父母健康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从老年健康的角度出发,强调来自家庭层面子女离婚的影响,并从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等方面分析子女离婚如何影响老年健康及其发生的机制,探索家庭内部影响因素间的作用与联系。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分析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当前我国老年人而言,子女离婚仍是少数,但子女离婚会对老年父母健康带来冲击,表现为有离婚子女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评身体不健康、慢性病患病数量显著更多、精神健康水平更低;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的健康负面影响具有持久性;相较于儿子离婚,女儿离婚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觉身体不健康;子女离婚对父母健康的影响具有性别异质性,离婚更易影响女儿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庆波  杜鹏  陈功 《人口学刊》2017,(4):102-1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作为老人晚年生活质量重要评价指标的家庭代际关系正发生着变化;同时,受传统家庭孝文化的影响,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模式可能与西方家庭文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模式有所区别。基于此,本研究借用代际团结理论的六大维度,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2年试调查数据和探索性的潜变量模型,分析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间的代际关系类型。通过比较几大类别模型的拟合指标,本研究发现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类型主要分为紧密型、奉养有间型、疏远型三类。其中,接近1/3的代际关系为紧密型,超过一半的样本属于奉养有间型,1/10为疏远型。与以往研究对比发现,紧密型和疏远型分别为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主要模式和稀有模式。但与传统孝文化下的同住奉养代际关系模式相比,奉养有间型的出现表明我国的家庭代际关系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间的代际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成年子女既要遵循孝敬老人的传统文化,又想保持隐私、独立和个性发展,因而与老人分开居住。相关部门应根据家庭代际关系的模式制定促进紧密型与减少疏远型的公共政策,采取措施弥补奉养有间型模式下家庭照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的数据,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流动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流动类型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受教育程度差异和婚姻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老年人家庭经济流动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子女补贴、月平均收入和住院天数等因素对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流动类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家庭代际关系转变视角,通过对老年人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照料支持、情感支持聚类分析,划分了“低-低-低”“高-低-高”“高-高-高”三种代际支持模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低-低-低”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自己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高-低-高”和“高-高-高”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子女家养老。代际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对老年人选择子女家养老有正向促进作用,代际照料支持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代际情感支持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代中国老年人的代际支持模式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代际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在不断弱化,代际照料支持未对社会化养老产生替代作用,代际情感支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构建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体系应侧重代际情感支持,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充代际经济支持和照料支持,以建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的有效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