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女性形象被当作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在广告设计中运用极广泛。就中国和西方平面广告设计对于女性形象的运用来说,西方在应用女性形象来做平面广告设计时候常常热烈激情,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前卫而夸张;但是中国文化却有浓烈的"非性"倾向,大多通过内敛的方法把女性形象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因此,设计者在把女性形象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时,需要在重视各种文化氛围的前提下,掌握好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2.
潮汕作家群代表洪灵菲、戴平万、丘东平等创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叛逆的知识女性形象,勇往直前的女革命者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多少受到潮汕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古代文学的典型判逆女性形象为依据,以社会发展、文化演进和妇女解放为历史背景,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之女性角色、女性精神追求的变化及文化意义,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妇女解放的发展趋势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汉语与性别作为特征的世界华文女性文学,表现出复杂多样的文化特质与文化图像。文化背景的多重性,思想资源的丰富性,不同国家与地区文化形态与母体文化的整合,致使女性形象内涵有着无穷可塑性,又能提供阅读予无限可解性。置身于文化、国家、性别“三维”空间中,女性形象既充分呈示她兼收并蓄的活力,又可能陷入混沌难解的尴尬身份中。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学女性形象总置于"被看"的位置。由于社会、时代的变化,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学中的女性也渐次成为社会的中坚和主角,女性形象被女作家观察、思考、打造成"看者"强健的姿态。在放逐男性之后,她们成为体验者,体验生活,体验自己。  相似文献   

6.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审美期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模式化倾向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女性形象表现的四个特点即年轻漂亮、性感风情、享受与多变、象征与物化等;探讨了形成这种模式化倾向的原因是商业文化崇尚年轻漂亮的时尚、传统文化孕育下的男性文化视角、女性主体意识的缺乏;指出女性形象诉求对于女性来讲,会增加她们的焦虑感与自卑感,因而没有亲和力,引不起她们的感动;而对于男性来说,会产生削弱产品信息表现的传播效果;并提出重塑女性形象的三种方法,即展示女性丰富的个性心理、特别是女性独立自我的性格特征,理解女性在生活中承担的多重角色、赞扬女性的价值与奉献,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性别认同等等。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刻划出了一批形象逼肖、意蕴深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无论在人生境况中属叛逆者 ,还是属抗争者 ,抑或属屈从者 ,鲁迅都将其作为“人类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 ,艺术地再现了其内在性格特质、人生追求、生活目标的迥异 ,与外在个体命运的同一指归这一特殊人文现象 ,从而赋予这些女性形象以深层审美意蕴 ,折射出鲁迅先生对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意识和对特定文化语境造就的中国女性历史命运的深深忧患。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文化语境解读《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菊花》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承袭着方兴未艾的"新女性"气质,又有其女权精神难以为继的悲哀。从社会文化视角透析女性形象塑造,能客观而辩证地认识她们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从中西方文化典故女性形象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对女性的规范要求和宽容度是不一样的,西方文化对女性宽容随性,而中国文化则是苛严蔑视。西方文化的随性使得他们对女性没有具体的行为要求,这体现了西方文化个人本位的意识;而在传统文化中,中国女性是丧失了自我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群体本位价值取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由于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同处于母系民族社会中,女性自身的优势使得女性形象呈现出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共同性特征,又因为两种文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发生地点、地理气候环境以及遗存出土地点的差异性,使得两种文化形态下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符号性与写实性、象征含义方面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梦幻意象是当代女性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女性散文的梦境里有关童年故乡、爱情亲情的描述,细腻迷离,诗意且有力地记录了女性自我心智成长与精神蜕变的生命成长史。  相似文献   

12.
《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是女作家写女性而又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简·爱》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部女性文学的范本,是女作家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女性整体命运的关怀,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首先,它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控诉了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其次,它塑造了追求自立平等,维护女性尊严的新型女性的形象,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抗争。最后,它把两性之爱升华为两性的心灵契合和精神交融,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两性平等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妇女形象在关汉卿杂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现存的十七种杂剧中 ,有十二种是以妇女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这些妇女形象虽然都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但各自所属的阶层、出身、遭际多有不同 ,决定了她们的反抗必然不是针对同一种社会罪恶 ,而是分别指向那个特定时代的各种主要矛盾与罪恶 ,并且这些形象又合起来结成一个形象整体 ,构成对整个反动制度的揭露与批判。  相似文献   

14.
女性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大众传媒的报道之中。在民族学与传播学的视野下,对人民网的羌族女性影像文本分析表明,少数民族女性的形象传播依然呈现出性别刻板印象,在传播中传播者仅侧重突出其女性特征和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忽略了女性的其他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5.
宋元话本中女妖的形象特征及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话本中的女妖形象摇曳多姿,分析了宋元话本中女妖形象的四种特征,并探讨了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是:愚昧无知,天生在智力和能力上低于男性,无法独立,一生只能局限在家庭,做一个谦卑、顺从的妻子或母亲。作为一位女作家,奥斯汀对这样的女性定位极其不满,在小说《劝导》中创造了独立、睿智、在婚姻中不依附丈夫的克劳福德夫人和安妮等女性形象,表达了她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有关房屋意象的描写具有重要的哲学意味。从性别角度上看,男性所建立和拥有的房屋对于女性而言意味着“牢笼”,而女性自己所建造和生活的房屋是女性自身向往自由的象征。房屋这一空间意象在不同性别领域中的意义转换,表征了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建构的过程,进而指出女性的独立不仅是物质上的独立,更体现在真正的灵魂自由。莫里森小说探讨了在奴隶和父权制度下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更为深层次的黑人女性的人生命运问题,反映出作家更为超越的女性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女性小说塑造的梦幻"疯女人"形象,在文本中大体有三种形态:隐匿、飞翔和治疗。她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以"梦幻"为主要表现特征。"梦幻"为"疯女人"形象的塑造增添了不少以往"疯女人"形象所不具有的表现方式和性格特点,为当代女作家建构并想象新的女性形象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独特的女性形象在徐克的电影中都是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徐克从不把自己电影中的女性往传统妇德典范的标准来塑造,这也是徐克区别于其他男性导演之处。其导演的《刀马旦》作为一部“三个女人共演的一出戏”在当年充斥着“阳刚美学”氛围的香港影坛并不被看好。而最终在影片呈现出的三个女性形象,却是颠覆了电影银幕上女性只是作为“花瓶”存在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0.
《玲珑》杂志在塑造完美摩登女性形象之外同时建构了一个负面的男性形象,并对之大加声讨。在压迫/反抗的女性话语逻辑支配下,男性被建构为施虐者,女性在话语狂欢中完成对男性的反抗和讨伐。然而,话语狂欢终究不能解决现实困境,女性批判男性,寻求自主的同时,却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商业资本的陷阱。《玲珑》杂志中的负面男性形象建构以及女性对男性的话语暴力揭橥了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面对男性时的复杂心态,映射出她们在消费浪潮、大众传媒与外来文化的轮番刺激下的欲望和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