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名人故居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名人故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公众的参与。目前名人故居保护存在难以认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困境,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存在懒政思想,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及经营机制不合理,需要政府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注重宣传教育,明确管理责任。  相似文献   

2.
梁林故居在今年年初被地产公司拆除后,引发了人们对名人故居保护的思考。本文通过对名人故居概念的解读,以及与国外两类故居保护情况的对比,提出了几点可供探讨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北京旧城区各级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现状不尽如人意。采用对应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进行了研究,整体来看,北京市各级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保护资金与主管部门;其次是保护手段、利用方式。界定和评审名人故居的机构、开放情况;再次是政策法规、宣传渠道;最后是故居及设备维护责任者。  相似文献   

4.
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名人故居的利用工作也正在加强。虽然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总体上目前我国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显得比较薄弱。把国内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情况及主要做法与国外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发现我国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面临着以下共性问题:1)使用功能单一;2)经费不足;3)管理混乱,缺乏适用的管理办法。建议借鉴国外经验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灵活、多样的利用方式;2)全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3)尽快确定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名人故居与旧址类文物的园林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调查分析武汉市名人故居与旧址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总体保护、园林引导和文化提升的园林保护思路和原则,以及强化环境、系统保护,建园护宅、完善功能,控制视线、突出主体,彰显特质、传承文化等园林保护与利用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景观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核心部分,提出了新的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感官.景观美学的“主题”理论、审美方式的转变、审美感官的拓展,能改善名人故居整体规划松散、展示方式单调、功能单一、过度教育化和商业化等不足,指导名人故居以主题进行整合规划、转变游人的静观式审美为参与介入、展示方式和名人故居利用方式的改进  相似文献   

7.
修建"名人故居"(纪念馆),事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有些地方出现了滥建"名人"故居的倾向,为一些负面人物修建故居,例如一些北洋军阀、寡头,特务头子戴笠,叛逃投敌、堕落成为国民党特务的张国焘等人的"故居"均一一亮相,可  相似文献   

8.
馥碧萱 《社区》2014,(29):32-32
福州的三坊七巷及其周边实在有太多的名人故居,只是如今其中的大部分都变成了主题性的展览馆,真正保留原居住者故居姿态的似乎只有林觉民故居了。当然,从外面挂起的匾额看上去,这里不仅仅是林觉民故居,还是冰心故居。可是冰心在这里生活的时间不过两年,而林家在这里却生活了五代人。  相似文献   

9.
论政府责任法制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责任法制化,是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题中应有之意。责任政府讲的是政府责任,包括政府的道义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其中的法律责任是核心责任而应该被重视和强调。用道义责任和政治责任代替法律责任是与法治政府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服务政府是当代服务行政、授益行政发展的客观需要,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在法律责任的约束下、在法律监督的环境中进行。法治政府要求政府责任的法制化,要求明确政府法律责任的内容范围、承担方式以及追究其责任的方法。政府的法律责任包括公民权利保护法律责任,公共利益保护法律责任,公共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和公共安全保护法律责任。政府的所谓行政补偿责任和行政赔偿责任并非政府法律责任内容本身,而是政府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是一种救济责任。  相似文献   

10.
1后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观山,垂柳拂岸的闲散之地.岸上的民居和居民,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为它铺陈着京味和历史的无穷韵味。堤岸旁.这位音乐学院的洋女郎每到周末都喜欢用她的班卓琴诠释后海独有的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11.
论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是最主要的治理主体。政府应履行一些紧急时期的特别职能,包括平等保护,维持秩序,治理危机,紧急救助,传播信息,整合社会等。为了使政府能有效地履行职责,要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危机管理和救助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紧急救援队伍,完善社会救灾救助的体制,重视灾后重建、减少贫困和环境保护,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与应急自救能力,加强多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携带着历史情感、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与信仰等 ,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系统来应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 ,到 20 世纪时 ,文物保护的原则、目的和指导措施渐成系统。国家作为文物保护的主要承担者 ,应建立一个权威的、囊括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者的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委员会 ,审查和批准文物保护工程计划 ;在民俗文化保护中 ,尊重弱势族群的参与权和受益权 ,把学院研究与项目实践结合 ,形成中国式的理论与行动框架 , 这是人类学的学科原则和目标。影视人类学不仅可以完成文化遗产的保存 ,而且还能“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 ,在当今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性质决定了政府的主导地位。目前,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中,存在着公众参与机制与利益脱钩、重要参与制度实施不到位、环境信息公开问责中的公众缺位等诸多缺陷。鉴于公众参与的价值以及政府的重要作用,以信息公开制度为重点,以完善政府信息发布职责、政府信息发布问责制度、政府内部政绩问责制度为内容,建立完善的政府责任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扩面的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财政责任的发展与改革需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政府财政责任在瑞典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3个阶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呈现出由全民共享的普惠制向低收入和无收入群体倾斜,基于不同支柱与不同层级的差异化政府财政责任,随着经济、人口因素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推动养老保险的地方化等特征。基于瑞典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责任的发展与演变的经验,中国应立足于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适时适度调整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责任;逐步建立由基本养老金全民普遍享有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财政支持制度;构建养老保险制度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责任调整的动态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以及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责任。因此,政府应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维护和保障民众及其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由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整体权益上具有公权性质,因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肩负着最主要的责任,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要保护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仅依靠政府之力并不足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政府以外的其他群体、组织乃至个人的理解、合作、支持、配合、参与、协助、援助、督促等都是必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地将公众参与确立为其基本原则之一.本文从公众参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法理基础入手,探讨了该原则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环节、行政执法环节、监督和救济环节中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存在问题突出表现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回报机制不健全、中小投资者权利意识淡薄、法执行力较弱等几个方面;监管机构也陷于执法手段有限、稽查执法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等困境。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一是要加快监管机构转型,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二是要强化市场主体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建立健全信用平台;三是要优化投资回报机制;四是健全投资者适当性机制,加强教育,提高风险意识;五是保障中小投资者行权与维权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同时,志愿者权益保障问题也日渐凸显。志愿服务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保障志愿者权益,政府责无旁贷。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明晰志愿者权益保障中政府的定位与作用,通过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志愿服务财政支持与监管等手段相结合而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实现政府的作用,通过法律明确政府责任,建立完整的法制保障体系,将志愿者权益保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从而引发各种危机。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处理机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把灾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偶然的,但政府的应急管理机制应该是常态的,这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大责任。因此,弄清突发公共事件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在运行上存在的缺陷和运行的原则,构建合理的突发公共事件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是现代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环境法的修改与历史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可以新制定一部环境基本法或修改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境基本法,以实现环境法的历史转型.环境基本法的修改坚持国家生态安全与公民生态环境生存权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相结合、国家干预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行政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相结合等原则.环境基本法的基本框架应包括总则、政府环境保护管理的组织体制与决策机制、环境法基本制度、环境法律责任和环境损害救济、附则等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