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贺平 《日本学刊》2010,(3):63-76
二战后日本的农地流转制度改革贯穿了其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全过程。随着对《农地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等主要法律及相关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日本对农地流转的限制逐步放宽。其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基本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了少数集团的利益垄断。农户成为立法调整、政策变更和利益分配的受益主体。凭借农地流转活动的发展,日本农户的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出现倒置。土地分散经营的状况也有所好转,单位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日本农地制度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英 《学术交流》2004,(5):72-74
二战后,日本的农地制度和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了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体制;第二阶段从制度上促进农地流动,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如何评价日本的农地制度改革及相应的政策效果,日本学界有几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日本与中国的农业虽然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但在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应在完善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  相似文献   

3.
加快林权流转是我国当前所进行的林权改革走向市场化的关键,然而国家专门性林权流转立法的缺失成为规范我国林权流转的主要障碍。在林权改革的实践中,针对国家专门性林权流转立法的缺失,集体林权改革较为成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林权流转的立法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各地方出台的地方性林权流转立法在林权流转的范围、林权流转的程序、林权流转管理等方面都有较为先进的制度设计,这为推动我国国家层面的林权流转立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地方性林权流转立法之于国家专门性林权流转立法的借鉴意义在于:首先,应在现行《森林法》规定的林权流转范围基础上扩大林权流转的客体;其次,应当针对不同性质的林权和不同的流转方式确定不同的流转程序;再次,应当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林权流转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确立了农地私有产权的合法地位,但是就农地能否买卖一直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使原有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职工所获得的只是写于"纸"上的土地所有权.土地的不可交易性使俄罗斯农地资源在改革初期并未得到合理的配置.2002年颁布的<饿罗斯农地流转法>为农地交易提供了制度保障,农地流转数量在<俄罗斯农地流转法>颁布后不断增加.而后,俄罗斯又制定了与农地流转相关的地籍管理的法规,使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降低.上述法规的制定促进了俄罗斯农地流转,为俄罗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广东省揭阳市四县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从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人均非农业收入三个方面,分析了农地流转中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只对农民的农业收入有负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存在正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都存在正影响;耕种土地对农民的农业收入存在正影响,对非农业收入存在负影响;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存在正影响。提出在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上加快和规范农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村庄实践中的土地秩序和土地利益主体农民的土地认知,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回顾农村土地秩序的变迁历史,在田野经验基础上梳理土地承包秩序、 流转秩序和征用秩序的实践样态,发现不同的土地秩序对应相异的产权需求,农民的土地认知和土地权属观念既受传统的多元地权配置的影响,又受城乡二元体制、 地方知识体系、 村庄阶层分化、 家庭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既需借鉴历史实践中的制度遗产,又需结合城镇化进程中村社结构与基础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学界普遍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其行政改革密不可分.中国学术界研究者通过政治学、行政学、史学等视角对战后日本行政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日两国由于地缘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对战后日本行政改革研究的梳理能够为我国提供有益参考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湛泳  李勇辉 《探求》2005,(2):35-37
本文从住房制度改革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住房制度改革中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政策、买公房给优惠制度、廉租房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针对住房制度改革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益细碎的农地经营难题,F县农民自发进行了“小块并大块”的土地治理试验,在村社组织、集体经济和国家法律的支持下,他们运用大众动员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公共话语机制完成了土地治理工作,形成了“村社主导,农民主体,大众参与,民主决策”的土地治理模式,显著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F县土地治理试验对当下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是:在保障私人地权的同时,赋予村集体一定的土地调整权力,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此推进农村细碎地权的整合、夯实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龚松柏 《创新》2016,(5):31-38
根据中国的资源禀赋,粮食等基本农作物的生产只能依靠传统意义上的耕者,所以,在中国新一轮农地制度改革中,依然应该遵循耕者的逻辑。在当前中国,耕者的逻辑主要体现在让真正的耕者能够较易扩大经营规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入。在遵循耕者逻辑的同时兼顾非耕者农户利益的前提下,以确股确权确地的自耕田与确股确权不确地的股权田相结合的新型两田制是一个可选的改革方案。这一方案保留了旧两田制的优点,消除了旧两田制的弊端,基本上实现了改革的帕累托改进,具有明显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日本近代学术概念的形成以及日本大学制度的变迁为线索,在总结近代日本综合大学特征的同时,分析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内涵及其由来,进而探讨工科大学、农科大学的成立经纬及其目的.梳理近代学术概念的形成与近代日本大学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遵循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原则,劳动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几种要素的价格要低得多,这必然造成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总量中的比重偏低,导致劳动者收益普遍偏低,也必然导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在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缺失是劳动者收入偏低的重要原因.由于新旧机制的交替,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从认识到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集体谈判主体资格不到住、集体谈判机制欠完善、集体谈判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只有完善我国的集体谈判制度,才能保证劳动者在初次分配过程中获得更大份额.而保证工会的独立性是完善集体谈判制度的根本途径.只有当工会组织真正代表工人、相对独立于政府而与资方及其组织进行平等谈判时,集体谈判机制才算有效建立,职工或雇员的利益才可以得到最大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14.
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促进了人类对国家与社会的认识,也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国家要利用政策来调控市场,惠及社会.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提出新的发展模式.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对市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功不可没,但高房价会对社会不和谐带来巨大的冲击.实施租售并举,以租促售的房改政策,有助于解决国家与社会供给需求的平衡,使住有所居得到统一,有利于国家协调和理顺社会的经济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5.
莽景石 《日本学刊》2006,46(4):73-86
本文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趋势,以日本为案例分析了经济增长、制度变迁、收入分配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日本在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同时最终也完成了收入分配由不平等向平等转变的制度性原因,特别强调了其中宪政转轨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民法典关于租赁的规定无法保障承租人维持居住生活安定的需要.为此.民法典施行后不久,日本先后制定了<建筑物保护法>、 <借地法>、 <借家法>等多部带有社会法性质的特别立法,藉由这些特别立法,住宅租赁的对抗力得到加强,租赁存续期间受到保护,出租人的解约权被大大限制,承租人的续约权得到认可,租金的增减受到法院有效的控制.特别立法成为日本解决住宅问题,保障承租人住宅权利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法>实施两周年来的状况表明,偏颇的立法是导致法律实施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的回溯性考察可以发现:各方利益博弈的不充分与策略选择的非制度倾向、立法机关权衡利益的偏颇是影响通过立法实现社会整合效用的两个关键因素.为此,必须超越"行政主导立法"的立法模式,完善社会立法中权利配置和作为立法程序正当化装置的公民参与机制.同时,也需要一种全新的"立法者的立法学".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12):45-49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三块地格局将有望实现重构,城镇化发展的各要素也将由此产生变化。本文以张掖为例,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确保农村土地改革、进城农民权益的保障措施,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2):87-92
随着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进,林权流转数量不断增加,在一些地区林权流转带来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影响社会稳定。本文梳理了与林权流转纠纷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对J省A县的田野调查资料基础上,剖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类案例,探讨了林权流转纠纷的发生原因、司法途径解决纠纷的障碍,并就如何解决林权流转纠纷、防范社会风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住宅是公民生存权保障的基本内容,住宅法是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环节,国家住宅政策的核心应当放置在国民生存权保障上。长期以来,日本住宅问题上的困境根源于对人权保障原则的背离,甚至出现了公共住宅压迫国民生存权的情况。公共住宅与民间住宅的不同就在于,公共住宅领域必须阻断市场法则的支配,通过加大国家公共投入,落实国家的积极给付义务,把生活法则作为首位的社会法理加以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