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司法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证据,证据的外在形式特征是什么,证据的主要内在特征及在理论上的意义是什么?本文拟就以上几点试作粗浅探讨。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电子送达是司法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送达方式,它具体是指法院通过电子方式将司法文书送交给受送达人的情形。电子送达已为我国的法规范所明确认可,且在广东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浙江移动微法院和吉林电子法院等法院多有实践。然而,我国当前的电子送达还存在适用方式和适用范围不清、启动程序不明、到达标准难以判定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遭受挑战等运作难题。我们应当在坚持科学的电子送达理念基础上,重新设计电子送达实际运作所应遵循的相应法律规则,以期真正发挥电子送达的制度功效。 相似文献
5.
当事人概念在立法上一直牵连于实体法律关系之中,而学理上经历了从实体到程序的转变,目前程序当事人概念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程序当事人概念不仅有助于保障当事人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扩大救济范围,还可以完善民事诉讼基本理论,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7.
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诉讼证据的求证过程,而举证责任如何设置则直接关系到证据求证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影响到人民法院的办案效果。因此,对举证责任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1在诉讼史上,“举证责任”一词最早产生于罗马法。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主张曾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①而早在罗马法初期,法学家们就提出了举证责任这一术语,并为举证责任的分担确立了两条原则:一是“原告有举证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当事人概念在立法上一直牵连于实体法律关系之中,而学理上经历了从实体到程序的转变,目前程序当事人概念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程序当事人概念不仅有助于保障当事人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扩大救济范围,还可以完善民事诉讼基本理论,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法律中,实体法和程序法不分,民事讼诉程序和刑事诉讼程序揉合在一起,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自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世界各国都先后制定了民事诉讼法典,并在法典中都明确地规定了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有效地保证审判机关充分行使审判权,而且可以保障民事法律规范的贯彻实施,保障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关系和法律秩序。 一 法,是伴随握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法是… 相似文献
10.
留置送达可有效地解决收件人不配合签收的困难,并可使部分域外送达国内化,但目前立法对其适用条件作出了过多的限制,使其几乎名存实亡。有必要扩大其收件人范围,废止其见证人要求,放弃其收件人在场要求,解除对留置场所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12.
初夏时节,江西省涉外收养工作考察团应邀对荷兰跨国儿童收养福利社和法国阳光收养组织进行了工作访问和考察。期间出席了荷兰跨国儿童福利社成立40周年庆典大会,看望了近50名被收养江西籍孩子及收养父母,受到他们亲人般的欢迎。此次考察,我们见证了被收养儿童健康幸福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提高对涉外收养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涉外收养工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初夏时节,江西省涉外收养工作考察团应邀对荷兰跨国儿童收养福利社和法国阳光收养组织进行了工作访问和考察。期间出席了荷兰跨国儿童福利社成立40周年庆典大会,看望了近50名被收养江西籍孩子及收养父母,受到他们亲人般的欢迎。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审判中为了寻求正当的个案裁判,首先要准确认定裁判事实。如何及时、准确的认定裁判事实,是司法审判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诉讼证明是运用现有的证据试图重构过去事实的发生经过,是对案件事实的真实性的盖然(可能性)判断。通过分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诉讼证明标准,以我国合同法为例进行论证,得出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分三个级别:以“高度盖然性”为原则性证明标准,实体法律又特别规定了“显而易见”标准和“相对占优的盖然性”标准。并且,在例外情况下,对证明困难将危及实体法的原则和目的时,法官可以通过法律解释降低原则性证明标准,适用“相对占优的盖然性”标准。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中间判决,是指在民事诉讼审理还未达到终局判决的阶段,法院为准备做出终局判决,而事先解决当事人之间有关本案或者诉讼程序的某争点的判决。民事诉讼中间判决具有提高诉讼效益,降低诉讼成本,促进诉讼和解,提高裁判质量的价值。民事诉讼中间判决具有将诉求、证据、争点三固定,简化终局判决,缓解双方当事人的争执,平息社会矛盾,促使当事人和解解决纠纷,提高诉讼参与的功能。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没有中间判决的规定,诉讼过程中的程序问题是用民事裁定的方式来解决的,在诉讼过程中遇到的很多程序方面的问题,我国也是在终局判决中一并解决的,故在诉讼中无法体现诉讼经济的价值。我国正处在民事诉讼改革之机,公正与效率的诉讼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中间判决的借鉴引入使得效率的价值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突显。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法关于审前程序的规定十分粗疏,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完善的审前程序,建立由法官管理、当事人主导的审前证据交换制度。证据交换制度需要证据失权制度和举证时限制度的配套性保障。同时,应对审前证据交换制度改革本身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一般观点认为,只有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才可以作为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本文认为,被害人以外的其他一些人和组织也可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不仅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可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遭受精神损害的被害人也可作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不仅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有时也可以要求为其恢复名誉等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目的是民事诉讼法学论争最为激烈的基础理论之一,诉讼观的对立、研究视角的差异以及主体立场的不同是造成分歧的主要根源。现代民事诉讼要立足于多元利益保护的立场,遵循"实体—程序二元论"诉讼观的指引,从多维研究视角出发来选择和构筑其制度目的,据此而论,民事诉讼目的应当是一个具有程序、实体双重属性,以利益保障、价值实现、权利保障、纠纷解决为内容的统一协调的目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审限,即结案期限。民事诉讼的审限,即人民法院审结民事案件应遵守的期限限制。从广义来讲,属于民事诉讼期间的范畴,它对于人民法院及时审理民事案件,提高办案效率,保障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权利和民事实体权益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想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20.
十七窟为诸寺之仓库否? 说起东西贸易的中转地敦煌,人们立刻会想到莫高窟,它是遗留至今的佛教文化的一大遗迹。该莫高窟的第十七窟,面积约7.6平方米,高约2.4米,被封藏于这一小窟中的,就是所谓的敦煌文书。1907年由英国人斯坦固、翌年由法国人伯希和所检阅的文书,包括零碎片断在内,约有5万件,如今保存在英国、法国、苏联及中国等地。近年来,研究者对敦煌文书的解释工作进展很快,但未解之谜仍然比比皆是。其中,谁都会有这样三个简单的疑问:敦煌文书为什么被封藏?是什么时候封藏的?为什么封藏于莫高窟的第十七窟?对此谈谈笔者的看法。敦煌文书是由当时各种各样的文字所书写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