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办公室业务》2010,(1):1-1
2010年,是新世纪两个十年之间的历史交汇,是新中国又一个甲子伟大征程的起点。2010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和发展经济企稳回升势头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决战之年。2010年,是蕴含无限机遇和希望的一年,需要我们拿出敢拼敢抢的勇气。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许多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在我国。从孔夫子的“大同”与“小康”之说,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再到康有为的“大同”方案、孙中山的“世界大同”;在外国。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新和谐社会”,再到法国无产者的“巴黎公社”。直至马克思设想的自由“联合体”。这一切都蕴涵着人类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与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3.
朱又可 《领导文萃》2008,(24):40-40
目前看到一段未公开的资料,记录了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一段讲话。任老讲“和谐”。他说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并说这是他自己的说文解字:“和”,就是每个人都有粮食吃,“口”字旁边一个“禾”嘛:而“谐”呢。是“皆”加一个“言”,让人人都说话。“人人有饭吃,人人畅所欲言,不就是‘和谐’吗?”看过者无不大笑。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社会目标,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亮点之一。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思路上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列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的重大贡献。2005年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5.
刘宏健 《决策探索》2007,(11):55-56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谐社会无疑是美好的社会,它要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安定秩序、诚信友爱等等.探求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应该把握和谐社会所特有的,与其它社会所不同的,最本质、最主要的特点.和谐社会所特有的最本质、最主要的特点应该是"和谐".而和谐的实现有赖于宽容、平等和协商妥协.宽容是和谐的基础,平等是和谐的条件,而协商妥协则是达到和谐的主要方法.有鉴于此,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应该是法治下的宽容、平等和协商妥协.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明确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足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5年之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哲学之父。“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领导的工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在有形层面“无为”,在无形层面必“有为”;高层管理者的“无为”是基于中层和基层的“有为”。“有为”蕴含在“无为”之中,“无为”驾驭在“有为”之上。领导较长时间不在组织中,组织的工作正常开展,按照领导的话说,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马正其 《决策导刊》2005,(12):11-13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下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进我国礼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文字结构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和”者由“禾”与“口”构成,“谐”者由“言”与“皆”构成。“有禾入口,人皆能言”,社会则和谐也。前者系民生与社会保障,后者系民主与言论自由。解决好“民生”与“民主”两大问题,社会则走向和谐。“和谐”二字,在中国的文字构成中即充满着文化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学家将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归纳为四个方面:产品贡献——在社会的所有部门中农业是唯一生产粮食的部门,并且农业产品无可替代,农产品商品剩余的增长是非农产业部门发展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亮轩 《领导文萃》2009,(14):35-35
宗教于人类社会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但信仰的层次与心态却是天差地别。既然《宪法》明定人民拥有信仰自由,谁要怎么信法,并无置喙余地。但我们还是不免担心,在听天命之前,我们是否真正尽了人事?天也可以有三十三重,又是哪一重天的指命?“天道”的涵意,谁能说得明白?以人心度天心,难道不犯僭越的忌讳吗?  相似文献   

12.
“恒道”是竹简《老子》所表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它构成了老子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贯穿于竹简《老子》始终。老子围绕“恒道”思想所阐释的治理国家社会的价值标准,对新世纪各级领导干部建构与时俱进的价值体系,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进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适应构造和谐社会需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领导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史荣听  蒋焱兰 《领导文萃》2010,(11):100-102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忠臣们为辅助君王恪尽职守,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们往往命运多舛。  相似文献   

14.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深刻地揭示了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 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上,“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占据了主导。早在古代,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就把人类看作判断一切事物是否存在的评判者。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更是占据统治地位。道德只是对人而存在,只有人才能得到道德上的关怀和尊重,道德义务也只有对人而言才应该承担,在人类生活之外不存在道德关系。因此,强调人对自然的权利,人是宇宙之灵,万物之主,太阳为人而生,星斗为人而亮,自然为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的主人,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必然导致“人类沙文主义”,产生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无休止、肆无忌惮的索取和掠夺,忽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把人和自然置于绝对对立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哲学中有一个风趣而又富于哲理的命题即“理性的狡狯”(或译为“理性的机巧”)。他说:“理性是有机巧的,同时也是有威力的。理性的机巧,一般讲来,表现在一种利用工具的活动里。这种理性的活动一方面让事物按照它们自己的本性,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削弱,而自己并不干预其过程,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小逻辑》第394页)在黑格尔《历史哲学》中,他把“理念”比作狡猾的狐狸,躲在幕后,让事物彼此斗争,互相削弱,互相消耗,而自己坐享其成:“理念”这个狐狸“驱使热情去为它自己工作,热情从这种推动里发展了它的存在,因而热情受了损失,遭到了祸殃——这可叫做‘理性的狡计’”(《历史哲学》第72页)。  相似文献   

17.
闫薇 《决策探索》2007,(8):68-69
"和谐社会"是当今生活的关键词、主题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清醒头脑和远见卓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郑重地强调社会和谐,把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问题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既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又是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我们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礼会的能力。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和谐”将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追求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调。  相似文献   

20.
陈有芳 《决策探索》2005,(11):54-5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实的公平公正社会基础来支撑。公安机关尤其要深刻认识公正执法的极端重要性和重大历史意义,树立新型的执法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