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建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和建党实践的结晶。它蕴含着经过改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这两个方面的完满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维特征。认识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联系,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党建理论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重大突破旧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剥削制度的长期统治下,旧中国的文化传统从本质上说是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服务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  相似文献   

2.
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于它既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又是法制现代化的文化资源。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通过理性批判的整合、重铸 ,可以改造成为现代法律文化的优良成份。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现代化的要求进行改造。首先,中国文化中与封建社会相联系的部分必须抛弃;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人性、做人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要根据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新的诠释;再次,必须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文化传到东南亚各国后,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使这些国家在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发展成为亚洲的“一大龙”和“四小龙”方面,起到了文化原因上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对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仍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起到使一个民族凝聚和团结起来的作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之所以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保持统一而不分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起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当重视文化的这种凝聚和激励作用,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和团结起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所以,我们要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服务。这就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的科技如旭日般地照亮世界各地 ,现代化观念成为世界潮流。在中国 ,部分激进主义者高举现代化的旗帜 ,对传统文化遗产作激烈的否定批判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绊脚石。诚然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是必要的 ,然而对现代化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技术、经济和政治的课题 ,更重要的是应该揭示自己文化独特的精神特质。一方面 ,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看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植根于民族的传统之中 ,都是以传统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宜仅仅从一种狭隘的实用角度…  相似文献   

6.
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无论是早已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东方国家,都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使得人们对支撑其社会运行的某些深层文化观念发生了怀疑,于是反思传统文化热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提炼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思与改造,同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里我们从科学文化角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是作者从消极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作者认为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传统文化“潜结构”的全方位制约。它植根于社会土壤,而且不断得到完善和强化,形成了强大的同化力、修复机制和振动周期,使现代文化一经萌芽和引入便立即消亡、变形。对它冲击的程度决定着追求现代化的成败。 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深层内在的相互比较稳定的关系,其核心是观念系列,集中表现在中国人对个人、人际、群体、国家、社会、世界、伦理和法制的稳定既成的看法上。 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需要勇气、智慧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1945年8月至1951年9月,美国在对日本单独占领时期,采取强硬措施,对日本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不仅消除了来自日本的战争威胁,使日本成为一支和平力量,更重要的是还消除了日本社会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顽固存在的二元结构———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从而使日本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民族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过美国的改造,战后日本最终与中世纪一刀两断,跨入现代国家的行列。日本的现代化终于有了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化是最具民族特性也是最具文化差异性的文化品类,正是这种民族性和差异性最容易引起关注.但是一味主张文化“绝对性”“原汁原味”地对外传播,对“国家公关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而言是不现实的.传播者在选择传播内容和方式时要有所取舍、提升和创新,注重对世界文化共性的展示和文化差异性的改造,注重用现代元素展示传统文化主题.这种文化调试应该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对外传播,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10.
英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新颖  龙献忠 《江淮论坛》2004,1(5):141-144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会受到该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对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概念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并以英国作为个案,分析了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其现代化进程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以供其它国家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现实意义李守礼现代企业文化起源于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它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汉字传统文化圈,却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因此,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现实价值,应成为中国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时 ,自然而然地又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理念一样 ,儒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精神或市场经济原则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然而 ,任何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必须是在吸收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以往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儒商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必将对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建构和完善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它所蕴含的古典式的商品交换精神也应该为现代市场经济所借鉴和利…  相似文献   

13.
国外不同发展模式的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吸收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外来文化,是文化传统更新的重要条件。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国外不同的发展模式即资本主义的以英、美、法等国为代表原发式,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后发式以及正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发式三种模式和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进行分析,以冀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国家。在那个社会过渡时期,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启动了现代化的第一基石?英国社会过渡时期有这样一股社会经济力量,他们作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动者和农村社会的脊梁,掘到了第一桶金,对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英国率先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最初的政治经济力量。这就是英国的富裕农民。英国的富裕农民经历了由采邑制度下的农民向资本主义农场主的演进,他们最终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启动者。  相似文献   

15.
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对中国文化吸收和融合的过程,在吸收和融合的同时又按本土文化的发展特点以及风俗习惯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使两者成为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以奈良时期、平安时期为例,探讨日本在佛教、文字、书法、绘画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的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难以作出绝对性判断的问题。毫无疑问,笼统地说传统文化对早期现代化是阻力或动力都将失之于偏颇,理性的方式应是从传统文化体系内部剥绎出哪些因素有助于或有碍于现代变迁,哪些因素经过“解释”或改造发生现代性转换。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以三种形态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发生深刻的联系:一、直接支援;二、间接结合;三、阻碍现代化变迁。三种形态的错杂和碰撞,既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的山重水复,又体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传统文化作用于…  相似文献   

17.
圣德太子所颁布的《宪法十七条》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并辅之以道家、佛教思想影响。本文通过对《宪法十七条》的内容分析发现其思想在中国典籍中的出处,探明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智慧。《宪法十七条》对儒道思想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吸收,圣德太子并非完全照搬中国文化,而是通过有意改造使之符合日本政治的需要。本文揭示了早期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只是作为知识性的吸收这一特点,尚未内化成为日本人的价值观念,而且《宪法十七条》并非法律,只是对官吏的道德训诫,缺乏具体的奖罚措施,其强制力和权威性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缘上一衣带水,文化上交光互影,形成了一个历久不衰的东亚文化圈落。在悠远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都曾如饥似渴地咀嚼过、吸取过对方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民族的学养,改造自己的国家。研究古代史的学者多瞩目日本遣隋使、遣唐使为扶桑带去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大化革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则青眼相看西方文化通过日本传入中土,对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起过直接的催化作用。然而大千世界并非如此绝对化,譬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提出过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方案,但明治维新的启蒙思想家吉田松阴改造日本的初衷,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不少启示的。  相似文献   

19.
党彦虹 《江淮论坛》2006,(2):101-103
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是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体制模式。长期以来,许多人将它视为是实现现代化的障碍。然而,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启动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有着根本的差异。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必须注重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例如:“大一统”思维,权威与核心意识的认同,忠君与爱国的对等,若加以改造,就会成为现代化的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文化安全观发生了战略性转变,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提升。正确应对文化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面对的课题。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建设并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展是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