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年6月15—19日全苏蒙古与中央亚的文化和艺术学术会议在莫斯科国立东方民族艺术博物馆召开。会上宣读了54篇学术报告和研究报导。参加会议的有科学院所属东方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民族研究所、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代表;还有莫斯科大学,国立东方民族艺术博物馆、国立爱尔米达日博物馆、全苏文物修缮科学研究院、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属历史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和语文研究所的代表;以及各有关加盟共和国的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和民族研究所、各大学和博物馆等单位的代表。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秘书、院士阿利耶夫宣布会议开幕。苏联  相似文献   

2.
1983年2月15—18日苏蒙两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协作委员会于莫斯科举行第一次会议,以蒙古科学院副院长、委员会蒙方主席·纳查格道尔吉院士领导的蒙古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代表团成员有: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蒙古科学院通迅院士A·鲁布桑登德布,蒙古科学院通讯院士H·伊什湛次,蒙古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H·色尔奥德札布,蒙古科学院哲学、社会学和法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委员会蒙方学术秘书·鲁布桑策伦。苏方代表团以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历史、语文和哲学研究所所长、苏联科学院通迅院士  相似文献   

3.
据苏联《亚非民族》杂志1987年第1期报道,第7次全苏“远东文学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学术会议于1986年6月24-26日在莫斯科召开。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和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共同组织了这次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80余篇。学者们就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日本文学、蒙古文学、藏族文学、越南文学及朝鲜文学中的许多文学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现将会议上有关蒙古文学研究的内容摘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齐比科夫(1873—1930)是苏联布里亚特著名的藏学家和蒙古学家。为纪念这位学者,在布里亚特社会科学研究所提议下,从1973年开始,每隔4年召开一次专门的藏学、蒙古学学术会议,会议名称定为“齐比科夫学术会议”,地点设在乌兰乌德。“齐比科夫学术会议”虽然是地方科学院主持召开的学术会议,但在苏联东方学界影响很大,苏联较著名的藏学和蒙古学中心几乎都派代表出席会议。该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央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文学  相似文献   

5.
据苏联《亚非民族》杂志1988年第2期报道,1987年5月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举行专门会议,成立了全苏蒙古学家协会(简称BAM),各地的蒙古学研究中心、有关的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及政府有关部门派代表出席了会议。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所长、通讯院士基姆致开幕词。他说,成立全国性的蒙古学家协会,将进一步促进苏联对蒙古历史、文化、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革命经验及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协会将尽可能地把绝大多数蒙古学学者团结起来,有效地促进苏联蒙古学基本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学讨论会     
1982年9—10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主持召开了题为《越过资本主义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文学》国际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匈牙利、越南、东德、蒙古和苏联的学者。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所长П·B·巴里耶夫斯基主持了开幕式。他指出,这次学术会议是  相似文献   

7.
据苏联《亚非民族》1989年第3期报道,在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和全苏蒙古学家协会的联合组织下,于1989年2月14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全苏第二次蒙古学学术会议。苏联的蒙古学会议也叫作“符拉基米尔佐夫学术会议”,第一次蒙古学会议曾于1984年12月3—5日在莫斯科召开,是为  相似文献   

8.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涅克柳多夫是苏联当代著名蒙古民间文学研究专家,现任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涅克柳多大1941年生于莫斯科,196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从师于E.M.米列金斯基教授,研究俄罗斯民间文学及世界各民族史诗,并在导师的劝告下自学了蒙古语,专攻蒙古民间文学。在莫  相似文献   

9.
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献编辑部不久前出版丁《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蒙古手抄本和木刻本目录》一书的第一册,目录还包括苏联有关西藏的两千多本抄本和木刻版本的说明。目录分为文学、历史、法律、私人文件、信函、医学、地理、天文、民间口头创作等。它充分地利用了列宁格勒分所蒙古藏书库的资料。苏联搜集蒙古手抄本和木刻本工作有悠久的历史,1720年圣彼得堡艺术堂最初的蒙古  相似文献   

10.
1977年10月17日至22日在苏联塔吉克共和国首都杜尚别召开了“公元前二千年中央亚古代历史民族问题”国际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苏联—印度社会科学协作委员会和国际中央亚文明研究会共同发起,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央亚方案参加国的积极支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英国、匈牙利、民主德国、印度、伊朗、蒙古、巴基斯坦、苏联、美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共11个国家的91名学者。  相似文献   

11.
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第四次国际蒙古学大家会简讯及论文索引,现将苏联历史学副博士胡佳科夫对这次会议的综述摘译如下,从中可见当前国际蒙古学研究之一斑。研究中央亚诸民族的上古史对于了解该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蒙古境内划分出中更新世列瓦卢阿—莫斯特时期考古文化是考古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近年来考古学家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大最石器时代遗址中划分出一些文化综合体,就其石  相似文献   

12.
据苏联《亚非民族》1986年第一期报道,1985年5月,苏联学术界为纪念波塔宁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在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历史语文哲学研究所召开了题为“西伯利亚及毗邻地区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学术报告会。来自全苏三十二个城市的一百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波塔宁一生致力于西伯利亚考古和民族学研究,同时也涉猎蒙古和中国北方民俗研究。他曾到过中央亚和中国的一些地区进行考察,并且是第一个到过西藏边缘地区的俄国学者,他对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作过描述。  相似文献   

13.
据《亚非民族》1985年第3期报道,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和语言研究所1984年12月3日至5日在莫斯科联合组织召开了纪念弗拉基米尔佐夫诞辰一百周年全苏蒙古学学术会议。共有八十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他们来自莫斯科、列宁格勒、新西伯利亚、伊尔库次克、乌兰乌德、埃利斯塔的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科学院副院长Ш·纳查格道尔吉院士、  相似文献   

14.
蒙苏两国科学家的积极合作是依照“苏蒙科学技术合作协议”的原则和组织形式进行的. 蒙古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正在发展同苏联科学院历史、考古、东方学、民族学等研究所的双边合作。近年来两国学者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研究方面进行了大力合作.为了深入研究蒙古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开展了民族志考古调查,这些工作不仅对专题研究,而且对编  相似文献   

15.
1983年8月31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召开了第一次苏蒙民族学学术报告会。这次会议是按照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制定的科学协作计划召开的。会议共听取了21篇报告,其中苏方7篇,蒙方14篇。蒙古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纳查格道尔吉致开幕词,他强调了苏蒙两国民族学合作的目的,以及1983年两国学者在乌布苏省共同进行田野考察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藏蒙文文献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藏蒙文文献评述[苏]A..萨济金(A..C)如果我们不细心地、全面地研究东方诸民族的书面文献史料,就不可能认识并介绍他们的文化、文学创作、法律、种族及宗教等方面的历史知识,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亚洲诸民族各个领域中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  相似文献   

17.
米哈依洛夫,格奥尔基·伊万诺维奇1908年12月23日出生于彼得堡一个工人家庭。193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东方学院。1952年11月1 3日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1971年6月11日获语文学博士学位。1955年11月4日任高级研究员。1931年、1935—1938年相继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合作总社经济委员会和人民军中任指导员。1931—1935年在列宁格勒东方学院任教,1946—1952年在苏联历史语言学院任教。任蒙古语教研室主任。1938—1941年在外国语文学出版社工作。1950年起为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人  相似文献   

18.
《蒙古岩画》一书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奥克拉德尼科夫多年来在蒙古进行实地考察的总结,也可以说是蒙古岩画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于1981年由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出版。蒙古高原上不仅有草原,而且多山脉,在山岩上经常能发现石刻绘画,式样各异,数量繁多。这些岩画反映了从旧石器时代起生活在蒙古土地上的古代人民的历史与文化,是研究中央亚古代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据苏联《亚非民族》1990年第3期报道,1989年10月在苏联乌兰乌德市召开了“蒙古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史料学与传统”国际性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国际蒙古学家协会、布里亚特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苏联蒙古学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在国际蒙古学界,以这种方式组织学术会议尚属首次。出  相似文献   

20.
近二三十年来,社会学在苏联取得了全面的发展。1968年组建的苏联科学院具体社会研究所(从1972年起改名为社会学研究所),成为全国社会学的主要科研中心和协调中心。在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的全苏系统研究所(莫斯科)、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经济和工业生产组织研究所(新西伯利亚城)、苏联科学院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所(列宁格勒)、苏联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