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成为热点,怎样解决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目前我国城乡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需积极探索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形式,采取有效的政策,使弱势群体医疗救助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以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扶弱济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孟的仁爱大同思想、管子的“九惠之教”、墨子的兼爱互利构成了中国救助弱势群体思想的重要源头。当前,救助弱势群体是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救助弱势群体可使广大人民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力量,从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弱势群体可分为经济、心理和就业弱势群体。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机制,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必将有助于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全面实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廉书义 《社区》2003,(24):23-23
青岛市市南区以维护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为出发点,以应保尽保、应保必保为标准,实施“阳光救助工程”,通过建立低保双向申请监督制、成立“低保公益服务队”、开辟“阳光救助求职窗口”、发放服务对象“连心卡”、规范低保评估体系和审批程序、实施承诺服务等措施,完善了以政策救助、社会互助、精神救助、就业援助为主要内容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构筑起社会救助的立体网络,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相似文献   

5.
论政府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和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显示,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救助弱势群体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政策的体现,是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增长的需要,能防止社会问题不断滋生。构建社会安全网,救助弱势群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应完善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和政策倾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资源,让弱势群体尽快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两汉社会救助思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和救助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救助对象主要包括“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等社会弱势群体。以国家救助为主要救助方式,救助内容和措施有蠲免徭役、赋税,减轻刑罚,赈济生活用品,问医施药,掩埋遗骸等。同时,大力提倡宗族救助和民间义行,作为国家救助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7.
东方 《社区》2002,(22):30-31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关心重视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两个确保”要到位,以保障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这是人民政府爱人民,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但是,解决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仅有基本生活救助是不够的,还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文章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自身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四个维度界定其范围,分析现有的弱势群体救助机制的局限性,并阐述了社区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与“互联网+”的融合是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互联网+”社会救助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成本低、网络化、互动灵活性强等优势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方式,实现社会救助的多元化、社会化、精准化和高效率。社会救助制度从应急化范式到民生共享范式的演进过程中,“互联网+”社会救助助力社会救助对象精准化识别、救助信息跨部门共享、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社会救助整体性治理,为构建社会救助的民生共享范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现载体。然而,“互联网+”社会救助在发展中面临信息弱势群体、共享壁垒、信息安全及准入机制等需求表达、管理与协作、技术、资源等现实困境。因此,应更新社会救助理念,改进贫困识别机制,拓宽需求表达渠道;破除制度碎片化运行,优化社会救助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救助的制度整合;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目标,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协同和网络服务机制,促进“互联网+”社会救助新发展,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治理,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公益救助广告旨在宣传公益救助活动中对弱势群体应采取的人道救助与伦理关怀。我国公益救助广告集中凸现了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公平正义、道德权利等伦理诉求,在公益救助事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维护弱势群体的道德权利、引导社会公众实践道德义务、实现人道救助与伦理关怀的统一、促进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已成为其独有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分化速度的加快,弱势群体问题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保护弱势群体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许多地方已经启动了"帮扶弱势群体工程".但在对弱势群体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出现了诸如"顺其自然论"、"无关大局论"、"能量有限论"、"价值弱势论"、"救助脱贫论"和"单靠政府论"等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简单、模糊和片面理解,澄清这些认识,既有助于促进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深化对改革的认识,及时调整现行政策,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阅读的弊根是把陶渊明放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框架中来审理。其实陶渊明出任的直接原因是贫、饥,上有老下有小,而归隐是由于他生于乡野,官场生活终不适应。在中国古代田园诗人中,唯有他笔下的田园世界呈现"可居而可赏"的境界。他的诗风是农耕气质的伟大象征。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分量和意义堪与屈、李、杜比肩。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每个主体曾被"左"的错误长期遏制而难以表达的利益追求得以日益释放,爆发出神奇的巨能,并经逐渐健全的法治的规制、道德的导向,整合出强劲的动力,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主体的利益追求日益地真实、显明、多元和强大起来,真正发挥其动力作用。这是20多年来中国社会蔚为壮观的大变化之一。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化境”说,不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和译学理论的研究走出“沉寂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称舜戏曲深受汤显祖的影响 ,前期剧作和“传情”理论表现出对“至情”的赞颂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作为生活在明清易代时期的落魄文人 ,他又与那个时代和环境紧密相连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传情理论和戏曲创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以“诚”为主体 ,他“情正”与“言道”结合的“言情”倾向 ,是他的特色 ,也是他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余华论     
余华以其富有创造性、超越性的写作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这一个”。他对文学意义的回避与探询构成了写作理想和文本实践的矛盾,从叙事法则和策略上进行“精神真实的奇想”以及以“寓言式写作”建构文体形式都使得余华的小说世界在文学的“变”与“不变”之关系参照中获得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知识产权权利人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权利人有权主动行使的权利范围小于权利人有权禁止他人侵犯的权利范围,即“权利”与“被侵犯的权利”的范围不一致。如果将知识产权视为一个圆圈的话,权利人可以主动行使的权利在圈内,是有限的权利,而权利人有权禁止他人侵犯的权利则在圈外,并且是无限的权利。本文列举了存在于知识产权领域的此种现象并且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以期能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及使用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译八大名著”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严译标准“信、达、雅”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度被奉为圭臬,但也不乏怀疑甚至批评。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目的论,接着运用目的论的“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这一基本原则分析严复翻译西学所采用的策略,指出其翻译策略内在的目的性,同时试图从目的论角度解释“信、达、雅”之争。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许浑其诗被不少诗家指为“气格卑弱”、“气未深厚”,此论实为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20.
洗钱罪是公认的国际犯罪。1997年,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洗钱罪,并通过修正案不断完善对其的定罪量刑。2020年,《刑法修正案(十一)》就洗钱罪再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在洗钱罪主观方面,《刑法修正案(十一)》虽然删除了“明知”一词,但在对洗钱罪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考量上,应考虑其对行为对象性质的认识程度,将间接故意包含在主观要件中。在洗钱罪打击范围上,《刑法修正案(十一)》取消了“帮助”“协助”等表述,洗钱行为不再局限于对上游犯罪人的帮助行为,而是将上游犯罪人包含在洗钱罪主体范围内,对司法实践尤其是国际间追逃追赃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追究跨境洗钱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