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友泽 《江淮论坛》2011,(5):180-184
与以往文学史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宋代南渡诗歌对黄庭坚、陈师道诗法的继承是局部的而非整个诗坛的主导。比较而言,江西诗派成员或江西后学对黄、陈诗法的继承较其他诗人要多。南渡诗人对黄、陈诗法中用典与章法继承较少,而对句法及语言继承较多,对黄庭坚诗法的继承远远超过陈师道。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与陈师道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二人交情深厚 ,主张学杜 ,使江西诗派后学将杜甫列为初祖。他们的艺术旨趣与风格颇多契合 ,相互有所取舍 ,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陈与义诗     
元代文学家方回在评选唐宋诗时,标榜江西诗派,并创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是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在此以前,吕居仁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尊黄庭坚,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以为源流皆出庭坚。二十五人中没有陈与义。方回认为,与义诗以陈师道为师。师道诗以庭坚为师,而庭坚诗最尊杜甫,以为诗家之极则,心慕手追,遂传杜甫之学。因此,方有  相似文献   

4.
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祖师,自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来,即为众所公认。其后虽有方回《瀛奎律髓》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祖,而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历代言江西诗派者,仍祖黄氏。因为以杜甫为主,不过是探源之论,于时太远。且如黄庭坚,虽以学杜相号召,也不是左规右矩,亦步亦趋,而是要从继承中  相似文献   

5.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际的重要诗人,江西诗派中的后起之秀。他的诗歌不但较早以反对异族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放射异彩于宋代诗坛,而且在艺术上也对黄庭坚、陈师道的诗风有所突破。宋末元初的方回说:“古今诗人当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四家为一祖三宗。”(《瀛奎律髓》卷二六)对陈与义给予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宋诗的讨论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谁的诗歌最能代表宋诗的特点。有的认为,苏轼诗歌成就最高,是宋诗的当然代表。也有的认为,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影响深远,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也还有人认为,苏、黄任何一家都不能代表宋诗的全部特点,只有包括“苏、黄、陈诸公”的“元体”,一大批作家才能代表宋诗的全部特色。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有些偏颇,这些同志没有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在诗坛上,与当时文坛领袖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诚然,从总的方面说,黄庭坚的文学成就是无法与苏轼比肩的.但他的诗歌创作自有其特色,对后世,尤其是对南宋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苏轼.许多人学习他,竟然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流派,这便是人所共知的“江西诗派”.作为“江西诗派”宗主,黄庭坚在唐诗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勇于探索,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语言技巧,为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异彩;使诗歌在  相似文献   

8.
翁方纲倡导"肌理"说,以"理"来标举宋诗区别于唐诗的特质,首次从理论上将宋诗作为一个与唐诗相异的传统来肯定;以此为基准,他推尊黄庭坚为宋诗的宗祖,并提出黄诗的"逆笔节制"之论,开创了黄庭坚诗歌接受的新视野,为宗宋宗黄诗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翁方纲奉黄庭坚"以优厚为本"之语为他一生"学问职志"的标准,校勘、合刻了《黄诗全集》,将对黄庭坚诗歌的传播与接受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翁方纲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为宗宋派诗学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在清初宗宋派与晚清宋诗派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方回是继陈师道、吕本中以后能深切领会“山谷之旨”并发扬光大江西诗派理论体系的重要诗人。方回没有单纯地把诗风和诗技蹈袭看作宗派传承的衣钵,而是结合南宋江西诗派发展实际,采用铨选实证的手段,以实践创作返观“山谷之旨”,重在考察师法老杜、师承山谷诗学精神的创作高度和理论纯度,众多言论都表现出他对山谷诗技与诗法学说之间存在不同境界的自觉感悟。他致力推举的陈与义,不惟在创作上与江西诗派所标榜的诗歌主张合辙,在持论上也有登堂入室成为江西派中巨擘的资格。  相似文献   

10.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本文从思想内容、对前人遗产的态度、句法、音律、遣词用语的特色等方面对黄庭坚与杜甫作了全面的比较。对“唐音”“宋调”的同异承继关系 ,亦有所论及。  相似文献   

11.
一黄庭坚的诗,作为江西诗派的典范,曾雄踞两宋诗坛。而他的词则为诗名所掩,长期被人们忽视。其实,他的词在当时颇有影响,这从同时代几位著名文学家对他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陈师道说:“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入不迨也。’备极推崇。李清照说:“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也把秦观、黄庭坚相提并论。可见,黄庭坚词的名声在当时是和秦观不相上下的。黄庭坚词现存约一百九十首,超过秦观、周邦彦;从质量来看,虽不免利钝互陈,精粗错杂,然而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对苏轼的转变词坛风气,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是南宋与陆游齐名的“中兴四大家”中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力求冲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在更广阔的领域对诗歌创作展开新的探索。他所创造的“诚斋体”,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很有特色,在当时自成一体,为诗坛一大家。一北宋后期,黄庭坚所代表的江西诗派是诗坛的创作主流,他们在创作与欣赏上,偏重于形式而忽略内容,强调诗歌的创作技巧。但是,随着江西诗派缺点的逐渐暴露,有一些诗人,如吕本中、陈与义、曾几等人,认识到江西诗派的局限性,因而在创作实践中,力图有所突破。特别是南…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北宋洪州分宁人(今江西修水),是有多方面卓越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尤专于诗道。他不但与苏武并称“苏黄”,而且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代表了宋代诗歌的主要特色,有人贬斥黄庭坚诗歌晦涩难懂,语言生硬模糊,令人费解。担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同一性,缺点从另一面看就成为优点,诗歌的模糊令人费解的同时也能够带来含蓄蕴藉,飓尺千里的审美境界。同样道理,我们从另一角度也将看到黄诗独特的审美艺术,以及与唐诗的主要区别特征。黄庭坚诗歌的独特审美艺术,体现在他的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注…  相似文献   

14.
宋诗继承发展唐诗,其过程大体分成五个阶段。陈师道与黄庭坚乃是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换的轴心人物。陈诗是直接学杜诗而形成了他自家的诗风。他重视文学的精通更甚于政治的精通。他的诗沉浸在悲哀中,有一半为赠答、次韵、赠别之作。与杜相比,陈的忧患始终是个人的、内向的。其诗论与时有别,反对过于重视内容之诗,反对以议论为诗。而特别拘泥于练字造句和穿凿典故。由反省苏轼发生,而未见超越其上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5.
与同时代诗人相比,陈师道诗歌别成一家,这与其推崇的诗学理论密不可分。陈师道的诗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重内轻外的创作灵感触发;学赡用变的诗歌创作手法;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念以及反奇主真的美学追求,由此形成"后山体"独特的艺术个性,并对宋诗风貌形成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作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宋诗史上是最有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思想上继承孔孟,又深受禅宗熏陶,创作上师承韩愈、杜甫,且援佛入儒,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创作伦理,大大拓宽了诗歌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7.
江西诗派中有十多人存有词作,其中有几位如黄庭坚、晁汁之、吕本中、陈与义等人还享有词名.江西诗派的词作,虽然不像他们的诗歌那样有明确的宗主、比较明确的审美标准以及大体一致的创作特色,但是也有一些共同倾向:他们都有以情韵见长的婉约词,这些词弥补了他们诗歌偏重于骨力而产生的缺憾;他们都有糅合情韵与骨力的清刚词,这类词是他们将江西诗风与传统词风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其间透漏出南宋后期姜夔词风的一点消息.虽然江西诗派并没有发展成为江西词派,但是他们的这些共同倾向,却是"西江一派"从南唐晏欧风韵向姜夔清空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江西诗派的中坚,黄庭坚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以贬谪黔南为界,黄庭坚诗歌形式观由重视文学之"格律"变为遵奉音乐之"律吕",而其诗美理想亦相应的由"奇崛"之美突进为"老朴"之美。鉴于宋代尚未断绝的音乐文学传统,使得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仍十分密切,从音乐以及乐论的整体技术化、形式化的角度去探究黄庭坚形式观的演变及其美学意蕴,对于理解宋代美学、文学思想的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85年9月,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宋代文学首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比较集中在宋诗的一些重要问题上展开争鸣:一、宋诗的分期问题有三种意见,仿唐诗体例分为四期;按风格流派分为十一派;按历史顺序分为六期。二、宋诗的特点与评价:宋诗约为唐诗的三倍或四倍。历来绌宋诗者甚多。但这是一种偏见。宋诗自具有其特色,可以看作与“唐音”相对待的“宋调”。至于谁最能代表宋诗艺术特色的问题,则有三种意见:江西诗派;苏轼和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都能共同体现宋诗特色。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评价:对欧阳修所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有的持肯定意见,但  相似文献   

20.
陈与义的一生以创作闲淡风格的诗歌为主,他在当时以至后来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方面诗创的成功。这不仅是因为蕴含于诗歌文本中的闲适情怀,更是因为他对江西诗派弊病的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