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的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相似文献   

2.
选贤与能一向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历代的人们都为贤能的被发现或被埋没而或喜或忧。春秋时代伯乐识千里马于槽枥之间,更是引发了唐代大作家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深沉感叹。这叹息是这样久远、悠长,一千多年来不断有人应和着,成了许多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7,(3):59-60
已故作家王小波讲过一个驴和马的故事,大意是:驴来到草原上,看到了马,以为是表亲,于是快乐地奔了过去。草原上的马却从没见过驴这玩意儿,以为是魔鬼,便被吓得一哄而散。结果,一方急于认表亲,一方急于躲鬼,都要跑到累死才算。这里的驴,说的是“源于西方的智慧”,马指的就是国学。  相似文献   

4.
正在生命中,苦难和伤痛总是如影随形。但是,当我们一旦正视这些苦难和伤痛的时候,苦痛仿佛也就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也许见过这种现象:人们为晾晒衣服的方便,在树上拴一根铁丝,铁丝的两端分别箍在两棵树干上。随着树干越长越粗,铁丝也就越  相似文献   

5.
清晨,朝阳徐徐地在氤氲中撩开了面纱,铺陈在后街中央的是一路梨树。 天上的云块渐渐地变白,地上的树影斜曳着。抬头望去,枝上的苞芽凌乱缤纷,象一枚枚漂亮的纽扣,点缀着春的华丽。  相似文献   

6.
毕淑敏 《社区》2012,(17):20-20
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相似文献   

7.
日子     
日子一页一页地被撕去,散乱地布满房间,像秋天里的落叶。生命是一棵扎根在大地上的植物,难道从一开始,迎接的就是义无反顾的凋零?日子,把乳白的芽儿拱出土层,把嫩绿的叶子一片一片地张开,把花朵一枝一枝地释放出香味,把果实酝酿成希望的彩色,甜柔的收成。  相似文献   

8.
农民和狐狸     
洪帆 《可乐》2011,(8):49-49
从前,有一只聪明的狐狸,它可以告诉你知更鸟为什么在春天出现,夜晚为什么能看见星星,但它无法知道人类行事的原因。狐狸几乎没见过人类,它生活在草原上,人类生活在农场里。  相似文献   

9.
日本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积多年的研究成果 ,从日本社会结构的角度界定了日本民族性格的特征 ,揭示了隐藏在日本人行为和日本社会结构背后的规则。根据中根千枝的这一理论 ,探寻日本社会的深层结构与日本对侵略战争暖昧态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日本对侵略战争的暖昧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以本集团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论11世纪初期欧亚草原上的迁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海至阿尔泰山之间的欧亚草原在10世纪末期被突厥语诸部落联盟占据着,从东向西,分别有基马克人、库蛮-钦察人、古思人、佩切涅格人。11世纪初期,在欧亚草原上发生了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改变了欧亚草原上的格局。到13世纪蒙古人西征时,中亚草原西部和东部都由钦察人占据着。这次迁徙运动还使锡尔河草原上的古恩人进入了南部定居地区,其中,塞尔柱人在西亚建立了大帝国。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用诗歌的语言描写的小说化散文。作品描写了天山深处伊克苏龙草场上草原与人的生命融合而不可分离的动人故事,在自然与人的体察中,揭示了蒙古民族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发掘这个草原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和雄强的生命伟力。  相似文献   

12.
至尊崇拜     
我终于来到了那里,阳光下的额仑草原,弥散着比深秋更沉重的凄凉,露出雪面的每一根飘摇的草尖上,都透出苍老衰败的气息,枪下残存的天鹅早已离去,曾经勇猛喧嚣,神出鬼没的狼群也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凄清、寂静、单调的草原在那里仰望天空,思索发呆。  相似文献   

13.
8月底一个安静的午后,夏末的阳光下,一个孩子手挥一根带梢的竹竿,在哄那些想进入场院的鸡。背景是有名的“洛阳大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与中国生命美学相继出现。作为寻根思潮的早期力作,《黑骏马》走入偏远草原,以凄美的爱情悲剧揭示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疏离,展现“失根”之痛。以“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美学为视角,《黑骏马》的寻根叙事展露着“生命”的终极关怀。这种解读从一个新的角度确证了《黑骏马》的精神内容,为寻根文学的意蕴阐发提供了新的理论途径。在生命美学视域中,《黑骏马》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剖析,将草原传统思想、女性价值认同、文化的时代冲突等现实问题置于终极的“生命”关怀之中,以文学的力量加强了民族情感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叶子 《百姓生活》2014,(11):39-40
见过3次面的准婆婆突发重病 2005年1月26日,草原小城杜尔伯特年味渐浓,从深圳赶回老家过年的娜仁,与男友李纯刚一道去拜见术来的婆婆张淑范。  相似文献   

16.
扒根草     
亲爱的读者,你见过扒根草吗?它是一种矮小纤长、节节生根,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别看它默默无闻,但却忠诚地保护着水土,作无私的奉献!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痕迹     
究竟什么是生命的痕迹?我望着窗外广远的夜空,百思不解。撒哈拉的流沙磨平了金字塔的尖顶,诗人们回环往复的一咏三叹也随历史的滚滚波涛化为云烟,成吉思汗的一生光辉灿烂,死后也只不过在草原上拥有一块方寸之地,西施、貂蝉、玉环、飞燕的青春容颜也随时光远逝,随历史成烟。苏子亦云:“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什么才是生命的、人生的永恒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袁岳  孙淑琴图 《可乐》2011,(7):77-77
王均瑶我见过一面,之后到他去世我都没有再见过他;我也见过华罗庚教授一次,之后到他去世也没见过。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大部分人我们这一辈子只会见一次面,这还没包括那些一辈子从没见过的人。我曾在很多大学做职业演讲时给在座的同学说:"也许这是这辈子我们之间唯一的一次见面。”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20.
奶奶的手     
我的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身板还硬朗。稀少而花白的头发,裹在黑纱包头布里。宽宽的额头上,布满了一条条水纹形、深深的皱纹。深陷的眼窝里,一双慈祥、安静的眼睛,迷成一道缝。尤其是她那双老树枝似的手,干燥、瘦小、枯黄,一根根蓝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