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被首次提出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但其萌芽却在中共建党初期。作为中共早期重要成员,张申府当时已经产生这种思想意识。他较早地提出实事求是,触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弃绝习传,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方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用在中国就应该中国化,并认为革命要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着眼于中国劳工阶级的解放。同时,他积极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无法指导中国革命,更无法形成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看,张申府的这些观点仅是思想火花,论证不足,并且有些观点有失偏颇或值得商榷,但他能在当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非常可贵。  相似文献   

2.
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列主义只有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只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得益于形成,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新的发展和理论升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运动有了又一新的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郁志龙 《社科纵横》2009,24(10):27-28,30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根据国际环境重大变化,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清醒认识时代主题。实践反复证明,每当我们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清醒认识时代主题,把革命和建设同时代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前进一步,就能取得丰富硕果,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遭到失败,革命和建设就要遭受损失。  相似文献   

4.
西学东渐以后,"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中西文化的会通之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于"经世致用"的精神传统,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传统的"经"已经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建"致用"的"经",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担当起了"经"的角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经"来指导中国文化的重构和变革,本质上体现了哲学思想的范式革命,昭示着文化传统实现现代转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10):119-123
从文化融合视域考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经验和启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方法途径,即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史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途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突破性的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防止和反对来自“左”右两种错误思潮的干扰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8,(11):27-30
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当前发展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严密的逻辑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过程的渐进性、参与主体和覆盖领域的广泛性以及党全力以赴的坚定性。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其胜 《社科纵横》2010,25(12):8-11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与中国国情有紧密逻辑联系。特殊的中国国情隐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依据,催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生长;多样的中国国情蕴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容,表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途径;变动的中国的国情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时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发展。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而且有些研究还不够充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系统中国化的组成部分和逻辑必然。通过对现有一些概念分析比较可知,使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概念更为恰当。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路径有两个层面,即实践层面和文化层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法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两个部分,但主要是后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给了我们许多重要启示:一是必须坚持科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二是必须坚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前提;三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四是必须充分认识领袖群体、知识精英、人民群众共同作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1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准确分析当前形势,科学规划未来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长远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现实需要,对于我们党更好地肩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跨越,都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建次 《唐都学刊》2005,21(6):93-97
中国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宋代为萌生期,明代为展开期,清代前中期为兴盛期,晚清及近代为深化期。其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寻源溯流性、分析比较性、正变导引性三个方面。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从一个视角映现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蒋长栋 《阅江学刊》2009,(2):114-120
中国韵文文体的演变轨迹,可据其发育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以草创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奠基期,汉魏六朝以唯美为主要特征的文体自觉期,唐宋以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文体成熟期,元明清以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文体鼎盛期。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我们党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特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模式特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握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网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艳 《学术交流》2003,(7):126-128
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 ,它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积极创建中国特色的先进网络文化 ,把我国的网络建设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阵地 ,必须建设高质量的中文网站 ,开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软件 ,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传播队伍 ,加强网络受众的道德自律 ,增强我国先进网络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张净秋 《求是学刊》2012,39(2):124-129
清代宫廷大戏《昇平宝筏》受到小说《西游记》的极大影响,全面继承了《西游记》的整体框架和情节设计,但另一方面《昇平宝筏》对小说局部情节内容、结构层次、人物性格、思想主旨等也进行了改编.其改编策略的形成源于以下四点:戏曲创作实践目的的制约;小说与戏曲叙事上的差异;特殊创作、表演环境的要求;皇帝意志的决定.通过改编,《昇平宝筏》的思想意义更为单纯,表演更加集中,最终成为清代西游戏题材作品中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创造性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宇 《创新》2012,6(4):29-32,1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创立的这一政党制度的创造性价值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新局面,开创了新型政党关系学说,具有西方政党制度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领导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国情和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理论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髓论,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了革命逻辑向建设逻辑的转换,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吴立保  王骥 《阅江学刊》2012,4(5):31-36
文化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中国大学模式的构建是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中摆脱依附、寻求自主发展和独立发展的探索过程,体现出文化选择的时代特征。在建设高教强国的背景下提出建构中国大学模式的命题,表明了中国大学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化选择的视角思考中国大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传承近代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立足中国模式,以文化包容的心态融合世界大学的共同精神,遵循世界大学发展的普适规律并形成中国大学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