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你看,这是我84年春节的照片。那时的年味多浓呀?”随着羊年脚步的临近,周末,我和女儿开始打扫房间、筹备年货,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无意中找出了一本80年代的像册,翻开第一页,一张我穿西服过年的照片映入眼帘。凝视着照片中的人物和往事,80年代过春节的场景像一幕幕电影在脑中浮现。  相似文献   

2.
也许小朋友们会觉得春节就像我们一出生就看到的这个样子,一成不变,年年春节年年照旧过。可是,只要你问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家中的长辈,他们一定会告诉你:细数各个年代,春节大不同。那就让我给大家记一笔“春节流水账”吧!  相似文献   

3.
庙会里的烤串是一种“年味儿”
  要找寻北京过春节时的年味儿不得不提到庙会。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庙会,像龙潭湖庙会、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白云观民俗庙会、厂甸庙会、大观园庙会,等等,可以说春节期间,北京市每个区都会有两个以上的庙会举行,虽然各地的庙会都力求办出自己特色、风格,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几乎所有的庙会里都有烤串的身影。  相似文献   

4.
春之“节”     
万马奔腾辞旧岁,三阳开泰迎新年。奄忽岁月如同流川一般,羊年春节又来到了人问。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春节由最初的祭祀、庆丰逐步发展为祈福、庆贺、团聚、娱乐等融为一体的盛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价值取向和情感需求。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一年到头难熬的日子里,"春节"无疑是一抹让人心情舒畅的色彩。大人们办年货、烹美食、走亲  相似文献   

5.
赵杰昌  周刚 《社区》2011,(3):9-9
就像央视春晚的“备战”一样,社区居委会对每年的春节如何过都有各自的打算。有些居委会在几个月前就早早开始准备了。一般来讲,春节是中国人要“在家度过”的节日,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离家最近,对社区的需求也最多。  相似文献   

6.
又到春节了,春节是中国百姓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往年春节,大家都是乐乐呵呵围坐一座在家里吃年夜饭,走亲访友喜迎春节。如今,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出行旅游过春节也成为一种更为时尚的创意。旅游过节固然时尚,但小编要提醒大家的是:也别忘记了节日里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过大年     
只要血管里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春节就永远涌动着最温暖的亲情。以前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呢?一起跟着陶然先生去体验那份儿时的乐趣吧。  相似文献   

8.
卢燕明  何诗颖 《源流》2023,(3):56-57
<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千古名句。一千多年来,在张九龄的故乡韶关始兴清化地区流传着一道中华美食—宰相粉,相传是张九龄最爱吃的宵夜,如今是始兴人过春节必备的年货和传统的送礼佳品。春节临近,在始兴的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人流涌动,市民们忙着采办年货、走亲访友,各大商超和特产店里“张九龄宰相粉”最受欢迎,九龄故里年味十足。  相似文献   

9.
《源流》2010,(5)
刚刚过去的春节,很暖。在我的记忆里,只有冷天才有资格配得上春节,只有在寒风中才真正有春节的气氛,只有冷天才能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过春节。我的童年就一直是这样的冷天。我和村子里所有的孩子一样:头发乱蓬蓬的,偶尔会挂着打架留下的伤疤;脸上总会带着泥巴或者鼻涕风干的痕迹;因为我们在大冷天里洗脸时总喜欢缩着脖子,尽量别让脖子沾着水,所以脖子里一向藏污纳垢,为此常常招来大人一顿呵斥;我们的手都是黑漆漆  相似文献   

10.
亚龙 《金陵瞭望》2006,(4):16-16
近日,有媒体报道“春节黄金周,南京至少有3万多市民在图书馆里过大年”,言语间满是自豪与欣喜。要知道文明过年是应该的,轻松过年是惬意的,旅游过年是享受的,可如此之多的人用脑袋过年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相似文献   

11.
就像央视春晚的备战一样,社区居委会对每年的春节如何过都有各自的打算。有些居委会在几个月前就早早开始准备了。一般来讲,春节是中国人要在家度过的节日,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离家最近,对社区的需求也最多。  相似文献   

12.
共忆年味儿     
《北京纪事》2015,(3):4-4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相似文献   

13.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工作关系,我曾在国外度过了3个春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的不同,在国外过"春节"较之国内,就有了干差万别的感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国内,放爆竹是春节的传统民俗活动,而在英国却听不到爆竹的  相似文献   

14.
余玮 《中华魂》2013,(6):11-12
在那火红的年代里,我背诵过雷锋经典的名言、学习过((雷锋日记》、翻阅过《雷锋的故事》、看过黑白故事片《雷锋》、唱过红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收藏过连环画《雷锋》,也积极响应号召争当过“小雷锋”,作文里写过“心目中的雷锋叔叔”。雷锋在共和国的精神地平线上是个标志性的人物,穿军装、戴军帽的剪影是陪伴那个时代的很多青少年成长的永恒偶像,  相似文献   

15.
春节到了,总少不了逛庙会。这总让我想起50年代年年春节逛厂甸儿的乐事来。那时我才10多岁,按照当时过年的习惯,小孩子们过年都有新衣服穿。我们家孩子穿的多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新鞋。大年初一,我总会早早从被窝里爬出来,第一个给长辈拜  相似文献   

16.
正锣鼓喧天、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欢天喜地……似乎无论多么热闹喜庆的词汇,只要放在春节里,就都是妥帖的。但如今在永嘉的小村庄里,到了春节,家家户户的热闹劲似乎一年不如一年,新年的爆竹一响即过,唯独剩下那昏黄的烛光还一声不响地绽放着,弥漫出些许乡情的轻烟来。今年除夕,就在这样的一个小村庄里,我和家人一起辞旧迎新——  相似文献   

17.
周立德  南溪 《新少年》2023,(Z1):34-37
<正>同学们知道吗,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也跟语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哦。本期,老师总结了以下四类,一起来学习吧!成语里的春节春节期间,亲友见面要说拜年话,很多拜年话都是成语,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18.
田萍  林海 《华人时刊》2007,(2):66-67
年复一年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展示的日子,也因为各种隆重仪式的举行,而成为我们追忆历史、颂扬民族精神的庄严时刻。加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从全国来看,尽管地域、气候相差较大,但过年的习俗基本相同。正因如此,不同年代的春节,也许在亲历过的人们印象中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值得细细品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许许多多跟年有关的轶事,笔者写下此文,权当抛砖引玉,以唤起人们对春节一些美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19.
温暖的冰灯     
王若熙 《新少年》2011,(12):30-31
那年春节,因为有了一盏冰灯,我便觉得自己过了一个最温暖的春节。  相似文献   

20.
我儿时的岁月是在农村度过的。我们村紧邻北京东南郊著名的古河--萧太后河南岸。50年代,我们村的村民和所有的北京郊区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日里的生活十分单调、枯燥,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可言。不过到了春节,枯燥的生活便多了很多跳动的音符。村民不仅能穿新衣、享美食、放鞭炮,还能去看由村长组织排演的评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