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远的父亲     
艾晓明 《社区》2005,(24):54-54
离家的时间定在4点,两点却来了朋友,待把朋友送走,已经到了出发时间。惊觉还没有和父亲道别,回到家里提行李,父亲却先下了楼。于是我和儿子拿起背包行囊便走。小阿姨说,爷爷两点钟就起来了,一直坐在那里。15年了,父亲就这样一次次送走我们。父亲身边已经没有了和他牵手的母亲,父亲已经步履不稳、白天也合眼睡眠;醒来时上个厕所,又蜷缩不动了。我好怕父亲想到我心里想到的,而我心里想到的父亲一定想得到。我们离家越来越远,我从未流泪离家,但是这次……父亲曾经是教师、身体很强健。20多年前,我从农村回城上大学,父亲送我到长途汽车站。父亲…  相似文献   

2.
《北方人》2006,(8)
火车上,同座的是一对母子,黄昏时分,母子俩有些坐立不按起来,儿子在窗玻璃上把脸贴扁了,张望着。我问那一个一直在张望的儿子,有什么事要发生吗?那母亲不好意思地冲我笑了笑了,儿子转过身子对我说,他爸爸是火车司机,忙得一个月没有回家了。今天是他爸爸45岁生日,他和妈妈想给  相似文献   

3.
载言 《新天地》2012,(2):10-11
在春运这个铁路上最繁忙的时候,火车司机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唐莹馨作为一位女性能从事这份女性很少眷顾的职业,还得益于爸爸潜移默化的影响。唐莹馨的爸爸唐显生今年59岁,是一个普通的火车司机长,为人憨厚老实。虽然火车司机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他一直乐观开朗,至今仍在铁路战线上忙碌着。  相似文献   

4.
范家生 《老友》2013,(10):25
比常回家看看更可贵的是什么?是耐心!一只乌鸦落在窗外的树上,坐在客厅里的84岁的父亲便问正在看报纸的48岁的儿子:那是什么?儿子看了看说那是乌鸦。一会儿,父亲又问:那是什么?儿子说那是乌鸦。没多久,父亲接着问:那是什么?儿子有点不耐烦地说:"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那是乌鸦!"然而,当父亲第四次问儿子窗外树上是什么的时候,儿子有点咆哮了:"你烦不烦?我都说了好几遍了,  相似文献   

5.
掌声在远方     
王国军 《山西老年》2010,(12):44-45
那一年,我18岁,高考失利。我想复读但又害怕考不上,心理压力很大。站在灰色的七月里,父亲扛来一只旅行箱,说,走,跟我出发吧。就这样,在麻麻细雨中,我和父亲踏上了南下的火车,目的地是长沙。我的两个叔叔都已经在那边安家。等安顿好了,父亲却并不急着让我去找工作,他先是带我去火车站兜了几圈,然后才说:"我们去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读了《给爸爸打工》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文中讲了一位美国父亲让自己的孩子从六岁时便开始在他的小餐馆里做一些杂活,从而磨练他的意志。由于小时候养成吃苦耐劳,严格自律的品质,儿子在参军后表现突出,两年后就被提升为上尉。文章有这样一个片段:当儿子在餐馆里的劳动得到大家赞扬的时候,儿子提出要父亲发些工资给他。但父亲却对他说“:你现在的劳动能够养活你自己吗?”儿子从此再也不提工资的事了,工作得更加认真了。看到这,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几乎不让我做任何家务事,我每天早上一起床,洗脸刷牙的水都为我准备好了;当我…  相似文献   

7.
那天夜里天空飘着大雪。我回家的心情迫切,下了火车没有住店,打的回家。司机说少150元不去,这个价格有些贵,可想着这大雪天谁也不容易,便没有再去计较那几十块钱,拿出手机告诉家里我两个小时后到家。本以为车会很快到的,但没想到的是,司机在半路上又拉了几个顺道的,然后又把他们送到家,里拐外拐耽搁了近半个小时。而且这几个人每人都收30元,加上我的150元,这一趟他可没少挣。我生气地对司机说到地方后给100元,司机一个劲对我说好话,让我理解。我心里很不高兴,但也不好意思说什么……于我到了家,父亲已在大门口等着我,迎了过来。  相似文献   

8.
父亲一生为人忠厚、谦和、坦诚,结交朋友甚多,朋友多故事就多. 那一年,有一位朋友从东北来京办事,由于我家离火车站较近,因此一下火车,就先奔我家,一来顺便探望父亲,二来为了行路办事方便,把行李暂寄我家.那时我们兄弟姊妹六人,父母工资较低,生活十分艰难.父亲是要脸面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热情地接待朋友,略备便餐再加薄酒一杯算是为朋友接风.父亲的朋友也时常带些东北土特产来,正好是我和弟弟妹妹打牙祭的好机会.父亲的朋友来访是我们儿时的一件乐事.那天父亲的朋友办完事已是下午五点多钟,父亲留他吃完饭,他说还要赶火车去南京,父亲说:"既然如此,我也不强留,你把包裹检查一下."只见父亲的朋友乐呵呵地说:"哎呀!大哥,我还信不着你么?"父亲坚持说:"亲是亲财是财,人财两清,免生误会."他不情愿地打开了包裹检查了一下,忽然咂了一下舌,父亲忙问:"少东西了吗?"朋友说:"没少什么……"说完匆匆把包裹重新整理好.父亲送走客人后把我和弟弟妹妹叫到屋内问我们动没动过客人的包裹,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没动过."父亲神情严肃地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咱人穷志可不穷,千万不可做出对不起朋友的事!"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前,每次外出旅游我都很高兴,看到美丽的风景总会不由自主想起仍在老家务农的母亲,母亲年逾花甲至今没见过火车,更不要说祖国的好山好景了,每每想到这里,我总感觉很是愧对母亲。母亲3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四女一子,我是家中的长女,当时也不过18岁。如今,我也到了年过不惑近知天命的年龄,于是我决定趁母亲身体还行带母亲去旅游,让足不出户的她也看看外面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人的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人的快乐,有的高尚,有的平淡,有的卑鄙。火车司机马杰师傅的快乐是高尚的。他的快乐在我心中永存。他不是高官,不是富翁,不是影星、歌星,是天津东站机务段普普通通的一位机车司机,是我的好友之一。商业大潮兴起之后,有些原本非常贴心的朋友,特别是升官、发财的朋友,身上多了“豪华”,脸上多了“庄严”,却少了平普、亲切。他们在我心中越走越远。普普通通的机车司机马杰虽已去世五载,却没有走出我心中一步。尤其是他之“快乐”,让我感到是我的心灵之花,常开不落。1949年1月16日晨,朝阳灿烂,心潮沸腾,我随…  相似文献   

11.
《北方人》2006,(10)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相似文献   

12.
廖仲毛 《社区》2002,(8):29-29
9年前,我成了下岗职工。春节前夕,我带着妻儿赶回老家,向父亲拜年并辞行,因为随后我就要南下去找工作了。次日,把我们送上火车后,父亲从背包里取出一个包裹,表情严峻,目光有些混浊,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给你们全家的祝福。”就头也不回地走出了站台。火车向广州方向飞驰,我打开了包裹,这是一叠新书,有儿子还看不懂的卡通画,有妻子用得上的电脑教程,还有一套罗曼·罗兰的传世之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我的心愀然一动,泪水便模糊了视线。我16岁那年,父亲曾亲手烧毁了这样一套我借来的读物。那时,我还在读高一,在刚刚阅读了一些中外名著和文…  相似文献   

13.
一转眼,父亲已经离去一年多了。父亲是个老铁路,是新中国的第一代铁路工人,为铁路建设奉献了一辈子。1952年,28岁的父亲离妻别子,去参加成渝铁路建设,从此走上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道路,从四川一直修到祖国的大兴安岭。几十年的筑路生涯,成渝线、宝成线、陇海线、湘黔线、成昆线等多条线路上,都洒下了  相似文献   

14.
坐公共汽车 在美国,我注意到,很多人上车时,会开心地对司机说声“你好”,下车时对司机说声“谢谢”,这是礼貌。因为他/她毕竟在一段短时间内为你工作。 坐地铁 说到地铁,我就想到20年前在日本第一次坐世界最高速的新干线的经历。这是一个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当列车门开的时候,男人们就抢先往车厢  相似文献   

15.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源流》2011,(11):95-96
现在的人可能无法想象,我长到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那是一种触目惊心、铭记终生的感受。1949年初冬,我由跟着父亲认字,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大同学有十三四岁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颤心惊。当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几经周折,历尽坎坷,我在大兴区黄村镇开了一家烧饼店,店名取为“烧饼青年”。这些年,父亲在京尝过了上百家饺子馆的饺子,但每当他向朋友高谈阔论的时候,便会感慨地说“:在我这一生当中,永远忘不掉的,就是初来京城,我那大儿子为我包的那碗热汤水饺。”  相似文献   

17.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我是山西省万荣县的一位农民,我父亲赵海山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在晋陕狭谷黄河滩上的一次游击战中救过一位首长。这位首长在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期间,曾在国内一老年杂志上撰文回忆此事,并表示想寻找我的父亲。我父亲已在几年前去世,临终时他向我们交代,一定要设法找到这位首长,并替他转达几十年来的思念之情。那位老首长的回忆文章是我的一位老乡看到的,他没有记住作者名字和那本杂志的刊名。这让我们的寻找工作遇到很大的困难,一度几乎要放弃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朋友告诉我说:“《山西老年》是在全国老年读者中…  相似文献   

18.
1995年,18岁的王德志揣着从家里偷出来的700元钱,坐上一列驶往北京的火车,他梦想着能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相声。1998年,因为觉得自己的授课方式不能适应当时的教育体制,孙恒放弃了在河南做音乐教师的工作北上进京,他想要寻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相似文献   

19.
好儿子     
庞启帆 《可乐》2008,(4):51-51
爱荷华州一个农场主的儿子在纽约上大学。一个学期没过1/3,他就花光了父母给的钱。儿子想到一个主意,打电话给父亲:"爸爸,你不会相信现代教育创造的奇迹。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大学有一门课程,可以教会我们家的狗欧尔·布鲁说话。"  相似文献   

20.
夜深人静,而我却思绪万千,端详着儿子今天刚领回的铁路工作证,我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从爷爷、爸爸身上我清晰地看到老一辈铁路人的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种。父亲对工作的那种情怀,也深深激励着我和今天成为大同湖东电力机务段一员的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