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在亚洲地理板块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全球地缘政治比较中,以"亚洲重心"和海陆兼备而拥有较大的优势。前文通过与欧美的地缘政治比较,认为欧洲的地缘政治特征是无中心的绝对"破碎型板块",北美洲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绝对主体板块",亚洲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主体板块"。本文(下)在中国内陆地缘政治的区域比较基础上,特别阐述长江流域地缘政治的功能和意义,认为中国的地理大势是北部陆域广阔,东部大部分地带与大海衔接,这样的地形对中国政治产生着双重影响:它既保护了也弱化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当今的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其国防务必海陆兼顾,方可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在亚洲地理板块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全球地缘政治比较中,以"亚洲重心"和海陆兼备而拥有较大的优势。本文通过与欧美的地缘政治比较,认为欧洲的地缘政治特征是无中心的绝对"破碎型板块",北美洲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绝对主体板块",亚洲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主体板块"。中国的地理大势是北部陆域广阔,东部大部分地带与大海衔接,这样的地形对中国政治产生着双重影响:它既保护了也弱化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当今的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其国防在实现台海统一后当注意海陆兼顾,如此方可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学者与政治家对地缘政治的认识有着重大的差别:学者注重并能较好的把握地理中的点与面的关系,他们理论的缺点是其优点的过度延伸。结果他们书中那一个接一个的"枢纽地带"诱使着他们的国家为争地而四处"拼命",由此拉长战线、透支国家资源并导致国家的衰落。地缘政治本质上应被理解为国家"养生"和争取有方向的世界和平的学问;其要义是正确地认识国家目标与资源在特定地理空间相互匹配关系及其矛盾转化的学问。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物集中于优秀政治家群体,他们伟大并不在于他们对本国战略目标的认识和把握能力,而在于对本国战略目标与战略资源匹配关系及其矛盾转化节点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与任意一边过度拉伸会导致平行四边形稳定性受到破坏的道理一样,中国在四边任意方向的过度扩伸都会在另一方向受到相应挤压而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战略收缩。根据亚洲地缘政治的特点,伴随国力增长,未来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要在不失国重、保持国力支出不失衡的原则下进行,笔者认为:"国家保主权、国内保政权、周边保格局、全球稳利益"应是这一原则的具体表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偏重于实践,主要包括: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服事观”确立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层次的治理模式,其对维系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中国中心”的地缘观逐渐演变成一种狭隘的世界认知模式;重陆轻海的地缘观导致海权观念淡薄、海洋权益丧失。当代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应在继承古代传统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再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从地缘政治看日本的安全战略江南社会学院陆俊元在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中,诸多地理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试从地缘政治角度,考察日本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地理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它利用地理因素来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方针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6.
美国、日本的对华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说和权力均衡理论的影响。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以及对南海、东海矛盾的介入,安倍内阁提出所谓的“自由与繁荣之弧”、与美国修订防卫合作指针、修改国内相关法律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其对华政策及地缘战略服务的。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遇到来自美国和日本的质疑,其背后仍旧是西方传统的地缘战略因素在起作用。共建“一带一路”本身既是对传统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说的否定,也是“海陆和合论”这一地缘政治经济学新概念的具体实践。重塑建设性的中美日关系,或许需要从影响决策者利益认知的地缘政治学角度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如下观点:1.资源是地缘政治及其制权理论演绎的逻辑原点;2.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本质特征;3.现代世界地缘政治是一个体系,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则是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4."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中枢,也是世界霸权的坟墓"。本文认为:位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印度的国家安全产生了更大压力,因此,印度未来安全依赖于中国的发展,而印度扩大在印度洋的作用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南亚不仅是中亚的腹地 ,而且是印度洋北部边缘从红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弧形战略地带的核心。这一事实决定了印度对威胁的判断受两大地缘政治现实的影响 :来自陆上的压力和来自海上的挑战 ,因而印度的战略视野、特别是国家安全被放在一个远大于南亚区域的、伸展开来的战略框架中去整体统筹。南亚权势结构的不对称性、以印度为中心的区域地理特征、英属印度的战略传统、冷战的经验教训以及冷战后地缘政治的重大变更 ,使得印度主要依凭“自助”战略致力于“地区核心”这一目标。基于历史经验和南亚地缘政治构造 ,印度在思考和制定安全战略时无不同时注意陆上和海上两大方向 ,但印度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所具有的天然缺陷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安全战略面临的困境 ,特别是其安全战略目标并不能始终如一地定位于“地区核心”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9.
正在当代中国为数不少的有关地缘政治的研究著作中,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张文木教授的专著《中国地缘政治论》一书,以其独特的前瞻视角和历史纵深而尤为值得关注和探究。该书深入分析评述了全球地缘政治关系中的中国地缘政治,重点阐述了在全球地缘政治这一大棋局中中国地缘政治的当代精神,对于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地缘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厘清域内外地缘体的兴衰变迁、梳理了它们之间地缘关系的具体形态和对本区域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将东南亚地缘格局时空演变进程划分为古典阶段、中古阶段、古代末段、近代阶段和现代阶段等五个时期并进行分析。东南亚地缘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东南亚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域外地缘体的介入:(1)东南亚海陆两板块的地理分异明显,迥异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板块内部的地缘格局;东南亚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本区域政治的破碎化,其海洋属性利于跟外界发生互动,导致主要域外地缘体能够对东南亚施加巨大影响。(2)影响东南亚地缘格局演变过程的域外地缘体分为两种。一类是毗邻域外地缘体,它们对东南亚产生的影响是连续的,其自身的兴衰对东南亚地缘格局的演变塑造作用很大;另一类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全球性力量,随着克服空间距离的能力增强,依次进入东南亚并产生巨大影响。这类域外地缘体对东南亚的影响并不稳定,随着其全球影响力的消退而衰弱。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世界正处于地缘政治风险频发的动荡时期。地缘政治风险通常与相关国家、地区甚至全球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地缘政治变局因此备受各界广泛关注。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面临的国际形势和风险日趋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国际体系中,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结构性权力理论”分析方法,能够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中的政治经济互动进行深入探究,而结构性权力格局的不平衡加剧了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力。从结构性权力及其形成地缘政治风险机制的角度看,中国企业海外利益保护深受大国权力博弈的影响,同时与中国的海外战略布局紧密相关,并且越来越受到多方行为规则的限制。对此,中国应当继续强化在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四个维度的海外利益保护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2.
日本“印太战略”是依据日本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地缘政治现实制定的,目的是对冲和制衡中国在印太地区影响的扩展,以维护当前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秩序,进而实现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日本“印太战略”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主要依托“四国安全对话机制”,以构建地区同盟架构的方式,逐步实现日本的地缘战略。这既是当前东亚地缘政治的现实,也是日本作为海洋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合作国家的战略偏好和地缘利益的差异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实施,特别是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从不同的层面制约日本“印太战略”的实施。日本“印太战略”是一项综合性战略,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针对性措施,对中国地区利益的影响较为广泛,中国应从战略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安全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地缘政治安全观念中,国家对权力的追求或者利用权力达到安全的目的一直是主流的地缘政治观,在这种地缘政治观念的指导之下,国家间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冲突性质的。然而,全球化的发展打破了国家领土与边界的限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重要的"中介变量",有助于克服传统地缘政治安全观的"力量损失梯度"的限制,有助于国家利益范围的拓展,有助于增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国家利益的拓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合作性地缘政治安全观具有了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战略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居于欧亚大陆东南隅的陆海复合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影响制约着中国的战略安全与安全战略选择。为了确保中国的国家战略安全,从全局性的角度看,要处理好同周边国家、主要大国、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潜在性的角度看,要严防日本军国主义的恶性膨胀,坚决反击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抵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侵袭;从长远性角度看,要积极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倡导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5.
在俄罗斯整个历史上,以地理扩张以及由此催生的救世使命为根本内核的地缘政治思想不仅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且造就了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安全两难。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一大现实就是欧亚大陆外围势力向核心区域渗透,而不是传统上的核心影响边缘。在这一地缘政治条件下,俄罗斯国家的民主转型根本改变了作用于对外政策制定的几乎所有因素,致使俄罗斯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内政治的主要议题之一,结果使得可以进行新的选择的俄罗斯常常感到自己缺乏这样做的力量。新生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自身的不安全感,而外交政策的紊乱恰恰是地缘政治和民主转型双重作用的结果,是其不安全感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在俄罗斯整个历史上,以地理扩张以及由此催生的救世使命为根本内核的地缘政治思想不仅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且造就了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安全两难.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一大现实就是欧亚大陆外围势力向核心区域渗透,而不是传统上的核心影响边缘.在这一地缘政治条件下,俄罗斯国家的民主转型根本改变了作用于对外政策制定的几乎所有因素,致使俄罗斯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内政治的主要议题之一,结果使得可以进行新的选择的俄罗斯常常感到自己缺乏这样做的力量.新生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自身的不安全感,而外交政策的紊乱恰恰是地缘政治和民主转型双重作用的结果,是其不安全感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正>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所有教训和成就均离不开中国的地理版图。中国版图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必须依托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奋斗的结果。本书结合中国历史,论述中同地缘政治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命运即政治。没有政治的地理是没有矢量的,而没有矢量的地理只能成为学科而不能成为科学。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的眼光就应  相似文献   

18.
从大陆到海洋——中国地缘政治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地理条件上讲,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然而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国家;近代中国因丧失海权而衰落,改革开放使中国人走向世界,也越来越认识到海洋的重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太平洋世纪,从安全形势、经济发展、实际利益和历史经验等几个方面来看,发展海权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浅析地缘政治中的石油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立忠 《学术交流》2007,21(4):44-48
石油在现代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石油生产区与消费区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导致了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地缘政治的勃兴以及各国在能源地缘政治领域的博弈。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以日本和印度等国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大国为争夺能源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以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为代表的产油国,却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能源地缘政治优势。在此格局下,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进口大国,中国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与美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外交关系,实行能源来源多元化政策和保证能源运输线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近年来中国学者的"南亚地缘政治研究"作了概要综述,考察了此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分布和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情况,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主要研究特点,并探讨了中国学者"南亚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