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考作文其实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展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看。除了话题作文依然足主流外,命题作文也很有市场,而不管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留给考生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考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话题或题目去写作。例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着你的手”,题中的关键词是“你”,这个“你”小到自然界的一花一木,大到社会人生,古今中外。虚的实的。无一不可。2006年安徽卷以“读”为话题作文,“读”的内容也可由考生自己来确定。所以我们越来越看到现在的高考作文是在比底蕴,比才气。大量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高考佳作被推崇就是很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2.
张娉婷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8-29
话题作文审题宽松,内容宽泛,自从出现以来一直是考查的重点。"话题作文"虽然要求宽松,写作范围宽泛,没有审题障碍,看起来比较好写,但是正是由于话题作文只提供了一个说话的范围,而中心的确定,题目的拟定,材料的选择,表达方式的运用,都由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所以它远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更能考查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想写好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艳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83-86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3种政治文明:臣民社会(古代社会)政治文明、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明以及公民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以市民社会政治文明摧毁臣民社会政治文明,以公民社会政治文明取代市民社会政治文明,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4.
走过的一段日子,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有多少个美丽的画面?喜悦、气恼、激昂……岁月总是值得难忘的,即使是对初中生而言,也是如此。作,是一种积累,一种语言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的积累,岁月的风风雨雨,一起走过的日子,总让人难以忘怀。在学生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吴勤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0-11
近年来,话题作文以其命题的开放性、思维的灵活性、文体的多样性、表达的自由性备受各级语文考试命题者和广大师生的青睐。有少数人错误地认为话题作文的“开放”、“灵活”,就是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没有审题的必要。其实,和命题、半命题作文一样。话题作文在写作前也必须慎思明辨地审题。一般而言,话题作文的题目由材料语、提示语、指令语(有给定话题和自定话题之分)和要求语等四部分组成。按一定步骤。运用一些技法全面分析、准确把握这四部分所提供的信息.是成功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7.
叶其全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0-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作为一种高考作文形式。话题作文尊重学生个性,基本反映了这种要求.可以说是目前最接近写作本质的一种作文形式。的确.较之命题作文,较之主旨隐蔽,或者材料具有多元性倾向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明确了一个话题的范围.减轻了阅读审题的难度,增加了作文考试的信度。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却因此觉得话题作文只要扣上话题写作即可,忽视或轻视了审题这一重要环节。孰不知.对话题的理解程度不仅影响“发展等级”中“深刻透彻”项的评分,更重要的是影响作文立论和论证的过程.或者是影响立意和形象化的过程。考生对话题认识深刻, 相似文献
8.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9-52
通常对世界历史的解读主要立足于社会基本矛盾,即世界历史的产生、演变及其实质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从逻辑上讲,世界历史揭示的是人类文明的横向融合一体化,即民族国家关系结构的历史转折;而社会基本矛盾属于国家内部结构,不能简单地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解读民族国家关系。因此,对于世界历史的把握,应立足物质生产的根本性,既坚持社会基本矛盾思想,亦重视国际层面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10.
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和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6):51-56
公民社会在中国讨论是已有话题,但是面对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如何建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我们仍然有必要讨论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是有内在联系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关系进行谈论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新世纪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正确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建设民主政治体制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话题是汉语句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语篇环境下对其展开讨论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路子。作为汉语话题的典型结构,话题链的语篇功能更不容忽视。事实表明,一旦出现话题链,相关语言单位就迈出了小句的范围,或者是处于小句和语篇之间的过渡单位“复句”,或者进入典型的语篇范围,如句群、段落、节、章等。对话题和话题链语篇层面的探讨,对于推进篇章研究,以及与篇章有关的其他语言学科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作用。目前,二语习得领域中中介语的话题突出现象研究也大都局限于句法层面的讨论,语篇层面的话题和话题链研究无疑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方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00-101
在教师办公室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们津津有味地批改着学生的周记或是日记,他们时而面带微笑,时而满脸严肃,时而还会情不自禁地将精彩片段念出来与大家共赏……日记中,学生无拘无束,聊天侃地,无所不谈。内容是那么鲜活,达到了命题作文无法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任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5-10
作为20世纪社会发展重大特征的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时代发展的历史前提.面对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理论上的关注与回答.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全球化的理论预设--"世界历史"思想.他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随着生产力、交往和分工的发展,各民族的"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各民族融入世界历史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并从交往角度研究世界历史问题,确立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观,这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各国发展道路,制定新的社会发展蓝图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泊车、乘车、行车是城市居民出行离不开的话题。这个古老话题如今在莫斯科有了新的诠释。在大力整治城市环境的今天,莫斯科居民出行的概念得到了更新。1.多层车库向“路边停”叫板过去,莫斯科人一直习惯于走哪儿将车停哪儿。所以,到过莫斯科的人就会感觉到他们的街头秩序并不那 相似文献
15.
张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92-96
马克思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生产和交往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使古老封闭的东方不得不融入资本主义经济圈,古老中国的崩溃在所难免,不久将迎来新世纪的曙光.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印证了马克思对中国的预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为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新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5):90-96
西欧从农本向重商的转变是世界历史演进中的一大转折点。从消费视角来看,农本向重商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消费性质、消费主体、消费品种类和奢侈消费观念的变化上。消费增长的基础是生产力的提升,但消费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变革、重商主义的诞生和社会的转型。消费视角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历史研究的多元维度,深化了对重商主义的认识,为当今我国消费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叶文曦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对信息结构的新近研究作出简要述评,特别评论Mary Dalrymlpe & Irina Nikolaeva(2011)的研究。联系篇章因素,认为汉语宾语在表达焦点和话题上存在复杂情况,在汉语一般宾语位置上也存在次话题(subtopic),并提出若干根据。汉语在信息结构和句法结构接口上存在重要限制条件。话题显著度有两个要素:定指和非定指;生命度等级。通过初步的考察,认为汉语存在一个话题显著度的无标记等级序列模式,句子中的名词性成分或体词性成分,都具有话题性或话题性潜能,在无标记的情况下,语序中话题性高的往前排,话题性低的往后排。文章还提出了跟汉语宾语有关的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赵自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62-65
本文从古代世界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律出发,论述宗教在古代社会整合和有序化过程中的作用,并且通过人类心理的根本需要和社会属性来阐述宗教发挥社会作用的本质原因。同时也揭示了宗教走向衰落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丰子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于研究全球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是使世界历史的研究达到一种新境界 ,这就是要注意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世界历史 ,注意世界历史的制度分析和整体性的把握 ;二是为观察社会历史开拓了新视野 ,这就是要求在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时 ,不能仅仅从一国的视野来考虑 ,必须同时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 ;三是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这就是要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自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 ,以此来审视和进行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高校勤工助学的历史回顾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回顾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历史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分析现状,把握发展前途,旨在正确理解勤工助学的内涵,做好当前勤工助学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