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王粲与刘桢的位次上 ,钟嵘视刘桢于王粲之上 ,刘勰正相反。他们的观点与评论直接影响到后人的王粲、刘桢之论。文章细析钟嵘、刘勰在文体论与重要审美范畴上的认识差别 ,阐明二人在王粲、刘桢位次上的不同观点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一、王粲及曹丕《柳赋》之作年建安诗人王粲及曹丕各作有《柳赋》一篇,缪钺《王粲行年考》(见三联书店版级先生之《读史存稿》)系于建安二十年,云:“曹丕《柳赋》序云:‘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是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什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接序云,建安五年后十有五载,盖即本年所作。五粲亦同作。《艺文类聚》89引粲《柳赋》断句云:‘昔我君之定武,改天届而祖征。元子从而抚军,植嘉木于兹庭。历春秋以逾纪,行复出于斯乡。览兹树之丰茂,纷腐施以修长。’元子即调曹丕也。”此说一出,…  相似文献   

3.
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末王粲为魏侍中,参与兴造有关礼制。其所造制度,影响及于隋唐。本文从学术史角度,考述分析王粲当典章散乱之际,负责修订重建朝廷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如爵制、服佩制及宫廷雅乐之制等。在此基础上深入追溯其家族汉代山阳高平王氏天人相贯的汉学背景,以阐明王粲典制度的学术渊源,由此兼而说明王粲在曹氏政权中虽居“常伯”之尊修饰礼典,但用世之志远不能真正满足的特殊思想心态。  相似文献   

4.
王粲荆州交游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粲在荆州交游颇丰,可考证者凡十二人,他们对王粲在荆州的诗文创作及思想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王粲在荆州的大部分诗文创作皆与其当时的交游有关,它们反映了王粲备受世人认可的以情见长的诗文风格,如四言赠答诗专以"情胜",劝谏之文以情动人等.此外,王粲与荆州友人司马芝有较多的相似政治观点和处世之道,与宋衷、刘表有共同的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5.
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可称为佼佼者,他年轻时就很有才名,被当时的大学者蔡邕誉为“有异才”(《魏志》本传)。王粲活动的时代在东汉末年,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初平元年(190),大军阀董卓放火烧了洛阳,挟持汉献帝刘协及附近居民数百万人迁往长安。王粲也随至长安。初平三年(192),董卓被杀后,部将李傕、郭汜等起兵攻下长安,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百姓惨遭屠戮,士大夫知识分子仓皇逃散。这时王粲避难荆州,依附荆州刺史刘表。刘表认为他容貌不扬而又体弱,不予重用。建安十四年(209)他归曹操,为丞相掾,  相似文献   

6.
以王粲、白敏中、王文举三人为例,剖析郑光祖杂剧中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7.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集中代表。辑校编纂他们的文集,是研究建安文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继曹操、曹植、王粲的集子整理出版之后,中华书局又推出了郑州大学中文系俞绍初先生辑校的《建安七子集》。作为国务院十年  相似文献   

8.
曾巩《万山》一诗最早见于北宋刊刻的《元丰类稿》,第三句“王繁旧居处”,历代《元丰类稿》刻本皆同。然而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中陳焯的《宋元诗会》第三句则写作“王粲旧居处”,此后,有些著述在引用此诗时“王繁”就改成了“王粲”。通过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经过考证,最终证实“王繁”一说确定无误,系“王粲”与“繁钦”的省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归附曹操以后,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政治地位比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没有实际权力,政治理想也最终归于破灭.透过王粲的悲剧命运,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曹魏的用人政策和当时文人的政治地位,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钟嵘《诗品》谓刘琨诗“源出于王粲”不仅从诗歌的风格考虑,也从二人诗歌内容及其所蕴涵的情感,二人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戮力上国”、志在天下苍生的政治理想去考查的。  相似文献   

11.
芦获 《百姓生活》2012,(9):54-55
正1975年7月14日深夜,毛泽东连续两遍听读王粲的《登楼赋》。中间,他流了泪。这是他做眼睛手术的前8天、离世而去的前13个月又25天。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家。他年少多才,曾受到蔡文姬的父亲、大学者蔡邕的赏识。为躲避长安的战乱,他到荆州,依刘表。刘表是个腐朽昏弱的刘汉宗室,不知任贤使能。王粲困居荆州十多年,后来北归曹操。由于他亲历乱离,目睹当时社会的动乱,感受较深,因此他的部分作品现实性很强。他的诗赋注重锻字炼句,风格清丽,在  相似文献   

12.
《安身论》是研究电古时期文人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关于此文的作者,成书于唐代的《晋书》与《艺文类聚》的说法不一致。《晋书》卷25系于潘尼,并载有全文;《类聚》卷23系于王粲,并按其“弃其浮杂,删其冗长”(欧阳询《艺文类聚》序)的编写体例,节录此文开头一段。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采取折衷态度,在《王侍中集》与《潘太常集》都收录《安身论》。王应麟《困学纪闻》十七翁元圻注:“《晋书·潘尼传》载尼著《安身论》,与此文同,《类聚》王粲著,未知孰是。”提出问题、但没有解决。直到当代,《安身论》究竟谁作,似乎仍是一千悬而未决的问题。有的论著从《晋书》之说,如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有的论著从《类聚》之说,如吴云《王粲集注》,凌迅《王粲传论》  相似文献   

13.
建安文学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但后世评论家常常将建安作家放在同一个时空平面上进行论述,如说"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这就掩盖了建安文学发展演变的真实面貌,实际上,曹植是建安文坛的晚辈,邺下作家大都是曹植学习和师法的对象,特别是王粲,是曹植的老师,对曹植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弄清曹植对王粲的这种师承关系,将大大有助于再现建安文学的演变序列。  相似文献   

14.
刘邦在汉初将巴渝地区的一种战前歌舞引入宫廷,但在现存汉代的文献里这种乐舞多被称为"巴俞",直到汉末,王粲改创其辞,始称其为"俞儿舞歌",整个汉世并无"巴渝舞"之名。汉代的这种巴渝乐舞被用作宫廷和民间的日常娱乐和朝廷招待四方宾客宴饮的演出。东汉初该乐舞进一步雅化,被用作皇家大丧的挽歌,汉末王粲改创后的巴渝歌舞又增加了颂汉世、歌魏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母爱也卑微,疯子遭到亲生儿女歧视安昌贤出生在重庆市壁山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从小患有精神障碍,整天疯疯癫癫的,生活不能自理。1985年,23岁的安昌贤与临村陈兴礼结为夫妻。婚后第二年,安昌贤生下一个男孩取名陈中友,陈家上下欢天喜地。陈兴礼生怕老婆的疯病传染孩子,所以孩子一生下来就由奶奶抚养。  相似文献   

16.
王粲《七哀诗》第一首“西京乱无象”句中的“无象”一词,历来注家都解释为“无道,没有秩序,不像样子”。本文指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根源则是《文选》李善注的矛盾。通过辨析比较,本文认为,王诗中的“无象”一词的意思不是“无道”,而应从属于《左传·襄公九年》的典故,意思是“上天不显示征兆”。  相似文献   

17.
我在《郑光祖生平思想考析》一文中,曾就元明以来的一些戏剧评论家,对郑光祖往往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成就却很少涉及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了看法,并举出今人的一些不正确观点.关于郑光祖作品的“时代意识”问题,须要弄清楚,什么是“时代意识”?他的作品有没有“社会问题和时代意识”?这一方面要研究郑光祖的生平思想,另一方面则必须严肃认真地研究他的作品,既不断章取义,也不主观臆测.出于这样的目的,今试以《王粲登楼》为例,来探讨一下他的作品的社会意义.《醉思乡王粲登楼》(简称《王粲登楼》)杂剧,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杂剧取材于《三国志·王粲传》,又取王粲所作《登楼赋》的意境,铺衍而成.为了探讨本剧的思想倾向,我们有必要引证一些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8.
自建安文人王粲流寓荆州,作《登楼赋》以寄慨以来,"登楼"遂成为历代文人抒发身世之慨和客中之愁的一个特有的人文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而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不仅在其登楼诗中继承了王粲《登楼赋》表达身世之慨和故园之思的抒情传统,而且运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将伤时忧国的伟大情怀,和深邃的"宇宙意识"寄寓其中,拓展了这一题材的艺术表现范围,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千载传唱的名篇。  相似文献   

19.
王粲的《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它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充分认识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雄"传记--试论王粲《英雄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粲的《英雄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英雄”的传记。该书全书已佚,存在书名讹误、材料真伪与具体写作时间等问题。据史料分析,其主体部分当写成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作者归曹前,反映了曹操统一北方以前汉末群雄割据时代最宽泛的“英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