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技术对人性的叛离及其人性化解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根源于人性,人性因技术而生成,技术和人性有着内在一致性。但技术与人性发展的不同步性,在近现代演绎成技术对人的自然本性、自由本性、道德本性、独立个性和交往本性的叛离。通过适度人化、综合协调、以人为本、道德认同和哲学审视等途径,超越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唤醒技术遗忘和缺失了的人性和人文关怀,可以使技术和人性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争论很大。这里,我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马克思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这里说的“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的共性,即人性;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就是指个性,即阶级社会中的人的阶级性。因此,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人类社会同阶级社会比较,人类社会是一般,阶级社会是个别,  相似文献   

3.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从需要层次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敬、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人的下一级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会追求上一级的需要,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性  相似文献   

4.
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继红 《理论界》2011,(5):86-88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认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无到有逐渐进化而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界讨论的马斯洛各层次需要常局限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实现过程。然而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中不都有类似的价值追求、相同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有的是物质性需要占主导地位,有的是精神性需要占主导地位。不同层次需要满足的过程是按已经内在具备了的需要层次重演的。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的准确解读与有效利用都不能脱离相应的语境。  相似文献   

5.
周前程 《江汉论坛》2008,1(5):57-60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人性发展史上,思想家们往往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理智属性等不同方面来探讨人性.而马克思的人性观则是总体人性观或系统人性观.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马克思认为人性是"本己"的,从人性的具体表现而言,人的本己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因而人性是一个有多种属性组成的复杂系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具体、历史的特点.总体性是马克思人性观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6.
林有能、胡波在《江汉论坛》1996年第12期撰文认为,对“历史”这个概念有必要再作新的阐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所理解的历史,应该是人性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史的有机统一。前者是历史的本质,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是了解人性的最好的途径和方法。这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历史研究因此也可以相应地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研究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过程、活动规律;一层是研究人的本性(自然的和社会的二重属性)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规律。而这二层次的研究又集中于人这个历史核心之上。研究人和人性,了解和认识人类自己,也…  相似文献   

7.
对人性的探讨就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思想家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春秋末年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得才发生差别,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性问题,但他没有揭示人性的内容。在荀子之前,系统阐明人性学说的是孟子,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的条件,此条件是人类独有的,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及价值自觉能力,在他看来,封建伦理道德发端于人的本性,其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根据;可见,孟子剖析人性,主要侧重于社会性方面。荀子所谓人性,则恰与孟子相反,它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和要求,荀子的人性理论,也是为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依据的,荀子主要从人的自然性上去剖析人性,他得出了“人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与伦理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社会理想。作为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中自我意识到的一种理想目标,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了人类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和人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矛盾基础上向往自由、追求本性的完美发展的愿望。人不同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就在于人类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性质。人的本质特征就在人的劳动。作为人以自身的活动发动、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因而是人区别于动物界的基本形式。①由于人的自由自觉的、能动的性质,人性发展就具有这样的属性:第一,人性不断在主体和客体的…  相似文献   

9.
吴勇 《江淮论坛》2014,(6):62-66
水在儒道两家哲学中都是一个重要意象,从形下之水超越而为形上之水,它便与人性相关.在孟子哲学中,水之“就下”本性象征着人性的“向善”趋向,水与世界的整体关联证明了人在社会中向善的必然性.在庄子哲学中,人与水的关系验证着人之本性的状态,人与水的合一是逍遥游的表现.孟子与庄子对利与物的拒斥,彰显人之本性的理论合理性,但与人类历史的相悖也说明他们的理论需要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10.
费震建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初探》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任务是科学地解释人性。那么,作者是怎样科学地解释马克思的人性论呢?作者在《初探》中对人性的解释,我把它归纳为四类。一,“人性是追求自由的”,“思想上渴望自由、行动上追求自由,就成了人的根本特性”,“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上跟随社会关系的变迁而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种种具体特性,都是由‘追求自由’这一根本特性而生发出来的”。作者把“追求自由”作为人性的唯一的全部内容。二,“人之所以成为人,正在于他有追求自由的特性”。根据作者的解释,人不是由劳动创  相似文献   

11.
罗毓平 《兰州学刊》2011,(11):22-25
《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以人性平等、人有三等为直接的理论前提,以自我修养和接受圣人教化的方式实现治身、治国的目的。人性不变而且人性平等,人性平等在社会里表现为人有三等。自我修养以养形保神,受教化以成才,人生修养的作用是使人开启智慧,形成去除遮蔽本性的物欲的才能,以致发现、回归本性,至少可以避祸,从而治身、治国。《淮南子》的人生修养说具有从现实世界面向内心的内向型特点,可将其概括为行社会之事,成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倾向,就是有些同志宣扬了抽象的人性论。这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已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需要通过学术论辩,予以澄请。关于所谓“人性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本质究竟是什么?有的同志说:“什么叫‘人性’?它就是人类自然本性。”什么是“自然本性呢”?有的认为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说“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便是人性”。有的则认为只是关于肉体方面的,说:“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需要,以及人的肉体组织所提供的满足需要的主体条件(即功能)。由于人的肉体组织构造一般地说是相同的,所以人类有着以共同生理构成为基础的共同的人性需要。”有的同志干脆用中国儒家的一句老话:“食,色,性也。”来概括这种共同的人性。  相似文献   

14.
重提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性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性问题上 ,德国古典哲学突破传统的物种规定的人性观念以及追求“绝对本性”的思维习性 ,将人的本性归结为一种“自为本性” ,为人性规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诸多领域开创出一种全新的理解方式 ,不仅成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先导 ,而且其所开拓的理解时空至今十分广阔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6.
凭借于激情说的根本转换,霍布斯实现了与古典人性论的彻底决裂,为现代政治哲学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石。在霍布斯看来,人之所以要建立国家,不是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具有天然合群的本性;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计,以便实现自我保存。就人性之自然而言,人和动物的激情大体相同,激情并不是两者区分的根本性指标。就人性之社会而言,霍布斯给出了“关于人性的绝对肯定的假设”:自然欲望公理(虚荣自负)和自然理性公理(死亡恐惧)。正是这两条人性论的公理,奠定了霍布斯人性之道德的新基础。而这种全新的道德不过就是由死亡恐惧所激起的对和平状态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正> 人性,不仅是文艺理论的核心,而且是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几千年来,有关人性的论述观点实在繁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三种: 一是自然性说。认为人性就是:“食色”、“生物性”、“动物性”、“人的自然性”、“人类自然本性”…… 二是社会性说。认为人性就是:“善”、“恶”、“人的世俗德行”、“人的阶级性”、“人的社会性”…… 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混合说。认为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和阶级性”、“人类自然本性和社会性”…… 研究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人用“异化复归法”、有人用“遗传学”、有人则用“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伦理考问的起点,也是当代伦理大厦构建的基石。重新检讨人性,须从人的自然存在和文化生存两个维度着手。就自然存在而论,人性即人作为自然存在者的物种存在本性、物种生存本性和物种血缘本性;从文化生存来讲,人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文化存在本性、文化生存本性和文化血缘本性。整合论之,人性即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敞开为因生而利、由利而爱。因此,以生、利、爱为主轴,以自由为终极目的,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为"目的——手段"论,构成了人性的完整蓝图。  相似文献   

19.
论哲学境界的人性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反思性理论”,主要是以理论方式表达对人的存在与生成的自我意识 ,以“超越”方式提供给人们追求的境界。从哲学境界与人的本性的内在一体性联系分析入手 ,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方式揭示、对人的应然逻辑求证、对人的形而上学天性追求 ,以期论证哲学境界的人性根据 ,进而表明哲学的特殊品格与特殊功能在于确立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表达人的生成自我意识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人性观与教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问题,一直是历史上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仅中国古代就有孟子的所谓“性善说”、苟于的“性恶说”、告于的“性无善无恶说”、扬雄的“性有善有恶(善恶混)说”及董仲舒提倡的“性三品说’等。在西方,对人性问题的争论,也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西方近代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曾经先后提出过所谓“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说,历史上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理解、把握及运用,给管理实践造成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本文就科学的人性观与教师管理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科学的人性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