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个崭新的逻辑模式——创新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篇原创性的逻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笔者通过对科学技术史和人类创新活动的长期研究,概括出了一个创新模式,并将这一模式命名为"创新逻辑",这是笔者三十多年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原创性的逻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笔者通过对科学技术史和人类创新活动的长期研究,概括出了一个创新模式,并将这一模式命名为“创新逻辑”,这是笔者三十多年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汪莉 《江淮论坛》2009,(1):117-121
目前主流经济法学说关于经济法的定义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尝试作一个新的界定,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市场强势主体与弱势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恢复市场强势主体权力与市场弱势主体权利之间相对平衡是一种新的法权需求,这种法权要求是应然经济法哲学本体所在。实然意义上的经济法是应然意义上的经济法经过国家意志的中介上升为现实的法律,因而具备特定的法学范畴,它不包括经济政策,也不包括经济行政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研究的演进为主要研究标本 ,对我国经济法学总论研究在过去20多年里的基本发展进程、特点及其社会经济根源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 ,本文通过剖析不恰当地强调经济法调整对象研究的分歧或者固步自封地研究经济法调整对象 ,对发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指出了过去经济法总论研究的若干缺陷 ,并就现阶段及未来经济法总论研究领域应当重视的拓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政府干预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具有正负效应.适度干预是经济法干预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干预、正当干预、谨慎干预和高效干预;干预不足或干预过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干预力度难以准确界定;干预边界难以适时调整;干预过程难以有效控制;干预方向难以实现互动;干预结果难以预测把握;干预效果难以正确评估.适度干预的修治路径:建构数理模型,界定干预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法定干预边界;紧跟市场动态,掌控干预过程;引入契约机制,实现干预互动;完善评估机制,把握干预效果;建立问责制度,达成干预高效.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受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反对绝对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干预管理国家经济。按照"需要国家干预说"的经济法理论,孙中山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法思想。孙中山的社会本位、适度干预的理念对现代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上的协调思想非常重要,它体现于各类主要的经济法理论中,尤以国家协调论最为突出;协调思想涉及协调的主体、客体、手段、目标、利益等诸多方面,且与系统思想直接相关。为此,需要从整体、级次、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关注协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各类协调范畴;加强协调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经济法,增进经济法的理论共识,推进经济法的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国家干预之边界考量——基于经济法的认知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干预边界判定旨在将社会资源配置权在国家与市场间合理分配.鉴于经济法语境中国家干预特质、转型期特点与干预现状,转型期国家干预之边界判定应坚持市场优先、社会公共利益及动与静相结合三个基本原则,转型期国家干预之边界判定标准可从干预范围、干预对象与干预程度三个层次依次设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逻辑研究作为逻辑学的分支领域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其后,一直到今天,中国逻辑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领域。逻辑观念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出现了从文化意义到哲学意义以及向逻辑意义回归的多重意义演变,这种演变在整体上直接影响了中国逻辑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模式。逻辑以证明为研究对象,中国逻辑史的对象是关于中国思想史中与证明有关的思想学说的研究。中国逻辑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逻辑解读、文化解读、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基础理论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众说纷纭,有必要予以澄清。我国经济法学界存在着不能正视历史。不能正视法治、不能正确认识理性的限度、不能理智对待法律部门等问题,经济法理论研究处于不能忽视和回避的困境之中。中国经济法不可能沿用传统法律部门的框架获得发展,又不能忽视法律与经济的密切联系,所以作为一种跨部门的研究方法是十分有益的。经济法基本理念是国家有限干预经济,并应以此作为渐进化理论完善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论市场中介组织的经济法主体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中介组织就是经济鉴证类组织,承担法律赋予的监督、鉴证职能,其执业活动应以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为目标。民法、行政法对市场中介组织的调整存在不足。市场中介组织职能与经济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应将市场中介组织定位为经济法主体。  相似文献   

12.
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并不是对契约自由的根本否定,其主要原因在于,私法自治、契约自由是受宪法保护或是说放在宪法位置上的自由。所谓宪法上的自由,即是说这种自由具有至高无上性,任何人(包括国家,原则上都不能对其进行侵害。相反,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其价值目标是追求社会整体的共同利益的实现。经济法作为典型的“社会本位”法,其产生根植于国家对经济管理和协调的必要性,得益于法哲学、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经济法的立法宗旨是追求社会公共利益,即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保障经济总量的平衡、优化经济结构、维护竞争秩序、协调社会再分配,将经济个体的行为纳入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框架中来评价,以使经济自由与秩序、效果与公正、经济民主与集中达到统一。在此其中,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即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与经过人类长期实践并已认可的道德是有着深刻的共通性的。  相似文献   

13.
许石慧 《理论界》2007,(11):152-154
以弘扬科学理性、主体自由为主旨的启蒙运动,直接孕育了现代性的精神气质与行为方式。法的现代性实质就是法的理性化。作为市场经济问题矫治工具的经济法,在制度构成等方面具有与民法等部门法不同但并非根本差异的现代性。基于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扬弃、实质理性对形式理性的修正。经济法的应然、实然价值越发彰显.由于现代社会合法性危机并未真正得以消解,经济法同样需要借助后现代视域下的反思嬗变,这是经济法理念应加以更新的内在动因。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维度下的思考同样有助于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合适路径选择及完善。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学界的代表人物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体系以及性质等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在调整对象与体系问题上,从现有理论来看,要么无法包容现实的经济法门类,要么把一些不该包括的内容纳入其中去了,而且各种争议观点基本上都可以从国外找到其理论渊源。我们应当详细考察我国现行经济法律的基本内容,对现实的法律进行分析,并结合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经济法的共性来归纳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体系。关于经济法的性质,尽管无须强调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但是,这种划分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的理论基本遵从着私法的个体本位,公法的国家本位和经济法的社会本位这样一条思路。我们认为,国家本位的提法过于宽泛,应当用“政府本位”取代国家本位。同时,应当从社会本位与社会主义的天然联系中理解中国经济法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运用法经济学范式分析国家干预行为可以厘定国家干预的合法性、干预方案的选择、干预的范围和限度。国家干预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具体包括国家干预行为成本与效益理论分析、国家干预行为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分析和国家干预行为均衡理论分析等。  相似文献   

16.
安全价值是法的首要价值,经济法的安全价值是国家经济安全。经济法所追求的国家经济安全,包含两个价值目标:一是宏观经济安全,二是发展安全。实现经济法国家经济安全价值的基本手段,是国家适度干预经济。  相似文献   

17.
胡吕银 《学术界》2007,25(4):98-105
中国的《物权法》在许多方面体现了自主创新,但在逻辑和功能上也存在不少缺陷.沿用教科书体例的《物权法》逻辑结构不平衡,《物权法》的内在逻辑也较为混乱.《物权法》并不能真正容纳价值形态的财产,相当一部分财产利用关系在《物权法》中得不到科学规制,共有关系在《物权法》中也得不到恰当的解释和处理,《物权法》对公有财产的保护还远远不够.所有这些源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缺乏自主创新的物权理论,以及立法体制和立法意志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19.
经济法的基本价值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这一价值取向是经济法的功能和目标所决定的。是克服市场失灵、民法失灵的要求;是追求公平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对政府失灵也要有所控制,因此,笔者提出要加强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  相似文献   

20.
孙晋  吴宁 《江汉论坛》2003,(3):114-118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历来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中相互对立的两大思潮.由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成为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的直接理论渊源,并最终促成现代经济法以独立的法的部门的面貌出现.本文认为,干预主义铸就了经济法的胚模,并经自由主义的精雕细琢而摆脱混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