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体沛 《学术论坛》2002,(2):98-101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 ,艺术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即寻求生命的艺术与拯救生命的艺术。前者体现出对生命完美的寻求 ,后者则是对沉落于现实的生命拯救与批判  相似文献   

2.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场域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逻辑的经典现代性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只是作为一条"隐性逻辑",隐含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这一主基调而已。马克思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与西方生命政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始终将生命政治批判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服从于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不仅阐述了批判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也明示了建构意义上的生命政治,更提出了生命解放的历史辩证法,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视域。  相似文献   

3.
首先揭示"回沪知青子女"群体的由来与研究现状,主张在生命历程理论视角下对这一群体的能动性开展新的研究,并将生命历程能动性定义为"个体对自身生命轨迹施加重要影响的种种努力"。通过个案研究,追溯回沪知青子女Xu四十年的生活史,聚焦其人生轨迹中的转折点,发现其生命历程能动性嵌入于生命跨度,形成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生命进程,生命历程能动性对轨迹的影响从直接到间接,并作用于较长时域,统合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个体的生命历程往往处于结构与能动的张力中,因而生命历程能动性形成于结构之中:结构的制约性激发个体发挥能动性改变人生,结构的使动性为达到改变的结果提供现实的支持,结构的动态性创造了更多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无名书》中透视出作者无名氏独特的生死观:生命的力量来自于生命的呼唤;时间是生命的最高象征;生命因死亡而有意义;超越生死界限,实现生命的大和谐。这种生死观体现了无名氏对人类最本真的生存方式的思考,彰显了无名氏顽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吉奥乔·阿甘本的“赤裸生命”之说,丰富了“生命政治”理论,立于道德的制高点上,其人文价值鲜明而丰厚;但就学理而言,却遮蔽了另一向度的阐释可能性,偏执于权力对生命的剥夺,忽视了权力对身体的“铭写”,偏执于身体的政治/生物角度,忽视了身体的政治/文本角度.围绕“身体/生命”的活动其实也是文本现象和话语活动.  相似文献   

6.
死生契阔的生命完满:魏晋审美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是重“生”的文化 ,整个文化体系中对于“生”的热衷与长生不老的渴望 ,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到了魏晋时代 ,随着当时人们个性意识的不断强化、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化 ,以及玄学思辨体系的确立 ,人们对有限的生命形体和无限的生命底蕴进行深入思索。这种思索具象地表现于生命形态的体认 ,便是由延长生命的长度转向了增加生命的密度 ;表现于生命哲学 ,便是由“生”向“死”的转化 ,而从形上的角度看 ,“死”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与思考 ,因此正是这种转化 ,促成了魏晋审美文化的最终转型  相似文献   

7.
赵华  刘新生 《齐鲁学刊》2004,(5):151-153
王安忆小说创作执著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不得不承受守望生命存在的人生孤独,其小说中的生命个体虽然表现出走出孤独的种种努力,但挑战孤独的结果却是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王安忆的小说守望孤独而并不绝望。  相似文献   

8.
乔清举 《文史哲》2008,4(2):57-64
河流的文化生命是指河流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积极地启示、影响和塑造人类文化、精神和文明方面所具有的生命。历史上,河流是通过审美进入人类精神生活,从而具有文化生命的。河流的文化生命广泛地表现于文字、语言、一般理论思维、哲学思维、人生修养、艺术审美、文明类型、民族象征等各个方面。河流的自然生命是河流的文化生命的本体基础,河流的文化生命则是自然生命的升华;河流文化生命的产生晚于自然生命,灭亡则早于自然生命,"川竭国亡"是民族心理和生存的沉重打击。只有拥有健康生命的河流才能产生文化生命,所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人类建立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酒溶入文士之生活、创作以至与生命智慧相联系,是始兴于汉末盛极于魏晋.关注生命及生命智慧的自觉,是魏晋文士嗜酒的思想渊源.魏晋文士的醉乡日月闪灼着生命智慧之光,体现为"三度"追求即追求生命存在的长度、追求生命享受的密度,追求生命境界的高度.魏晋文士生命智慧的自觉及践行,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命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对人的行为起导向作用,它贯穿于人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之中,决定着生命的性质和方向。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实现人生价值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可以指导人们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善待生命、超越生命,给现实的生命赋予永恒的价值和无限的意义。从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对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增进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批判理论视域下,技术一直作为生命的对立面而被审视,分子生命政治和监控资本主义将批判矛头指向技术,认为权力会利用技术将生命政治学变成生命经济学,实现对生命的资本剥削与监控。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生命逐渐对技术产生了依赖,而技术对生命也发挥着一定的建构作用,技术与生命的关系由绝对的二元对立走向了联合共存。斯蒂格勒认为人从诞生之初就是一种技术性存在,这也进一步指明技术与生命的联系是内生性的,而非绝对的对立。所以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超脱于生命的生物性存在与政治性存在,承认生命的技术性存在,将技术作为思考生命政治治理的重要因素。这样才能将以权力批判为主导的生命政治,转向以建构性为特征的智能生命政治,从而为生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前提。生命教育是以尊重生命价值、追求生命质量为目标的贯穿于生命活动始终的教育展开过程,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这个人生教育的黄金阶段,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阶段,对生命教育能够融合、契合,能够塑造生命、彰显生命意义的有效环节和手段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内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命教育的视域,深入反思和透析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心灵的妙悟--论萧红与佛学的沟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娟 《学术论坛》2002,(5):97-101
坎坷的人生经历 ,引发了萧红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人生体验在心灵深层沉积 ,使萧红的作品闪现出对于生命的哲思和彻悟。这份来自于生命本原的体悟 ,使其精神意识与佛家学说沟通起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生命观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需求和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一以贯之地关注和回答着人的生命的本质、价值及意义实现过程,且内在于马克思的整体思想体系之中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以自身内在逻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一览无余地揭开了西方非理性生命哲学的家族漫画,在生命本质论、生命过程论以及生命价值论这三重维度上均实现了对西方生命哲学的实质性超越,充分彰显了马克思生命观的理论活力、实践意蕴和时代价值,进而指导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之维中现实地安身立命于世。  相似文献   

15.
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道教是重命贵生的宗教,其理论和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智慧。文章在分析个别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道教的生命智慧,弘扬其健康、积极的内容,以期唤醒大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对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现象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尼采所倡导的“肯定生命”指的是肯定和维护整全且具活力的个性化的创新生命。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肯定包含苦难的苦乐生命;肯定包含无意识机能的身体生命;肯定包含过去的过程生命。尼采通过这一倡导实现了对柏拉图主义超感性道德理想的批判性超越,有力地开启了后尼采时代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人的生存、生命的持续而热烈的关注。这一倡导的根本局限在于盲目人的生产性,陷入了价值指向上的表面性、不确定性以及轻视理性反思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安徽石埭人周太谷创办、曾活跃于山东、江苏一带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创始人周太谷及各代传人以继先圣绝学、教民养民为己任,对朱熹学说进行积极探索与思考.他们从生命哲学角度汲取和发挥朱熹学说,从而拓展了朱熹之学的生命哲学路向.本文拟从生命认知、生命伦理、生命修养、生命境界等诸方面揭示朱熹之学对太谷学派生命哲学的深层影响,并努力展现这种影响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的可能性来自人的审美需要,故研究审美需要的成因,便构成进入审美领域从事探索的最佳切入点.在考察了需要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及人的需要的层级结构之后,我们将审美需要定位为在人的情感生命体验基础上生发的精神超越的需求,它植根于人的整体生命活动,萌发于人的现实生命体验,转型并确立于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而在由体验生命到感发生命的过程中得到其自身的实现.审美需要作为心灵感发的需要,不能混同于实用功利的需要,但审美所导致的生命活力的增强与生命境界的提升,必然要返归并映现于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之中,成为推动人们去变革世界、美化人生的强大动力,这正是审美活动虽超乎实用功利而终不离乎人世功利的二重性能表现.  相似文献   

19.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命价值问题是价值哲学的核心话题,也是生命哲学的重要课题,但少有学者予以特别关注。人的生命价值虽包含在“价值这个普遍概念”中,具有一般价值的共性,但也有一般价值概念不具备的特殊性。在目前对价值的研究中,普遍将人抽象为纯粹理性人,失却了生命的丰富内涵;同时将人的价值建立于主客体关系中,其中隐含着主体对客体的工具性、暴力性倾向。要克服这些困境和危险倾向,必须瓦解主客体理论模式,建立生命价值的主体间思维方式,同时,重建生命结构:物质性生命、主体性生命和情感性生命,使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理解既有抽象的超越,亦契合“此在”生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