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苏绰     
苏绰(公元497—546年),字令绰,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出身世家大族,九世祖苏则为曹魏侍中(《三国志·魏志》有传),父苏协官至武功郡守。苏绰是西魏政权的重要大臣,政绩颇著,时人称之有“王佐之才”,后代史家比之于“管子治齐,诸葛相蜀”(《西魏书·苏绰传》)。本文拟对苏绰生平、政治思想及其主要活动作一概述,以供史学界和地方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苏绰(公元498—546年),字令绰,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西魏大统六年(535年),宇文泰任命他为行台郎中,历任著作佐郎、大行台左丞、大行台度支尚书、著作、司农卿等职,向宇文泰提出了一套“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民之道”的政治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六条诏书”。苏绰的六条诏书,是西魏、北周的治国方针和一系列改革的总根据,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要论述的苏绰的政治思想,就集中地反映在他的六条诏书中。  相似文献   

3.
苏绰文体改革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绰文体改革的背景是大统改制。改制完成关中文化精神的整合,宪章《周官》则包含着文化认同与文化寻根。苏绰《大诰》是公文体即公翰的范本,并非一切文章或文学的模式。《大诰》、《六条诏书》及整个魏周文学虽然质朴古拙,但并非全是对《尚书》的机械模拟。苏绰倡导素朴文风,瘐信带来声律藻饰,相反相成,为唐代文学的发生立下界碑。  相似文献   

4.
苏绰字令绰,(497—546年)武功人,出身世家大族,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西魏文帝时,担任宇文泰的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执掌全国的经济管理大权,成绩颇著。北周建国时的典章制度,多出于苏绰之手,他是西魏、北周之际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宏观经济管理家。  相似文献   

5.
颜之推是北朝唯一成系统的公文理论批评家,他的《颜氏家训》中体现出的公文思想是不可忽视的.北朝公文理论虽然没有南朝成熟,但由于儒学的影响,对能经治国家的实用性公文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北朝文人,基本都是公文大家,苏绰、魏收、邢邵、温子昇等均以公文名世.北朝对公文文风的改革甚至影响到隋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士人所代表的"道统"与君王所代表的"政统"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士人竭力维护道统的尊严,使之摆脱对"政统"的依附,成为独立的精神力量.冯从吾在晚明提出以讲学"独行其道",体现了晚明士人面对"政统"的压迫,其政治意识发生转变,期望以"内圣之学"挺立道统.儒家"内圣之学"是道统超越政统的内在依据;而确立士人群体独立的生存方式,是超越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7.
汉末"子学"批判的文风以质朴醇厚为主,汉末政论文则以刚健激切为主,这是二者文风的主要差别:同时汉末政论文的批判方式较多以灾异发端,和"子学"的无神论思想完全不同;在汉末政治社会的背景下,汉末"子学"和政论文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代帝王中史学自觉意识最突出的政治家之一.他下诏刊刻"二十四史",命史臣刊正<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四部正史,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正统意识和历史文化认同思想.乾隆帝重新认识和评价有关历史人物,适应了清代中期政治统治的客观需要.殿本"二十四史"的广泛流传,为学者、士人研读正史提供了便利,在传播悠久的中华文明、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推动历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程宇宏  李宁 《江淮论坛》2005,(6):104-108
荀悦是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由于他的儒学立场及其经学式文风,即大量引证儒学经典来表达自身的学术观点和政治意见,这种"缺乏创新性"的表象使得许多学者对其思想重视不足.本文认为,通过分析荀悦如何选择以往的经典思想资源,有助于考察这些经典中的思想观念的"治道功能".本文通过考察荀悦的"义"概念,认为这一概念具有鲜明的情境-道德论特征,并发挥着"治"之正当性来源、"君"之行为准则、立策之思维原则三个重要的治道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出现泛政治化和非政治化的错误倾向,认识上主要是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理解的偏差.对"政治"的正确理解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政治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涵义是以狭义为核心的广义概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  相似文献   

11.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民族认同"问题的困境是如何实现既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又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为此,本文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入手,分析"民族认同"问题困境的原因,思考建构公民化国家(社会),探索"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即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诸如:深化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改进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民族意识、提升民族素质;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途径来达成.从而,实现发展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缩小民族之间的事实上不平等的差距,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唐代士人与僧人交游频繁、关系密切,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社会文化现象.关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界已有探讨,然而士僧交游背后的政治动因尚少有论及.论文从"僧借士而扬名"和"士借僧以自梯"两个方面入手,结合唐代的相关政治背景指出:唐代僧人可通过结交士人而扬名,进而获得崇佛皇室的青睐,得赐紫衣、出入禁闼、显赫一时;僧人有能力介入士人的应举和入仕过程,士人复可通过与名僧的交往来获取政治上的援引,"借以自梯".唐代的士、僧两个群体如此这般地形成了一个政治利益链,互相提携,密不可分.这一政治动机深刻地影响着士僧交游中僧人对于士人的选择和士人对于僧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政治是儒家的政治,汉代的文化是儒家的文化,汉代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因此,汉代的诗学注定带有儒家士人政治的乌托邦理想、大汉天声的精神气质、文质彬彬的君子精神,所以,继承周秦的文化传统,展现大汉的文学风采,成为汉代博士文人热情拥抱的精神使命:"<诗>为天下法"、"称<诗>以谏"、"赋以讽谕"等等之诗学阐释,必然使汉代文学带有实用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新五代史>阐释了五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即"廉耻"的缺失,其"廉耻"观是以耻为核心的,这一价值观体现了深厚的儒学背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是个人、政治和国家存在的软基础.对"廉耻"观的易理推求,进一步从易理的两分性、统一性和变易性来认识"廉耻"观在<新五代史>的体现,这决定了<新五代史>的体例和史论,并体现了宋代经史合流的学术特征;<新五代史>的"廉耻"观反映了历史著述的"当世"价值和著者的"心术",欧阳修认为,五代士人无"廉耻",轻节义,这有助于以儒立国的宋代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对于宋代斯文之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常交游是士人群体在地方社会中的重要活动。南宋庐陵士人云集,日常交游尤为频繁。在南宋政治、文学、思想和学术等领域表现全面的周必大,乡居庐陵期间与地方士人交游甚密,中年时期与胡铨"郊居从游几十年",晚年与杨万里的交游被誉为"庐陵二大老",他还邀约同甲、士人及门生到"平园"聚会。他们在实现心理认同的基础上"结群"交游,经由日常的走访、赏花、集会及诗文唱和等,构建较为稳定的交游圈,并在地方社会营造和传承颇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非权力"影响力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一方面,它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非权力"影响力主要包括:"政治导向力"、"人格魅力"、"学识"影响力、"人文关怀"影响力、"气质"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的学理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为"基础"课提供学理支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助于科学把握"基础"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有助于加强"基础"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增强"基础"课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基础"课的学理支撑功能,就必须做到: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把"基础"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以"神化"、"泛政治化"、"单面化"为表现形式的"符号化"现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焕生机,必须采取"去符号化"策略,从"生活世界"观点看到,确立"为了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中来以及让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去符号化"目标.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清初著名的一个文人团体,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对明代文坛积弊进行了深刻反思,重倡复古,以正文风.在理论上,他们对明代秦汉派与唐宋派进行了整合,主张打破门户之见,由唐宋上追秦汉,而这正是清初文章复古的主流思想,在明清之际文风的转变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学界在论及清初文章之取径时,大抵认为以唐宋八家为独宗,这实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循依圣王之教,自觉遵奉"人情说",以平实的眼光、平和的心态审视社会.观照人生,倡导平易流畅的文风."人情说"和平易文风的形成,与开明宽松的宋代政治、宽宏敦厚的欧门家教、笃守中庸的治学态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