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城镇住房体制的改革,住房市场的完善,住房建设的发展,广大中低收入居民居住水平和住房自有化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住房金融的支持。基于对住房金融发展所需条件和发展缓慢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推进住房金融的迅速发展。一、加快房改进程,促进居民消费观念转变1.加快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步伐。在住房消费体制的改革中,制定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住房消费开支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不再给职工直接分配实物住房,改以支付住房消费部分为货币形式,即把供给制的、福利性的住房…  相似文献   

2.
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安居工程的推进和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布局,为有效缓解居民住房矛盾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依然处于困难时期,住房保障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弊端。通过以株洲市为例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现状和住房保障体系规划存在的问题之探析,提出构建和完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对策。  相似文献   

3.
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任务.长期以来国家对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收效并不理想.因为,经济适用房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与设计目标相悖的制度,真正的低收入者往往由于其社会关系资源、弄虚作假的条件、政策漏洞的研判能力等因素要严重低于非低收入者,所以在经济适用房的制度安排下容易出现"逆购买"现象,也就是真正中低收入者买不到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成了中高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制度.我国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应该以廉租房为主,以各种补助形式为辅,坚决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与房地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的,1998年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规定从1998年开始停止以前住房分配的体制,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的新制度.通过扩大房地产投资和商品房市场交易一方面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可以使住房的供给市场化,这与当时进行的企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改革相配套.  相似文献   

5.
住房保障源于中低收入消费者市场支付能力的不足,土地财政恶化了中国的住房保障问题.土地财政前提下,货币补贴实质是对住宅投资者的补贴,不可能解决中国的住房保障问题,只会增加中国住宅市场的泡沫.在中国,货币补贴是对土地财政的妥协.住房保障与土地财政冲突的不可调和决定了中国的住房保障只能采取实物补贴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我国住房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住房供应能力显著提高,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推动和带动了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但住房市场供求矛盾没有得到真正缓解,消费性需求与投机性需求关系被扭曲。本文从刚性需求和实际交易两方面考察了当前的城镇住房市场关系,展望了十二五及未来十年我国城镇住房市场供需变化,认为我国城镇住房市场正面临重大转型。  相似文献   

7.
毛小平 《兰州学刊》2015,(1):131-138
文章基于CGSS2008数据,利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中低收入居民不管购房还是不购房,其主观幸福感都会显著下降;而对于高收入居民来说,购房其主观幸福感会显著提高,不购房则其主观幸福感会显著下降。因此,政府不仅应引领住房保障向保障居民"有房住"、通过共有产权住房等方式帮助居民"有房产"的方向发展,而且还应健全公共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让人们体会到租房的幸福感。这有助于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水平,也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张应华 《理论界》2010,(1):12-13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探索和试点、全面推进和配套改革、深化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住房制度改革对增加城市住房供给,改善城镇家庭住房条件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住房制度改革还存在过分强调住房市场化,忽视公共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孤立和偶然的,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靠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9.
如何解释"居民收入增长有限而房价偏高的情况下却有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具有旺盛购买力"的"反市场"现象?单位福利、先赋性资本、早期福利分房的"第一桶金"效应及个体无意识选择构成了这种现象的四维解释.这说明城市居民的住房获得也并非完全遵循市场游戏规则.住房获得的研究应充分考虑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更多关注位置能力与市场能力的相互作用、市场的制度性嵌入以及破解刚性社会结构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作为重要的住房供应方式和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途径,合作建房在很多国家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合作建房在提高住房的可负担性,满足中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缓解基层社区治理压力,降低住房政治风险、稳定社会和助益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探索中国住房供应主体多元化为目标,探索合作建房组织的国际经验,简要回顾了合作建房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了合作建房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概况,指出合作建房的国际经验对于破解中国住房供给单一困境,促进住房供给多样化、加快住房保障立法,将合作建房纳入公共政策议程、进行地方政策试点、拓宽合作建房融资渠道,培育合作文化氛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是政府对住房和住房金融市场进行间接干预和调节、保障中低收入者住房权利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以政府信用增强、补充和提升中低收入者的信用,改善和调节住房金融市场的交易条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向中低收入者发放高比例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性担保,应高度重视和防范住房市场本身的风险、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贷款人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2.
"小产权房"的缘起、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小产权房"问题愈演愈烈、蔓延全国.究其根源,在于二元结构的土地法律制度导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被虚置和不断飙升的城市房价.因此,虽然国务院各部委一再下发文件禁止农村修建和出售"小产权房",有些地方政府也强行拆迁"小产权房",但这些措施却依然不能阻止"小产权房"的迅猛发展势头和城市居民的购买热情.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我国二元结构的土地法律制度以使村集体拥有较为真实完整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允许农村土地在合法范围内进入一级交易市场进行使用权流通,这有利于平抑房价并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征地矛盾.但也应出台相应措施,防止耕地减少,并保证收入减少的地方政府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宇龙 《兰州学刊》2008,(10):74-76
从房价收入比看,目前上海的房价处于高位,这对有刚性需求的中等收入家庭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文章认为:大力提倡中等收入家庭通过贷款方式来购买商品房隐含着不小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勉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而言。政府提出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方案目前只适用于保障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没有纳入保障范围。解决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限价房开发模式是合适的解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一 《学术探索》2014,(11):56-60
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矫正市场失灵、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步入制度化轨道,形成了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限价房在内的不同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但仍存在着性质不清晰、供给主体单一、竞争机制缺乏等突出问题,从根源上来看这些问题都是由于过分依赖政府力量,而未能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后果。本文认为应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注重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合作,借鉴国外“市场——救助”“市场——福利”和政府有限管制等典型模式的经验,从供给层次、监管机制、融资渠道等方面全面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实现住房保障体系的有效供给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5.
公共租赁住房将逐步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与运营的主要做法是:将常住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实施分层补贴,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项目综合收支平衡,结合产业和人口空间布局,挤压保障对象获益空间,加强后续运营管理。面临的困难是融资渠道仍需优化,融资成本较高,分层补贴模式有待细化,相关管理政策框架急需明确。现阶段应进一步提高认识,鼓励因地制宜地探索保障性住房模式,扩大保障覆盖面,着力扩宽融资渠道,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16.
高洁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46-150,160
随着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全面开展,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也亟需完善.我们选取浙江省房价收入比的一类地区与二类地区中的两个典型城市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浙江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了解情况与需求情况,分析公众对浙江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期望,并基于此提出浙江省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住房“过滤”模型的住房福利政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琪雪 《兰州学刊》2008,(10):70-73
住房“过滤”论近年来主要用于住房福利的研究,文章从我国目前的市场情况出发,建立住房三市场“过滤”模型,分析了“两限房”和经济适用房在处于低级市场并且被低收入者购买、处于中级市场被中级收入者购买等情况下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廉租房”实行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这两种情况下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并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玲 《西部论坛》2011,(5):35-43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不断扩大,保障品种不断创,保障对象不断多样化,需要各地改革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在供应管理上需要注意保障群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特点,在需求管理上也要不断调整保障住房进入和退出的限制条件。重庆市保障性住房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管理机构尚不健全,机构力量薄弱,机构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单一,且租金标准与中低收入者期望存在差距;保障对象扩大化影响到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准入和审核方式需进一步完善,退出监管困难。应尽快出台住房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府管理机构职能,建立分工明确、层级清晰的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采取多元化供应方式,根据住房经济支付能力确定租金,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保障性住房供应;合理确定保障范围,严把进入关,实施有效的退出管理,以严格保障性住房需求管理。  相似文献   

19.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进城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兰州学刊》2010,(7):86-89
社会排斥理论认为居住空间是社会排斥的重要原因。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对进城农民工表达了强烈的社会排斥。文章建议扩大廉租房制度的覆盖面,将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外来低收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以满足他们基本住房需求。不过扩大廉租房制度的覆盖面必将会使资金供给不足问题更为突出,笔者认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还要广开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20.
城市竞争力和地产价格——上海市住宅建筑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段时期业界人士、学者和政府官员对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升是否是“房地产泡沫”一说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针对这一现象 ,选择上海市住宅市场具体分析该市住宅的建筑与销售面积、住宅投资额及其来源、存量房结构及其交易量、基础设施投资额、房产公司当年收入来源、人均收入增长率等一系列指标 ,综合考察上海住宅市场的发展过程。我们认为 ,上海住宅市场基本是一个结构不断优化、面向大众消费者并已处于稳步繁荣的良好局面 ,而这一判断基本排除了上海住宅市场存在泡沫的可能性。同时究其根源 ,这一稳步繁荣的局面是以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而全国的城市竞争力为基础的。本文最后对保持上海独特的城市竞争力和推动住宅市场的稳步繁荣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