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主体性和群众路线,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生、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实践活动的东西,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作为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马克思曾说过:“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主体的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和作用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人,但是,在实践活动之前和之外,人与外部世界并不存在主客体关系,主客体关系存在于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是主客体关系形成的现实的基础。因为从历史角度来看,作为自然界发展到  相似文献   

2.
中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介是人类实践活动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生产劳动超出动物本能活动的重要标志。正是借助于中介,人类的主体地位才能够确立,主客体关系才得以形成。随着中介的扩展和延伸以及人类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主客体的地位以及主客体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则是在人类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二者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在概念中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统一的哲学范畴.实践是主体向客体发生作用的客观活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作为有目的的活动的本原的主体与活动的客体之间能动的相互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论证实践的主体与客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考察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的历史形成、科学规定及二者运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前苏联版哲学体系中生产关系理论的根本缺陷是脱离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活动 ,抽象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这些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现实的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生产关系由人类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两个方面———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与生产力共同生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是社会总利益与各个群体的利益目的之间的矛盾 ,人的解放与转型是这个矛盾的解决途径。以此鸟瞰历史与当代经济生活 ,可得到一系列新鲜的理论观念与现实结论  相似文献   

6.
人类实践活动是处理主客体关系的行为。从主体方面看,人类作为道德代理人应承担生态道德;从客体方面看,非人类生物具有内在价值,应受到人类的尊重;从主客体关系看,人际道德与自然道德具有同一性,由此可以得出人类承担生态道德的合理性证明。  相似文献   

7.
交往·实践·交往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门科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交往”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没有一家学说把“交往”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钥匙。主体间的交往性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中的应有主义,它是与实践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不可分离的一种基本特性,实  相似文献   

8.
价值与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王玉樑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界一直争议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如果我们从人类的历史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历史主体的价值活动来看,这些争议就不难解决。历史活动与价值价值是主客体相...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实践这一范畴包含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生产实践活动,另一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两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内涵及其关系是不同的.这是本文分析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在一定过程和条件下,人是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的统一体.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平等的主客体角色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分的.旨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列宁《哲学笔记》,第172页)。实践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性中介,而思维活动则是其精神性中介。当前,要澄清哲学界有关认识的主体性、客观性以及认识的本质诸问题的争论,关键在于深入考察主客体在思维中的相互作用,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机制。所谓思维机制,就是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接收和加工客体信息的具体方式。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包括知、情、意三要素,这三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任何社会制度的社会管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都不外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总是体现着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着性质不同的管理关系。社会管理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管理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此决定了三种管理性质和方式:一是与原始社会公有制相适应的自发的自我管理,其主客体  相似文献   

12.
艺术否定性:接受主客体活动的互为转化机制亦光艺术是人类自由精神的一种折射,或者说是参照,是人类自由精神结构的象征。艺术的内在机制多方面地展示了人的自由创造精神,艺术从人的精神结构中改变人的生存状态,确立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对对象世界(自然、社会以及人自...  相似文献   

13.
徐龙福 《江汉论坛》2004,(10):73-76
反映的选择性是反映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认识系统内存的一种运演机制。反映主体对反映客体、反映活动中介和对主体自身的选择构成反映选择的实际内容。它是一个复杂的功能系统,呈现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多级中介过程。科学把握反映的选择机制能够促使辩证反映论对人类反映活动的理论描述更全面准确和具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阎孟伟 《学术研究》2013,(1):6-12,159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论断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属性的确认.社会文化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但其实质则是内舍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并通过社会交往而被社会化和客观化了的普遍精神.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则是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社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机制,社会历史的进步趋势也必然包含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价值关系、价值观念与价值实践反映出主体价值活动的三维图景;道德生活的本质是主体在道德领域的价值活动。主体存在与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社会历史属性决定了主体价值观念的社会历史属性,作为关系性存在的表征之一,主体的道德生活及其价值观念也彰显出鲜明的社会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着眼于从主体角度提问题,而且重视主客体关系的发生机制,把主客体都融化在实践中,从而对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做了创造性回答.马克思认为哲学家的职责不应仅仅停留在认识论层面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创立理论,还应该把目标放在一种动态的实践中去改变世界,这样才能让主体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人才能以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态势存在,得到一种参与式的认知,哲学才会以一种创新性的、有活力的、发展的面貌呈现出来.由此,马克思提出了一种新的、活动的本体论类型,即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观点出发 ,探讨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发生机制。作者充分肯定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认知理论的贡献 ,同时指出发生认识论对道德发生机制的研究只限于主客体交互作用是不够的 ,还应当借助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进一步揭示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作者深入分析了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互主体关系的性质以及交往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过程 ,指出主体间角色扮演在道德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还依据交往的三种类型与交往范围的变化 ,探讨了个体道德判断结构的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18.
工具与主体、客体并称人类活动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很多,对工具的研究却很少。这不仅不利于全面把握人类活动系统的内在结构和机制,也不利于科学地揭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工具系统作一专门探讨。一工具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人所制造和使用的中介物或中介系统。工具既不同于主体的器官,也不同于自然物。它同主体、客体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某种神秘力量的“赐予’。没有了主体,也就不再有工具,工具总是体现着主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范畴,民主也是一个多义而复杂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恩主义理论中主客体学说与民主思想的内在关系,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体和民主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有意识、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改造和认识活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中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体能动地反映着客体,改造着客体。人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既改造着客观世  相似文献   

20.
政治调节机制的基本涵义凸显政治的公共性,其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社会的良性运行.从社会整体结构,即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狭义)体系的良性运行来看,政治调节机制至关重要.从政治主体理性的视角来看,法律和政策是主体理性的外在调节机制,道德和宗教是主体理性的内在调节机制,而妥协和宽容是主体间理性的调节机制,实现社会良性运行需要优化政治调节机制的结构和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